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汪信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4-04-19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洞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深刻总结百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洞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深刻总结百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就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方略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W9b品论天涯网

一、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刻把握W9b品论天涯网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以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都对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作了战略部署。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论断,正式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概念,并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内涵作了深刻阐释,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W9b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刻把握,建立在其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理解基础上。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集中地表现为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而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精神需求的,而思想文化则是满足这种精神需求的精神食粮,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就是不断地从其思想文化中获得精神养分和精神力量的。正因如此,文化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也是各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总是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和不断成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数世代的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W9b品论天涯网

正是基于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把新时代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以强调,精辟阐述了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W9b品论天涯网

第一,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这一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不断发展并取得伟大成就,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平衡发展。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极为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此,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一开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呈现出不断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W9b品论天涯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有其文化维度。一方面,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内在地包含着文化方面的内容,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期待和要求;另一方面,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要破解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我们就必须自觉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继续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时代条件下,习近平重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原则,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他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创新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注入精神动力。W9b品论天涯网

第二,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任务。而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W9b品论天涯网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取决于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而且也取决于其软实力。“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文化软实力是最为重要的软实力之一。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强国,都莫不同时具有很强的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在他们的内政外交中,在一些硬实力难以投射的地方,文化软实力往往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甚至把它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W9b品论天涯网

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影响着我国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关系到我们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习近平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基于对文化软实力的深刻理解,习近平强调要从两个方面大力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一是要强化文化的对内凝聚力和引领力,特别是要通过文化建设,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增强人们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激发和引导全体人民形成崇德向善、奋力作为的精神状态,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二是要提升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特别是要通过文化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观念、中国理论和中国主张“走出去”,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树立和闪亮起来。W9b品论天涯网

第三,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此,他从多方面作了深刻阐释。W9b品论天涯网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极大发展。“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强调,不仅要把中国变为政治自由和经济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今天,实现中国梦,必须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地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极大地丰富,特别是要使全体人民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道德境界、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W9b品论天涯网

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它事关国运兴衰和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如果缺乏文化自信,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注定是没有前途的。而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促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充分认同,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W9b品论天涯网

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和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文化就是我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在党和人民伟大实践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W9b品论天涯网

二、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原则的科学定制W9b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深刻把握和阐述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而且科学制定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为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W9b品论天涯网

第一,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强调,“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也正因如此,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以往提出“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并对坚定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突出重要地位作了深刻论述。一方面,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文化自信是较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为深层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思想文化是道路、理论、制度的精髓和灵魂,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背后起支撑作用的东西。“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W9b品论天涯网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形成和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顽强发展提供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而且涵育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气质,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和推进方式,滋养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它的许多思想理念都具有超越时空、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普遍意义,不仅能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还可以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重要启示。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据和源泉。W9b品论天涯网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努力建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持走自己的路,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是要建构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主性、主体性的建构以文化自觉为基本前提。“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对我们来说,要建构文化主体性,首先必须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我们建构文化主体性的丰厚资源。只有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大力推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建构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W9b品论天涯网

第二,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也是文明发展的活水来源。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和精彩纷呈,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始终保持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具有突出的开放包容特点。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本身就发源于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各种早期文明的交流融合,一开始就被注入了开放包容的基因。此后数千年间,中华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思想和理念,它们铸就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佛教东传和唐代玄奘西行求法、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明清时期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外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不断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W9b品论天涯网

秉持开放包容,必须大力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是人类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体现着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值得尊重和珍视。“一切叫做文明的各种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平行的和同时代的。”因此,人们必须摒弃傲慢和偏见,以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首先,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文明交流互鉴能够促进人们对不同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从而能够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对立和冲突。当然,要发挥这种作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是平等、多向的,而不能是强制、单向的,尤其是不应该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企图改造或取代其他文明或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人。其次,文明交流互鉴也有利于促进文明的发展。正如一切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一样,任何文明的发展也需要通过交流互鉴不断地从其他文明汲取营养。“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最后,文明交流互鉴还有利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它们凝聚着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开展文明交流互鉴,能够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更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W9b品论天涯网

秉持开放包容、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必须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一方面,必须努力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对于人类既已创造和发展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还是其他古今外域文明,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养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也必须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介绍给世界,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世界上的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同世界上其他多种文明一起为当代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使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W9b品论天涯网

第三,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而创新则是守正的根本保障。只有坚持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新时代文化建设才能取得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从而发挥文化引领时代的重要作用。W9b品论天涯网

坚持守正创新,首先必须守正。一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障。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我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它首创了一种对社会的理解方式,如果没有它,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社会”。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二是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只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我们才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始终站稳脚跟。三是要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都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思想旗帜上,也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因此,只有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真正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也只有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坚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本身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创造性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建立起来的。离开党的领导,根本就无从谈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W9b品论天涯网

坚持守正创新,关键在于创新。在文化建设中,“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思路创新,就是要摆脱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在把握创新特点和创新规律的基础上,“既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话语创新,即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资源,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易于为受众理解和接受的新的概念、范畴和表述,使借此讲述的中国故事深入人心。机制创新,就是要根据文化发展的规律,综合运用政策、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改革和完善文化生产、交流、传播、管理的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形式创新,则是指要适应时代变化推动文化生产、交流、传播等文化活动及其组织、管理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推进上述各方面的创新,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W9b品论天涯网

三、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路径的战略谋划W9b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深刻把握了文化的本质、特点、地位、作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又对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作了精心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W9b品论天涯网

第一,坚持和推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两个结合”,是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根本要求,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决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和僵死不变的东西,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并由此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为此,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包括中国的现实实际和历史实际,其中,中国的历史实际是指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特别是其中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要求和内在包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也表明,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与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W9b品论天涯网

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也是内在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正是这种内在相通性和高度契合性,使“第二个结合”得以可能。“第二个结合”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现代发展的丰富养分。因此,这一结合必然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历久弥新、具有跨越时空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的思想和理念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并由此使中华文脉得以赓续,使中华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和跨越,发展出了中华文化的现代形态,包括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并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理念源源不断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发展并实现一次又一次新的飞跃,由此使马克思主义凸显出越来越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总之,“‘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里所说的“新文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由“第二个结合”造就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今天,在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过程中,坚持和推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继续壮大这一文化生命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W9b品论天涯网

第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具有鲜明阶级属性和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立场,具有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要完成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W9b品论天涯网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具体表现,也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力组织保障。党在集中精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须臾不能放松和弱化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在今天,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极其复杂,党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努力增强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确保全体人民始终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W9b品论天涯网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根本内容,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力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不仅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而且建立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体制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要把这些体制机制落到实处。W9b品论天涯网

三是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基本内核,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而且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同时也内在地融合着人类共同价值诉求,是联结社会成员、有效整合全社会意志和力量的共同精神纽带。因此,着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途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而且还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W9b品论天涯网

四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都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只有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具有主体性,才能适应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W9b品论天涯网

五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新闻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必须自觉服务于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仅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而且要着力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今天,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角逐的主战场和最前沿阵地,网络意识形态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W9b品论天涯网

第三,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如前所述,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的对内凝聚力和引领力与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两个方面。因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既要坚持和推进“两个结合”、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也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W9b品论天涯网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关键是要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还相当不足,也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贡献很不相称。要争夺国际话语权,必须加强我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一是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要针对国外不同受众的特点,打造和运用融通中外、便于传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爱听、听有所得。二是要明确和清晰表达对外话语主张。话语的背后是“道”,是思想和主张。我们的对外话语不能只是为话语而话语,而必须鲜明地展现中国立场、中国思想和中国主张。三是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对外话语阐释技巧和方法。在阐释话语背后的“道”时,要从哲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展开;要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文服人;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使外国民众在不知不觉的情感认同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四是要拓展对外话语平台、渠道和载体。必须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作用,用好重大国际活动及重要国际节展和赛事平台、高端智库交流渠道、中国传统节日载体、海外文化阵地和其他多种文化形式,并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特别是要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强化对外话语的感召力、感染力和公信力。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特别是戏剧、国画、书法、民乐等中华艺术瑰宝,都是极好的对外话语载体,它们能让国外民众在审美体验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要整合各类对外话语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对外话语的大合唱和交响乐,把中国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让中国声音越来越洪亮。W9b品论天涯网

作者简介:汪信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W9b品论天涯网

网络编辑:同心W9b品论天涯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W9b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