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更是立足全人类视角对各国现代化的借鉴、探索与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将目光从区域式、局部式的现代化转至对全人类生存方式、现实生活、价值活动关切关怀的现代化,根本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拓展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价值实践本身。因此,从价值视野来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意蕴、内容构成与未来指向,是彰显其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实现现代化进程一般规律和特殊属性的辩证统一,进而构建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丰富和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本质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不断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成果,从根本上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作为类主体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统一,肯定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表现为多重结构式关系的同一存在。
(一)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对人的现代化需要的满足
从一般意义来讲,工业革命是现代化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换的商品把人们相互联系起来,个体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生活水平、需要的满足,他们的自由和他们的权力等都是由商品的价值所决定的”。主体之所以认识客体、改造客体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达到某种目的,西方现代化进程确实通过技术、资本、文化等要素最大程度地赋予了物以商品价值的属性,但却忽视了“感性活动”这一构成人的社会历史的价值前提,异化了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其本质是通过野蛮的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满足少数人的现实生产生活,将多数人置身于被迫需要、被迫满足与被迫反馈的资本陷阱中,根本表现为对“资本”的需要、资产阶级需要的满足。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跳出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语境,将目光从少数人转至满足多数人甚至是全部人的需要,尤其是满足其现代化价值需要。现代化作为代表人类社会深刻变化的价值叙事,其本质必然脱离不开主体需要与客体之间的特定实践关系,并通过对客体的针对性改造为主体提供一定的效用、意义,在这种关系中,作为主体,只有现代化的人才能担当现代化建设重任;作为目标,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化的价值。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没有脱离“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一重要价值原则,并以唯物史观的真理制高点打破了所谓满足“资本”需要的运行实践模版,总结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一基本定向,指向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与现实生活发展境遇的深刻关照,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人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尊重人自身的创造性与自主性,就是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重置为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符合中国人民愿望与需要的现代化。由此可见,人的一切价值活动都是满足需要的活动,人的现代化过程也包含了这一基本价值实践活动,并以此开启了人类文明价值重构的中国之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肯定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劳动就起源于人的生产活动的“内在尺度”,存在于具体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形态中。现代化作为“经济、文化和政治转型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是人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的进一步突出体现,脱离不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重要活动。
现代化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既形成现代化的人格、德性与素质,又塑造其认识、改造外在客观世界的价值能力。从现代化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方式途径与目的来看,可以将现代化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两大基本类型。资本主义现代化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通过不断对人民掠夺、奴役、独裁与扩张的暴虐手段,推动实现了全球化,创造积累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但其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转换多表现为资本强权的压迫、科学技术的奴役,使生产劳动成为无限重复的机械运动,成为无数劳动者被迫的实践活动,自由自觉实践被罪恶的社会现实无情地压制,极大消磨了人发挥本质力量的创造性、自觉性与自由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是后发的现代化,是被资本主义世界现代化体系包围的现代化,“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是其发展开端,虽说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早期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但都未曾挣脱资本主义现代化重重包围和严密封锁的枷锁,直至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现代化才有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并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融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生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践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肯定人的本质力量,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将资本主义人民与思想割裂的价值结构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重新统一起来,人民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体,被赋予享受劳动、创造价值的环境与能力,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谓“人趋近物”的关系变为“物趋近人”的对象化转换关系,将对象化的结果真正运用于人的存在发展本身,推动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协同共生。因此,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给予人发挥本质力量的空间和条件,才能充分拓展人的实践力和精神力并完成二者的有机统一。
(三)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对人之自由全面发展价值意义的中国阐释
价值需要主体与客体维持一种稳定、恒久的作用关系才能持续存在,中国式现代化也只有依此理路与人民主体相互作用才有持续不断的现实意义,对这种意义的准确阐释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认识、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的新发展变化程度与人的自由发展相同步,无限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就是人无限接近自由的过程。
人追求自由的过程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挣脱自然的束缚,争取主体的地位,实现富裕价值自由;另一方面是挣脱阶级关系、经济交往等社会层面的束缚,提高人的自觉公正意识,实现社会公正价值自由。“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挣脱自然的束缚并不是指征服与掠夺自然,而是肯定与尊重自然,在承认人的主体性的同时承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社会角度来讲,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于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限度内的能动性,从社会关系之中解放的同时也尊重社会的集体特征和精神价值共识,尽可能还原主体需要的独立自主性和客观社会性。反观当前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现代化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将自然仅仅视为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可以无限剥削的对象,实现了少数人占有的幸福价值。并在社会层面上,将人也作为无限剥削的对象,忽视了大多数人的目的、意志、意识的存在,其所论的自由民主也只不过是资本的自由、资本的民主,强硬地规制了人的交往方式,对于难以控制的思想,则通过“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使其被迫选择认同或服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在遵循基本经济、道德、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将自由归属为对自然的延展性认识与适应性改造,强调在与自然的穷尽相处中实现精神世界的无限自由、在实践的无尽发展中实现脱离经济生产的物质自由,并坚持“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所实现的富裕价值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客体关系的改造,更重要的特质是对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富裕价值的创造和文明重置;不仅追求人与自然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平稳状态,同时也追求社会层面的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与协调,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本质重置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意义关系。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构成
从价值构成的维度来看,价值主体始终是价值结构的核心,贯穿价值生成、作用的整个过程。价值活动正是价值主体基于一定的价值事实和价值目标,在价值原则的引导下,激发系列价值动力、进行系列价值选择,最终实现价值的过程。其中价值事实是价值实践的起点,是确立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和价值动力,进行价值选择的重要前提。主体以自我本性、需要和尺度来制定、适应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和价值动力,并通过对价值主客体关系的正确把握进行价值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构成也是依据此理路,将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作为一切价值实践的核心要求和最终旨归,进而借此重置系列价值目标、价值原则、价值动力与价值选择。
(一)价值事实: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事实是决定事物存在、发展的客观根源,价值事实是能够反映某种价值观念的客观存在,是价值客体的固有属性和基本功能。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考虑当今社会存在的基本层次、生活样态和结构,以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基本国情为价值事实,通过规律性分析来完整有效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
在判断主客体发生关系之前,价值理性就已经在主体之中存在,而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根基、标准和归宿,对一切价值的认识批判都必须从人出发,也就是从历史具体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中人的基本状态、特征、规律出发。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对人的基本状态的客观价值把握,同时也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无限充裕,通过不断包容、扩充个人价值为集体价值,将其进一步体现为人的再生产能力、再创造能力的巨大化、优势化和规模化,尤其在合适的人口结构、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之下,可以根本发挥人的本质力量。首先,就人的物质生命价值来讲,生命是人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不断生存发展的重要元素,保证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传承与转化,保证了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附之以规模巨大的条件,则显示和凝聚了中国式现代化所拥有的人的主体力量的独特巨大优势,展现着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其次,从人的群体价值来讲,人口规模巨大有益于将人的生产力、创造力集结为一个有机团结、协调发展的整体,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创造着自己和社会的集合体,是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要价值重构,以人的多样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文明底蕴,给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深厚动力基础,创造了人的个性与共性协调共生的良好生态。再次,着眼于人的客体价值的回归,人口规模巨大的价值事实将人对他者的效应集结为一种价值性的客观存在,使人本身成为人需要和赖以获得满足的对象,并通过他人来认识和反映自我价值,从而在他者的尊重与承认中完成人的客体价值的重要回归。这一切都需要人口规模巨大、人的本质力量无限累积的前提条件,证成了只有联合性、集体性、统一性的人的存在,才能生成具体的、强大的主体力量,才能完成对自然、社会、世界的宏观改造。
(二)价值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价值目标是价值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取向,是主体出于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把握、对主体利益的正确认识而提出的理性需求,对于价值实践有着方向引导和激励作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价值客体的基本属性和价值主体的根本需要而提出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主体利益与客观规律的前瞻性、现实性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生产生活改善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更为积极的肯定人的主体性与人格尊严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也就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就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来讲,本身就打破了人的原子化、孤立化的绝对形态,在进行具体的生产生活时一定程度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联系。因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的现实生活亦是人的社会交往的重要空间,进行着生产、消费、分配等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先验地渗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在日益密切、多样的社会交往中,必然要有统一的标准来彰显人的价值的自觉与独特,这就需要通过公平、平等和正义等现代性元素来创造属人的特有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因此,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目标,一方面,从事社会生产的是现实的人,是有着基本生活需求的人,因此,不能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共同富裕旨在消除贫困、减小差距,返还人以充分稳定的存在状态,在无限接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使所有人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保障。另一方面,人是实践的主体,同时实践也塑造着人本身,共同富裕作为相对理想的价值追求,蕴含着人对自身的价值审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生活中的去资本化呈现,重点在于剖去西方现代化中资本、剩余价值等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发展的影响与异化,还原人的纯粹的、自在的人格品质。
(三)价值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人的价值贯穿在全部价值实践活动之中,确立价值原则必须遵循人的价值需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遵循“一切价值都是对人的价值,人所创造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都表现了人的创造价值”的基本理路,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基准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推动二者辩证式的高质量发展,使之始终处于不断生成、永在途中的“未完成”状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固有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物质基础和生活资料极大丰富,物质主义极度膨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尘嚣至上,形成“富裕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马克思把文明视为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人类历史的价值成果,认为物质文明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呈现,精神文明则取决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体现为稳定的思想、观念、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影响,多体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也是密不可分、连贯融通的。首先,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就是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提供了人可持续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体现了共同富裕关于人的现实生活生产的逻辑规定。然而,“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精神文明所激发的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对物质文明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准确认识、把握与运用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促进物质文明的价值提升。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价值原则,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来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辩证统一国家层面的物质充裕、文化富裕与民众层面的生活富足、精神满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辩证地具化为精神世界自给自足的完满状态,进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同时,遵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也强调了人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统一性,通过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回归到中国式现代化指向的人的现代化本质。
(四)价值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对自然愈发过度的、不合理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远,科学技术甚至一跃成为人的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衍生存在,进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成为人类思考的一个焦点,以完成人类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自我批判、重新自我定位”。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人与自然的价值本源出发,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符合主客体发展规律的价值动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生态价值观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出发,站在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及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式,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思想的超越,以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视角完成二者的互构,从而使自然成为人生存发展和不断延续的稳定环境。同时,作为人与自然物质交换过程中介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起点:人们在加工自然的劳动中,才结成了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并由此形成民族的、阶级的、家庭的等复杂的社会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这一价值观念要求从人类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对自然的固有规律和属性进行有效把握,将生态问题看作一个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发展问题。在承认自然作为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对象的同时,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作为一项接受自然规律制约的任务,即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不再是人自我完整性实现与发展的前提,这种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使得人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得以真正解决,不仅达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解,更是人与自身的和解。生产力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键要素,即“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生态良好的人类发展理念,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协调物质发展的局部利益与人类文明的整体利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冲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高度不断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五)价值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价值选择是综合主体需要、客体功能及事物发展规律所形成的对未来发展道路的科学认知与判断。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践的最终旨归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价值主体需要、实现价值主体自由,并将主体放于全人类、全世界的格局之下,通过前瞻式、全局式的宏大视角与胸怀做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价值选择,以此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发展的新的起始点、重塑全人类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新的航向标。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应该将“实践的人”作为考察的主体,将实践的人的具体劳动交往过程作为反映人类共同需求的重要内容。资本主义的“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对此批判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理想的组织形式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旨在关照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构建符合全人类生产方式与交往规律的“自由人联合体”,以稳定、全面的秩序推动稳定、全面的人的发展。“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满足不同国家现实的需要的程度,抛开不同国家性质与经济结构的差异程度,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需要,超越了较为狭隘的地缘关系,强调更为一般性的普遍价值标准。“没有和平,一切都无从谈起。和平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中国式现代化把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构成了世界范围内认同的主客体价值满足关系。人类主体需求的广泛性在决定了价值选择多样性的同时,也以共同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验证了价值选择的融合性,就此构建兼顾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超越单一社会发展的视角引领全球价值走向,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整体发展格局的方向展望,推动各国现代化以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指向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全新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新中国的发展成就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在解构西方单一线性叙事模式和绝对普遍主义叙事逻辑的过程中,重置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模式,为世界上其他谋求自主发展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实践定向。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导向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追求和精神共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奋斗前进的过程,其所蕴含的真理、方法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探索、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构成的重要历史实践依据,给中国式现代化深刻烙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指向。从现代化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领域体制、社会功能不断迅速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总量,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等重要的现代化节点,积累了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与先进范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实践、时代探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建设之中,以新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规范提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条件、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撑,进而普遍影响人民的现实生活与生产交往,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新的时代方位之下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科学价值判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指南。因此,我国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价值构成,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和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望。
(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拓现代化理论图景的思想定向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在肯定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基础上,以其独有的实践智慧与价值理念完成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思考,拓充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补充了践行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重要原则,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推动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价值指向。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历史活动的理论产物,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全面思考面向未来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并坚持以系统观念来辩证地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协调、整合社会发展的各种复杂因素,通过特定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实践方法塑造了现代化的新理论图景,重新定义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和决定力量。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回归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直面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固有弊端、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不断深化“现实的人”的自我认识与解放,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得以在更大的结构体中整合人的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探寻出现代化进程的新的价值坐标原点。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现代化思想为其理论源头,从本质上揭示文明变迁的动力源泉,以生产关系为本体构筑文明秩序新图景。
(三)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探索社会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为解决“世界之问”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好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科学凝聚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动力,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价值指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文明新道路”,有着追求独立自主、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各个社会在成就上的千差万别归因于它们传统的体制遗产而不是现代化领导的政策”,虽然历史事件有着无法重复的特点,但历史经验是可以借鉴与传承的,中国式现代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普遍有效的现代化发展启示,重在使其汇集自身文明的认识论成果,凝练固有的优秀传统价值结构与文化精神,研究人的历史的基础性活动和派生性活动之间的转化、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借鉴学习中国式现代化以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的首要前提是尊重文化主体性,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剖析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现代化元素和一以贯之的主体性价值范式。发展中国家应以其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为基调,在面对传统与现代、物质与文化、经济与政治、发展与秩序冲突等普遍困境时,吸纳中国式现代化“走自己的路”的历史经验,把自身文化优势变成现代化的文明表现形态,构建符合实际国情的发展模式,通过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变革,引导整个国家根本上的社会结构重组,完成本国历史发展规律与现代化发展规律的价值性融合,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生存面向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主体的“价值审视”中开辟了新的生存向度,价值目的在于实现人类自身向自己命运主宰者的回归,成为彰显全球文明观念和价值形态的建构性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能够满足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现实需要、人类长期生存的价值需要,并同时满足不同层面的共同体需要,推动人类文明的价值取向重构。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全人类”是对“非全人类”的超越,将全人类理解为结构化、历史化的整体,基于诸民族国家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完成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与肯定,又凸显了在人的存在基础上追求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终极价值目的。立足于当今人类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站在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反思、批判的高度,着眼于建构以代表人类进步方向的共同文明形态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公共福祉至上”的思想境界,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狭隘、孤立的价值观。它以回应世界人民共同关切的问题为核心,坚持围绕“文化的人、能动的人、现实的人”的价值重置,来创造发展能够适应时代的文明新形态,根本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进而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指向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重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境界。
(作者简介:姚崇,哲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