习近平指出:“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本文就此做一些讨论。
一、为什么关键在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读懂中国”,既要认识当代中国,又要理解中国历史。无论是认识当代中国,还是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关键都在于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1. 读懂当代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读懂当代中国,必须懂得当代中国正在干什么。14亿多中国人民和领导人民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正在干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正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当代中国的中心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党的二十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新的观点,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既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又作出了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擘画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到全国各地考察都强调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地新篇章,部署各方面工作都要求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他强调:“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组织动员广大妇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巾帼力量”。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他强调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部署政法工作时,他要求“以政法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未竟事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还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这些论述指明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经济又是政治,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又是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既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重大成果,又是现阶段党和国家全部工作围绕展开的中心。不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就不懂得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正在想什么、干什么,就不能理解当代中国亿万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就读不懂当代中国。
2. 深入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在一以贯之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历史任务,而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统一贯穿在党的全部历史之中。解放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党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革命为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现代化建设把革命为之奋斗的目标变成现实。没有革命就不能进行现代化建设,没有现代化建设就不能实现革命的目的。从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向着现代化发展”,到196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概念”,再到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记载着百余年来数代人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深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具有关键性作用。
读懂中国,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和思路。以下着重从方法论视角讨论如何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本性质及其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地位、意义。
二、把握好现代化中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现代化中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认识一个事物,必须注意它和其他事物的共同点,但是,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指出的:“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了解现代化的普遍性,更要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是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统一。毛泽东深刻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指出:“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研究一个事物,应当去“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他强调:“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从方法论上说,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认识它的中国特色和根本性质,关键在于理解它与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关系,尤其是它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什么是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它同西方现代化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考察去探求。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是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他们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习近平说:“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自从人类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实现现代化就成为世界各国的追求。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始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虽然《共产党宣言》中没有“现代化”这个概念,但这里所说的“对生产工具”的革命,进而“对生产关系”的革命,再进一步“对全部社会关系”的革命,实际上就是后来被称为“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它必须进行这些革命。这是它生存下去的条件。《共产党宣言》阐述了这些革命的内容,勾画出一幅西方社会随着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图景。资产阶级创造了超出过去一切世代总和的生产力,炸毁了成为束缚生产力桎梏的封建所有制关系,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这是资产阶级产生、发展的历史,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西方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历史告诉我们,“现代化”最先是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推动下发生的,是同其产生、发展的进程结合在一起的,是从欧洲、从西方开始的。这就是西方现代化。
研读《共产党宣言》对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阐述,回顾人类进入现代化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包含在其中的现代化一般特征。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过程,是归根到底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社会变革,其过程和结果体现在以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的革命以及对全部社会关系的革命等几个方面。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意味着在这些方面走到社会发展、变革前列。这是“现代化”普遍性的、一般的含义,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虽然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时最早出现的现代化是西方现代化,但是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现代化。现代化的内容和性质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内容,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历史任务。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现代化,虽然都包含着普遍性,但又各有其特殊性。包含在西方现代化中的共同特征和西方现代化所特有的性质也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结合在一起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西方现代化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打着资产阶级的烙印,有其特殊的性质。资产阶级把一切都“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文明是“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他强调:“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经太狭窄了,生产力这一武器现在已经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而且生产了“它自身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将上升为统治阶级,“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预言了未来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将未来现代化的发展同资产阶级分开而同无产阶级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
但是,由于现代化最先是在西方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原因,由于“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影响,更因为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把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宣布为人类“历史的终结”,把“现代化”同“西方化”“资本主义化”捆绑在一起,由此便造成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长期统治了人们的头脑。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把握好现代化中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要把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区分开来,更要把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区分开来。
三、在同西方现代化的对比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处处都显示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从五个方面概括并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2023年2月,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对党的二十大概括、阐述的这些中国特色进一步做了深入、系统论述,特别是将其同西方现代化做了鲜明对比。我们要在比较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时指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病,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以资本为中心还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还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特别是由作为生产关系核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雇佣劳动制度。马克思指出,当劳动力也成为商品时,就产生了资本,而“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这就是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决定了西方现代化必然是以资本为中心,以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所以必然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的,所以具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本质特征,并以此为显著标志同西方现代化区分开来。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4]他强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不同的本质,决定了二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方面的根本区别。习近平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时指出:“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今天,西方国家日渐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共同特征。这一规律存在于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特殊性之中。生产方式和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必然会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表现出来。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资本的永远无止境的自我扩张。无论是西方现代化早期的信仰缺失、物欲横流,还是今天西方国家日渐陷入困境,都是由“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决定的,是不治之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中国式现代化以此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后不久,党中央在1979年就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几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一步步发展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总体布局。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鲜明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不同的本质,决定了二者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根本区别。习近平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时指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的阶段,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与此根本不同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14]为什么二者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有如此鲜明的不同?这是由人们之间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由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人对自然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社会”,就是由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在资本这种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范围内发生的。无法遏制的资本的贪婪本性,决定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的恶性破坏,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对自然界的影响也是在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发生的。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我们决不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而是从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地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揭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2]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不同的本质,决定了二者在和平与发展方面的根本区别。习近平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时指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充满战争、贩奴、殖民、掠夺等血腥罪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与此根本不同的是,“坚持和平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相伴随的现代化,是资本原始积累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是资本原始积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其“致富手段”决不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说的“正义和‘劳动’”。“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科学地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所代替的经济基础上,从资本家同盟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发展为各帝国主义国家从领土上分割世界、争夺殖民地,必然导致战争。他在1920年为这本书法文版和德文版写的序言中指出:“本书证明,1914—1918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都是为了瓜分世界,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金融资本的‘势力范围’等等而进行的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24](P578)中华民族经历了西方列强侵略凌辱的悲惨历史,深知和平的宝贵,绝不可能重复西方国家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成果。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给出了中国方案,明确指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习近平提出并不断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不以任何形式压迫其他民族、掠夺其他国家资源财富,而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除了由社会根本制度决定的、根本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以上四个特征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全球至今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也就20多个,总人口10亿左右。14亿多人口的中国整体迈进现代化,其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从而极大地改变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习近平指出:“人口规模不同,现代化的任务就不同,其艰巨性、复杂性就不同,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超大规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市场,也带来一系列难题和挑战。“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中国特色,要求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要考虑人口基数问题,考虑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实际,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因循守旧,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包含着多部分、多方面的复杂体系,中国特色既体现在整体上,也存在于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各方面之中。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深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的本质和发展之路,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他用“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等8个“坚持”,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出概括阐述。这些论述的精神告诉我们,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除了从总体上思考,还要深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认识各方面的中国特色和普遍规律的统一。
四、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2023年2月,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做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重要论断,其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这一重要概念。读懂中国式现代化,除了认识其中国特色,还要进一步把握其“根本性质”。习近平在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论断时指出:“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管总、管根本”的论断指明了,如果用一句话从总体上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回答“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其中前两条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根本性质的,正是这两条。这两条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可以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句“管总、管根本”的话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作出简明概括。这两条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明确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我国根本社会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总纲第一条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确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体中国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问题,就是它“是什么、要干什么”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要干什么,是由领导它的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决定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只有深入理解并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才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的问题,就是党的性质问题。一个政党的性质,集中体现在它的阶级基础和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的阶级性质的明确规定。党章又规定了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阶级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统一,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的问题,就是党为什么目标奋斗和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党章关于党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宗旨的规定,回答了党“要干什么”的问题。党章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又规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都是为了实现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决定了它的根本性质。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要干什么”,归根到底,是由党章明确规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和根本宗旨决定的。
习近平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方面深入阐述了党的领导是如何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根本性质的。他指出:“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我们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进提供坚强制度保证”;“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7]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指导思想、制度保障和精神动力,都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的。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特色,都是由其根本性质决定的,是根本性质在各方面的具体体现。深刻理解并且牢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性质,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五、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地位、历史意义
自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已经有了几千年文明史,而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则是在文明发展进程中,从数百年前“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开始的。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地位问题,不仅是其在世界现代化史上的地位问题,而且是其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途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世界现代化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习近平指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他还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18]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地位、历史意义,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学习习近平关于文明的重要论述,深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关于文明问题的论述。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按照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各种文明都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文明。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构成了文明演进的历史系列。文明是人民创造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的。世界各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在不同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下创造了不同形态的各具特色的文明体。当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文明。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明建设实践和当代文明发展实际相结合,阐明了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他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33](P258)“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由此我们看到,从纵向看,有不同社会形态的文明;从横向看,有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从各文明体的内部结构看,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不同方面的文明。每一种文明既处于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性、阶段性的社会形态特征,又属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具有本民族、国家的特征,同时在其内部包含了多方面的文明成果,具有内在结构。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它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又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是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在现代的统一体。它使中华文明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使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它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在中国发展成为一种文明形态,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的。从人类文明史看,列宁于1917年领导的十月革命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但是新的完整形态的社会主义文明还有待于探索和创造。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在中国发展成为一种文明形态,使社会主义作为现实存在的活生生的新型文明出现在人类文明史上。从中华文明史看,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使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焕发出新的青春的生命。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它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在人类社会形态发展中,它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它是现代的文明。因此,无论是在中华文明史上还是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历史意义。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持续抓好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党中央这一明确要求,再次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党和国家战略部署中的中心地位和重大意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讲政治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行动问题。习近平提出:“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发扬斗争精神,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
(作者简介:田心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3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