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S_Editor P{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TD{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TH{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UL{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LI{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A{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其科学性在于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回答和解决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体现在其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立场、科学态度、科学结构等多维向度,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就新突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经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思想体系。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在于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就在于它彻底地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本质,把握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回答和解决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本质,即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是立足于新时代又服务于新时代的精神生产活动,这一活动由新时代实践决定,由新时代人民推动,又服务于新时代实践。马克思认为:“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虽然经济状况是基础,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排斥上层建筑发挥反作用,影响历史的进程以及在许多情况下决定历史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可以这么说,文化发展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对经济基础也有强大反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的“文化”侧重于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各种精神现象、活动及产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这一客观实际,发展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毋庸置疑,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需要在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中继承创新、转化发展和不断升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基,激发新时代人民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还在于其把握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条规律就是立足新时代新实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必须立足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也确保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沿着科学正确的道路行稳致远。具体来讲,这一规律又主要体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领导力量、基本动力以及评判标准等方面。首先,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又注重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推进新时代文化的建设发展。其次,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贯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一环,一旦缺失或弱化了党的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偏离服务人民的导向,进而损害党和国家的事业。毫无疑问,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及服务人民的导向不动摇,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这一根本领导力量,要确保党牢牢把握文化工作领导权,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最后,人民既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动力,又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享用主体和评判主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人民是新时代的缔造者,更是新时代文化的建设者。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人民始终是建设发展主体,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扮演了文化建设发展主要动力的角色,离开了人民,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将失去其根本动力。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坚持人民立场,强调人民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享有主体和评判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关键在于其是否满足了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和解决了“新时代建设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课题。围绕这一时代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答,为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立足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任务及目标。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要坚守的原则。眀体达用、体用贯通,展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新思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具体领域也作出部署,比如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新规划、对新闻舆论工作作出新布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新定位等。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之所在。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性的多维向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解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时代课题,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多维向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丰富深刻的科学思维,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始终坚定人民至上的科学立场,秉持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具有严密完整的科学结构,是科学的思想理论。
1.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丰富深刻的科学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辨明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极其丰富的科学思维——既蕴含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又包含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运用科学思维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战略思维是指在把握文化建设发展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全局与长远目标而作出战略决策及部署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要“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战略思维谋划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明晰了战略目标,抓住了战略重点,保持了战略定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思维是指从历史维度对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历史规律和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分析、把握,挖掘和利用以往历史文化成果来建设发展新时代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要坚持以历史眼光分析文化建设发展问题,充分学习、总结及借鉴以往文化建设发展历史经验,遵循文化建设发展历史逻辑;要尊重漫长历史沉积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奋力开创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崭新未来。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辩证思维是指运用唯物辩证法正确分析、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重点与非重点、局部与全局、短期与长期等文化建设发展中的各类重大关系,辩证把握文化交流与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系统思维。这一思维是指其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看作一个系统,注重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准确把握文化建设发展整体性以及关联性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系统思维,准确分析和妥当处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协同发展,文化建设发展部门以及机构之间的协调联动等。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创新思维是指以独特的视角、崭新的思路,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进而提出一系列文化建设发展的新观点新想法新方案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将创新摆在首要位置并贯彻落实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全过程,才能抓住文化建设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地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如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提出“第二个结合”重要论断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创新思维推动了文化繁荣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创新,使得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文化思想也蕴含法治思维,强调运用法治思维,推动文化立法、文化执法及文化守法的各项工作,形成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另一科学思维,强调要防患未然,预测到文化建设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但仍然要积极主动、有所作为,争取获得最好结果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尤其是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可能出现的风险。
2.习近平文化思想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法宝,又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实事求是是其灵魂,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法宝。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想问题、做决策不能只从本本和教条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只依据本本和教条就走上了抽象的形而上学,实际上,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具体实践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新时代变化着的事实,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出发,把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实践的最大实际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出发点。习近平文化思想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的实际,明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三步走”战略目标,总结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实践经验,科学指导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僵化的教条,也不是失去活力与生命力的形而上学,而是丰富的、生动的、联系实际的科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科学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精神文化的建设发展仍稍显不足。首先,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总人口已经多达14亿多人,必须清醒认识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的实际,把握人均文化资源的获得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的现状;其次,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底子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文化市场发展还有一些漏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也有待于提升;最后,文化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还较为明显,农村相较于城市、中西部相较于东部,文化建设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人均文化资源少、文化发展底子薄和文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就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面临的最大实际。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立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实际的“求是”的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科学理论,揭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同时,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也进一步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3.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人民至上的科学立场
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地指出了建设、享用以及评判新时代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科学地回答了建设发展什么样的新时代文化、怎样建设发展新时代文化、为了谁建设发展新时代文化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新时代文化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人民这一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科学立场,将人民作为文化的建设主体、享用主体和评判主体。
第一,人民是新时代文化的建设主体。人民是文化建设发展的主力军,文化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民这一建设主体。从发生学看,歌曲、舞蹈以及戏曲等文化艺术形式大都源自民间,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包括被誉为“国粹”的京剧,本质上也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果实。文化建设主体——人民的文化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复性文化活动,另一类是创造性文化活动。在重复性文化活动中,人民的主体性往往体现为重复的主体性,而在创造性文化活动中,人民的主体性表现为创造的主体性。重复性文化活动是一种简单再生产活动,它将已有的文化产品按照原有的文化形态进行再生产。重复性文化活动也是人民的一种主体性活动,是人民与社会保持统一性及相对稳定性的前提。创造性活动中的创造性是人在活动过程中所展现的特有的人的主体性。恩格斯认为,动物进行采集,“而人则从事生产”,这是人与动物、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恩格斯在这里所指的“生产”,无疑更多的是指人类的创造性生产活动。文化建设发展中的文化活动通常是指文化创造性生产活动,突出地体现了人的生产性。生产性不仅是运用外界力量的能力,还是实现外界力量潜力迸发及展现的能力,人的生产性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在文化建设发展中扬弃重复性文化生产活动而加强开展创造性文化生产活动,扬弃重复的主体性而彰显创造的主体性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首要任务,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第二,人民是新时代文化的享用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人民至上的科学立场,始终认为文化建设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而文化建设发展的成果也必须由人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相继颁布和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也制定出台,各级政府又进一步制定实施标准或服务目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文化站遍及各县、乡镇,覆盖城乡、服务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广大市民们在所属社区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就可以便利地享用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以及建立起来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也使得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更为充实多元且积极向上;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等网络资源更是使城乡广大群众可以同步地享用各类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
第三,人民是新时代文化的评判主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人民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的评判主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这一直是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动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满足人民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就需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宗旨就是满足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水平的高低、成就大小由人民评判,人民最具评判的资格。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人民至上的科学立场,科学地解决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来源和评价机制问题,凸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内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魅力。
4.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
思想体系是否科学的关键一点在于其是否开放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蕴开放包容属性,它立足新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实践,以与时俱进的“开放”姿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同时,它以“包容”的胸怀接纳和吸收人类社会古往今来一切先进的文化建设发展思想及理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开放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是一个理论体系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前提,也是始终保持理论科学性的关键因素。当前,世界局势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一个关键性的重要节点上,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科学地把握和阐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两个结合”“七个着力”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的提出为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随着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将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同时,开放就意味着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意味着交流互鉴。文化交流是传播知识、价值和经验的重要方式。新时代文化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秉持开放的态度,主张与国外先进文化进行交流,借鉴吸取其他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积极合理因素,从而不断发展完善自身,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够始终保持科学性的重要缘由。
习近平文化思想也是包容的科学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鲜明特征。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包容性价值理念,习近平文化思想也是一个包容的科学思想体系,强调主张各民族相互尊重、包容不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携手共建繁荣的世界文明百花园。新时代以来,包容性生动地呈现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互鉴之中。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尊重各国的文化差异,充分借鉴吸收其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在他看来,生活于中华大地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异彩纷呈的外在呈现,归根结底就在于其自身的包容属性。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中华文化已经被置于世界历史的宏大图景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赓续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新文化思想,必然地承继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属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表达,包容性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属性,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性的生动体现。
5.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严密完整的科学结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也鲜明体现在其具有严密完整的科学结构,从主题主线的贯穿统领到目标原则的引领规范,再到具体领域的实践部署,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严密完整的科学结构体系。
首先,主题主线的贯穿统领。“新时代建设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题主线贯穿统领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部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建设无疑是新时期的重点工作——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高质量发展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推动新时期一系列目标任务顺利达成的力量源泉。在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建设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强调新时代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充分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各方面和各要素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布局“怎样建设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分别在2013年和2018年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更是在2023年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会议名称特意增添了“文化”二字,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被置于更为突出、更为重要的位置。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基本要求、基本遵循、工作导向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之后,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具体领域作出系列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九个坚持”的宣传思想工作原则,为进一步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基本遵循。在202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提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新的文化使命、基本遵循原则以及“七个着力”的要求,这一系列内容,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从宏观层面的整体指导到具体层面的实践路径,既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突破,又凸显了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显著特征。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中包含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都紧紧围绕“新时代建设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题主线,这一主题主线贯穿统领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部内容。
其次,目标原则的引领规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指明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也引领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还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则。其一,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底气所在。文化繁荣兴盛不能没有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也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建设发展新时代文化的根本原则,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底气所在。其二,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素来坚持胸怀天下,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明,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积极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理念,深刻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鉴的文明发展新格局,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和发展进步。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身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既保持开放,又兼容并蓄,必将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不断推动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取得新突破。其三,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坚守真理和正道,“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就是立足于新时代新实践的新需要和新问题,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主动地创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在实践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守正”保证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坚守正道、不走弯路,“创新”给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最后,具体领域的实践部署。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具体领域进行了具体谋划和实践部署。第一,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级学习制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弘扬主旋律正能量,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把握深厚历史底蕴、立足切中当下现实,展望美好未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第二,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丢掉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舆论工作就不能在社会中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第三,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网络综合整治能力,形成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网络治理新格局,树立网络安全观,加强网络相关领域的建设、发展以及整治工作;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网络信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如果受制于人,必将在发展中失去主动权,处于被动受困局面。所以,要坚持自立自强、自主创新,上下联动、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以创新引领驱动我国网信事业蓬勃发展。最后,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展提出了新期望。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体现。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应该是接地气、解释现实社会问题的体系。“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期望广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新时代文学艺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明确了新时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追求,还对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作出重要指示,打开了文明互鉴的新视野,等等。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的部署安排,为新时代文化具体领域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经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思想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引领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强国建设取得新突破新进展,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谱写了文化建设发展的新时代华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经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思想体系。
1.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增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稳步推进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立场,多措并举解决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追求和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包括了美好富裕的物质生活,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我们要想方设法破解文化发展中的不充分不平衡难题,创作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入新时代,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可见,文化高质量且平衡的发展是破解精神文化产品供需矛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持续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文化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紧密结合,努力在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通过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文化中心,以及农村文化礼堂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础文化单元,针对性、分层次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不同需求。尤其关注特定人民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举办系列儿童文化活动,推动妇女文化工作坊运行,建设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专区以及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等,为儿童、妇女、老年人和农民等特定群体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服务。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持续推进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还将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推进落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通过引导优势地区和优势群体进行更多样的文化产品探索,进一步完善带动机制,提升精神“先富”带动“后富”的效应,这大力推进了东西部之间的文化协同合作,推动了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资源对接,促进了文化建设发展成果共享,进一步推动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公民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也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深层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和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要求,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中办专门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中央的这些得力部署,为广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领、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等路径措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被广大人民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国的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中得到深入挖掘利用,红色资源与旅游休闲娱乐相结合,借助艺术、竞赛、参与等多种形式,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党员干部,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了生动的爱国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弘扬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其次,理想信念教育常抓不懈。习近平总书记就“四史”教育学习作出重要指示,持续推动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巩固。再次,注重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铸魂育人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推进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全国高校陆续建立一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思政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强化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铸魂育人作用。最后,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融入中国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新时代以来,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取得了新进展。中华传统美德得到进一步弘扬,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认同而且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取得新成效,优良家风、家教不断形成且在社会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巩固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同时,积极在城乡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工作,弥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塑造了新时代城乡新风貌。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发挥了榜样的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了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文明程度。
3.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纲要规划,从《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到《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再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都科学规划和部署了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事业最具广泛性和普惠性,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继续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其一,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重要新闻媒体和社科研究机构的扶持力度,增加经费预算和提供各类配套支持,一批批高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立项实施,优秀民间艺术和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在大力扶持中顺利开展。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有序实施,文物资源管理制度和国家文化资源大数据库建立,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利用进一步加强,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其二,进一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度,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注重发挥“群星奖”示范作用,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同时,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其三,进一步完善文化事业的法律法规保障。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加强了对文化事业相关的立法和规定。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顺利通过,有力保障了城乡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这一意见规定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2023年,《关于在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 依法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印发,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才智能力也显著提高,这有力助推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新时代以来,文化产业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中的核心要素地位愈加凸显,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成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丰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首先,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数字新业态不断涌现,促进了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多样化。区域城乡文化产业进一步协调发展,形成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成渝双城等文化产业集群,推进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规划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区域间文化产业合作形式更为多样。同时,文化消费也有了新跃升,一方面改善了消费环境,完善了消费设施,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推动了示范城市、区域文化和旅游城市的建设,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通过举办消费月等活动培育了新的消费增长点。其次,进一步完善了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持续扩大市场主体规模,构建了新型监管体制,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出台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深化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了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同时,旅游的内涵不断提升,通过深挖文化文物资源,旅游产品得到培育,旅游品味得以提升,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依托旅游这一载体,文化得以有效传播。特别是借助旅游覆盖面广的优势,通过充分利用旅游各类相关媒介,广泛传播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制定科学发展路径,指导新时代文化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大大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4.文化交流发展取得新突破,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
多彩文化始于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交流的过程是文化间互相影响进步的过程,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共同进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我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文化交流发展取得了新突破,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交流的形式和路径越来越多元丰富,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交流形式路径,又开拓了其他多样文化交流形式路径。一是大力推动文化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谱写了异彩纷呈的新篇章,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得到有力彰显。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各政府及各类国际组织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依托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上合组织等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发起和参与“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文明古国论坛”,加强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依托“一带一路”,我国高质量推动与沿线国家开展旅游和文化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剧院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博物馆联盟、美术馆联盟不断建立,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主题节会也大规模举办。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不仅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了文化交流合作,还加强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文化规则的制定。二是推动开展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时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各国要“致力于促进人文民间交流”。新时代以来,我国同其他国家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开展,基金会、企业、行业协会等各类主体在民间文化交流中积极发挥了主体作用。比如,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积极发挥其民间外交大使的作用,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中国画、风筝、剪纸等独具“东方之韵”的非遗文化的展示,使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广大留学生们也担当了民间外交生力军的使命,他们组织策划的中法文化论坛、国际智库论坛、21世纪中国论坛等民间外交活动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毋庸置疑,我国政府主导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仍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我们继续在世界各个国家举办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以及中国艺术节等,举办“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大力推广“欢乐春节”和“文化中国”等文化品牌活动,吸引了大批国外民众的参与加入,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我国不少城市也依托“东亚文化之都”“友好城市”等活动,与其他国家的城市进行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合作。三是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无疑将有助于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提升,进而形成与我国综合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在新时代,中国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着力点,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断完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全球布局,中国驻外文化机构的中华文化传播推广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中国媒体机构,已经逐步地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站注册、认证账号并运营,以持续打造中华文化热点,加强中华文化对外推介力度,切实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验证一种思想理论是否科学,最重要最关键的标准便是实践的检验。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新突破新成就,有力证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经实践检验了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12月2日
网络编辑:静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