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一个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熟成形的标志。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长期探索的结果,是经受挫折、付出代价、历经磨炼而找到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阐述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熟成形过程的发展脉络,“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十八大以来”三个标志性时间概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历史考察的视角。从道路的成熟成形过程加以审视,既有助于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成果的来之不易,又有利于增强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
一 中国式现代化基础奠定:提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
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源头发端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社会以此为起点进入近代历史的发展阶段。这场让中华民族蒙受耻辱的战争也使中国卷入世界现代化发展大潮,打开国门后的中国人看到了世界现代文明成果,萌生了追求现代化的愿望。一批批先进中国人孜孜不倦地寻找救国救民道路,试图仿效西方式的道路把中国引上现代化的轨道。然而,“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个登上历史舞台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为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带来了历史契机和展示了光明前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追求现代化对中国人民来说只是一种奢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人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走通现代化的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领导中国革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集中体现在对面临主要任务的科学认知上。“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这既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于主要任务的准确判断,也是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党提出“把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目标,表达了追求现代化的志向,通过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为进行现代化建设扫除障碍,团结带领人民在改造旧世界的伟大斗争中取得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成果,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帷幕。然而,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使建设新世界的使命十分艰巨,恶劣的国际环境使中国发展现代化面临极大困难,国家建设受到各种掣肘。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为改变一穷二白落后状态顽强奋斗,实现了社会深刻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在实现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后,我国经济建设走上统一、统筹、统合的发展轨道,党中央制定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有序安排现代化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这些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以追赶世界发达国家为目标,党中央鲜明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要求。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6年,党的八大把工业化建设、由农业国到工业国转型的任务提上议程。毛泽东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这个任务促使“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形成。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出,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热情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围绕“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开展初步实践的历史不能否定。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机械照搬苏联模式,同时也因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新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走了一段弯路,遭遇了严重挫折。随着“左”倾错误思想的滋长,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思想和实践上偏离了正确轨道,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进程也因发生“文革”十年内乱而中断,教训沉重而深刻。任何事物发展必然有一个过程,人生下来时都不会走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条件落后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是一件轻轻松松、仅靠敲锣打鼓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犯错误、摔跟头、遭挫折、付学费很正常,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探索中的曲折,才能有吸取教训后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新实践。
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党和人民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所进行的奋斗意义十分重大,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历史实践留下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前进足迹。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社会变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树立了正确方向,决定了党领导现代化发展从一开始就走上与西方现代化发展不同的道路。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整个时期,党中央追求现代化的目标瞄准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体现了远大志向。第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为新时期开创现代化建设新道路做了理论准备。第四,党和国家事业在各领域的发展,推动形成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框架。第五,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取得的进步为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成绩必须予以充分肯定。
1979年1月,邓小平在和外宾谈到我国现代化发展时说:“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主要依靠过去三十年建立起来的基础和积累起来的建设经验。”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我国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8]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这些评价,是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探索到成熟成形发展过程时必须坚持的历史结论。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形成“小康社会”战略构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实践引领现代化建设走上新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驶入工业化的快速路”[10]358。围绕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新的实践场域。
党中央下决心实施改革开放的思想逻辑是闯出一条新路,如果还是困在死胡同里,中国现代化就看不到前途。邓小平从一开始就把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联,重申“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重新开启中断了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实现“四个现代化”始终是邓小平关注的重点,1977年,他在一些讲话中重新提出“四个现代化”,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该年 9月10日,邓小平会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在谈到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时指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生前提出的计划、设想。由于‘四人帮’的干扰,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受到相当的破坏。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要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和破坏的东西抢回来。”此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话语反复出现在邓小平的讲话中,他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争取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们的科学技术比较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方向是很明确的。从中央领导到全国人民,上上下下都是一致的,根本的一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含义之一就是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新道路。
就发展水平而言,20世纪60年代我国和国际上的差距还比较小,70年代差距就拉大了。邓小平深切感受到现代化快速发展使我国陷入尴尬的境地,他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得以逐步恢复参与和担任党中央工作,在会见外宾的活动中接触到世界发展的大量信息。1977年他先后出访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1978年10月他前往日本访问,1979年1月他前往美国进行正式访问。通过这些活动,邓小平亲眼目睹了在我国被耽误的时间里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国家落后感到汗颜。这既坚定了他领导党中央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又促使他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形成新的思考和作出部署调整。
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思考中国现代化形成的战略构想。1979年3月,邓小平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3月2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同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用“小康”概念与西方现代化作区分基于什么样的思想逻辑?从邓小平一系列论述来看,主要体现两个精神。一是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与西方不同,指出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这四个字的限定,这是对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规定。二是强调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一步步推进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指出:“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不恢宏,但人民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奠定一个很好的前进的基础”。这样解释“小康”社会体现了务实精神,从此现代化发展部署的明显变化是不再提“四个现代化”的具体要求,而是强调首要目标是摆脱贫困,使人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显然,与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的雄心壮志相比,建设小康社会从奋斗目标来说有所降低,但这个构想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它恢复和强化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记忆,激发了党和人民为现代化而奋斗的热情,明确了切合实际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一步步干出来的。
值得指出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而不断丰富。第一,以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步骤为基础形成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的衔接。第二,把建设小康社会分为“总体建成”和“全面建成”两个实践阶段加以推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第三,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和标准逐渐细化、补充、完善,使奋斗目标日益充实丰满。第四,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创新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建设。第五,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机统一,提升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总体水平。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任务和具体目标,党的十八大强调“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号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围绕小康社会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思想不断升华,实践不断拓展,局面不断创新,在这样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成色十足,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从时间维度看,自 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到建党百年胜利实现目标,党和人民为此进行了40多年的不懈奋斗。从空间维度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方位展开、各领域推进、各方面覆盖、各环节突破,取得的重大成就超出了小康社会原先的目标设定,党和人民在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十年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产生深远历史影响的三件大事之一,凸显了实现“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对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价值。
三、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突破:初步构建理论体系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与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历史新起点,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成熟成形的新阶段,十年伟大变革塑造的历史丰碑记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丰硕成果,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语境、新的场域和新的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成熟成形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重大收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集大成的产物,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标志性的成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标志性成果,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创造历史性成就,“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熟成形,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现代化建设的优异答卷。
从实践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成熟成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在此前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战略地位,纳入总布局之中,对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第二,围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上议事日程。基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第三,在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中彰显我国发展的韧性和活力,为解决全球治理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第四,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体现时代要求、顺应历史大势、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与时俱进发展目标。第五,以全面深化改革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塑造改革开放的中国形象,加大中国融入世界的力度,在对世界作更大更多贡献中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第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把谋求自身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相统一,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这些方面的突出表现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场景,广泛、丰富、深刻的实践为党的二十大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理论层面看,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突破的理论贡献就是思想的系统化和知识的体系化。党的二十大初步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包含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怎样的面相、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什么样的遵循成功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把握哪些重大原则等基本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科学阐述。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五个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遵循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个坚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这些基本内容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已经以成熟成形的样态呈现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就和丰硕的理论成果,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语境、新的场域和新的意蕴。从动态发展看,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回应了摆脱贫困的前期诉求,将奋斗目标进一步提升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定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2]如果说20世纪60 年代党中央以实现四个现代化表达雄心壮志的话,那么,党的二十大则以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形成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雄心壮志的新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系统理论和知识体系体现我党对现代化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从中国式现代化成熟成形的视角审视新时代实践和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其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创造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内容,克服了主要注重创造物质财富、提升军事实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发展的局限,赋予现代化建设把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体现现代化建设内容的系统性、任务的全面性和实践的统筹性。第二,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案例证明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为各国独立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成功经验。第三,推动全球现代化理论创新,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话语霸权。对此,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成熟成形的重大意义并不局限于中国自身范围。从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到党的二十大全面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创造历史伟业中不断前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启示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四、中国式现代化艰巨任务:进一步拓展广度和深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识到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形势,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党全国人民只有牢牢把握战略定力,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才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华章。
第一,新时代新征程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必须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这是坚持正确方向和道路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任何疑惑和动摇。党的二十大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揭示、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规定中都占据突出位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要求把党领导一切有效地落实到治国理政实践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新时代新征程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实践中成功走出来的。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凝心铸魂,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就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三,新时代新征程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头脑。世界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长期经验性地把现代化视为一种物质建设和经济现象加以认识,缺乏对现代化影响上层建筑的重视。党中央历届领导人都强调必须从政治上认识现代化,始终以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事实告诉我们,偏离政治发展的正确轨道,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体现政治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揭示政治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形成政治要求。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的实践发展中,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内在要求。
第四,新时代新征程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必须充分运用好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更加有力地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党的二十大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亮点是把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国梦连接起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表述,赋予伟大中国梦以新内涵。实现民族振兴是鸦片战争以来全体中国人民萦绕心中的长期夙愿,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接续努力,才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百年奋斗历史,凝练概括的历史经验对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具有现实启迪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人人有份、共同参与、合力创造的历史伟业,围绕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能产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团结奋斗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实走深走远。
第五,新时代新征程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必须发扬伟大斗争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一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起来的事实,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设置障碍,企图破坏、打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在这样的局势下,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决不能抱有任何幻想,中国式现代化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不是轻轻松松、仅凭敲锣打鼓就可以完成的,未来发展的路不会顺顺当当。增强忧患意识,提高战胜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本领,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天地,才能充分发挥统筹“两个大局”在我们这边的“时”和“势”,最大限度地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六,新时代新征程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必须大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要求,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新的部署,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求“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提出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等新战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要求增强立党兴党强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以建设世界上最强政党为目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五 结束语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从历史审视和现实拓展角度加深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珍惜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成果,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水平和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神圣使命,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大展宏图的璀璨荣光。
文章来源:《湖湘论坛》2023年第2期
网络编辑:静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