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叶子鹏 杨曼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力量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4-03-1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一种文化或文明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庙里的神”[1]18。“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一种文化或文明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庙里的神”[1]18。“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2]101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这一重大命题,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崭新历史方位的文化理想追求,体现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共同体意识的铸就、共同体理念的形成,既需要维护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也需要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形成民族精神合力,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AbN品论天涯网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寓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之中AbN品论天涯网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共同思想来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之中,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浮沉积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创新,是中华民族新时代新征程上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浸润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在五千多年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并承载着新的现代文明。”[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一致的精神内涵,也拥有共同的前进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寓于中华民族建设新文化、创造新文明的伟大历史实践中。AbN品论天涯网

(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牵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发展AbN品论天涯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继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明道路继续前进的号角,牵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向前发展。“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5]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接续建设的基础。在亘久的历史演进中,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那些与中华文明基本精神相契合的文明被永久留存下来,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在这一精神引领下,各民族始终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且日渐深厚,并“标示出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成为中国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根本,中国的中国性之所在”[6]75。AbN品论天涯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创造文明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再续发展和融合。在5000多年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沉淀了浩瀚的思想文化宝藏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展现出“中国特色”,蕴含着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信仰和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使命,必然牵动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向着更具凝聚力、向心力的方向发展。AbN品论天涯网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激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革故鼎新AbN品论天涯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现代”,创造性地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激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革故鼎新。在很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明始终受制于西方文明的解释框架,受制于西方现代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创造性地体现了中国对“中华文明”和“现代文明”独立清醒的认知,是自觉解构“西方中心论”的文化自信表现。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的交汇就不是简单的叠加与重复的整合,各民族文化汇流而成中华文明的过程,始终是创新与融合的过程,始终是交互演进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革故鼎新的精神。“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5]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文明从来都没有恪守旧制,而是不断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根据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创造。AbN品论天涯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最根本的体现在王朝更替对政治体制的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在物质实践基础上自发自然自觉的过程,历代王朝更替都面临新的民族文化环境,也就需要新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在“大一统”基础上的政治革新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维护国家统一必须实现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侵略的过程也是谋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过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进一步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革故鼎新的精神,激励中华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AbN品论天涯网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合意AbN品论天涯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新文明的过程,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合意。“文化对于共同体的重要性就在于合意。”[6]75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表明中华各族儿女对国家统一理念的深层认同,意味着各族儿女的生存需要、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是内在统一的。“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5]中华儿女都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也存在大大小小的冲突,也有过“种族”观念,但是更重要的是具有“天下观”。国土完整、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明延续始终是最根本的信念。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往来,文化上的交流与认同,使中华各族儿女对“家”与“国”形成最直接、最朴素的认知,将“团结统一”看作家园稳定平安的最重要因素。也因此,“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7]6。中华民族每一次新的统一,都给中华文明注入新的元素,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迸发出新的活力。AbN品论天涯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上的合意性,是鲜明地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始终坚持政治上的统一性。由于中西方文明观、民族观的差异,中华各民族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总是故意被曲解为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中国的政治历史实践表明,只有政治统一才能社会安定,社会安定才能实现文化多元发展,才能保障文化繁荣,保证文化上的创造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以任何一个民族为主体,而是以“中华民族”作为主体,将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实践作为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推动文化繁荣。AbN品论天涯网

(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包容开放AbN品论天涯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依然要秉持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包容开放。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使得外来文化在中国获得了本土性转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四时行。《论语·子路》记载,儒家创始人孔子曾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8]159,将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视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中华文明这种突出的包容性,使得不同族群在文化流动中交往和交互,不断增强民族之间的黏性,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5]中华文明这种突出的包容性,既表现为中华各民族之间自觉的交往交流交融,又表现为中华民族作为独立的文化生命体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放”的精神特质。AbN品论天涯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独立自主的体现。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明高度自信,才能拥有包容开放的胸怀接纳吸收外来文明。中华民族从不惧怕其他的、外来的文明会消磨我们的民族气质,也不惧怕暂时的、短期的文明碰撞会减弱我们的历史厚度。这种自信的“开放”精神特质,使得中华民族能够不断吸纳、转化外来文化,在数次文明碰撞中,将各种文明的积极成分为我所用,也使中华民族冲破西方现代文明的壁垒,找到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进入更新的阶段,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可能。AbN品论天涯网

(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和平安定AbN品论天涯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守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和平安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大同理想与天下情怀,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存在一个“家——国——天下”的秩序体系。早期兵法著作《司马法》第一篇《仁本》的核心思想就是战争要贯彻以仁为本原则,“国虽大,好战必亡”[9]3就出自于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和平对文明的保障作用,也深知战争对文明的破坏作用。“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5]危难之际刚毅前行不退缩,盛世之期倡导和平不称霸,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基调。我们“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5],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文明冲突论”,鼓励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我们“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5],超越价值强占、理念霸权,鼓励发展世界文明多样性;我们“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5],超越党同伐异、零和博弈,鼓励合作共赢。AbN品论天涯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突破了西方文明体系,超越了竞争、博弈的自主与独立的文明观。当前,落脚全人类的共同和谐发展,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方案,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始终拥有超越现行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勇气,拥有敢于创造新文化、建设新文明的能力。AbN品论天涯网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涵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的动力源泉AbN品论天涯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涵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的动力源泉,既包括持续发挥内在驱动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包括近代以来注入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思想活力,还涉及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AbN品论天涯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驱动AbN品论天涯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连续性和创新性,不断更新发展,也将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持续发挥内在驱动作用,助力涵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AbN品论天涯网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驱动中华儿女修身养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文化既实现于理性对自然力量的控制之中,也实现于理性对人类信念的控制之中。”[10]62诚然,每个人对文化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如何使个人、民族的文化选择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需要文化中的精神来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极具稳定性、持久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底色。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1]4。AbN品论天涯网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驱动各族人民正确看待本民族文化,坚守民族精神内核。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也是由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特性,使得各民族文化特色在中华大地能够充分展现风采,各族人民能够自由坚守本民族文化习俗。这样健康的文化心态,促使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动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增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共同坚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精神内核。AbN品论天涯网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驱动中华民族精神赓续传承,自信自立。“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12]657一个国家能否立得住,在于是否有立得住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感召中华各族人民同向而行,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能够紧紧团结在一起,自觉传承民族精神,成为国家发展的精神根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AbN品论天涯网

(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活力注入AbN品论天涯网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注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第二个结合”的具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内在底蕴凝聚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并在此基础上作为一个自然自觉的过程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与这一过程的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鲜活的理论来源,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共识性、理论性、政治性的概念。新中国考古学家夏鼐于1962年发表的《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他在阐释汉族和各民族的族源与联系时谈道:“现今全国的少数民族还很多,他们虽和汉族不同,但各兄弟民族的祖先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与汉族的祖先建立起日益紧密的联系,今日大家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13]夏鼐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深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概念及思想的影响[14]。AbN品论天涯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的论述非常丰富,不仅区分了真正的共同体和虚假的共同体,并且赋予共同体以“革命性”的特征[15]。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体系中,“民族”的概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在指代上有时代和语境上的差异,但是经典作家关于“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取向,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倡导的愿景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中指出:“民族首先是一个共同体,是由人们组成的确定的共同体。”[16]2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7]199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探究“人该怎样存在,社会该如何发展”这一深邃命题得出的理论成果,从共同体的性质、基础、阶段等角度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轮廓。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真正的共同体,即“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7]1。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民本”思想具有一致性。同时,马克思指出,共同体的基础是共同利益,“每一个单个的人,只有作为这个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者占有者。”[18]124虽然直到1962年我们才有明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但是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5],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就有了与之契合的理论指导。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这是习近平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中华大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并成为具有中国文化标识的政治概念。AbN品论天涯网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推进AbN品论天涯网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承载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历史实践。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5]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的实践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0]AbN品论天涯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1]22-2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深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需求。第一,人口规模巨大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社会平等。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各民族之间“互化”的过程,而不是“同化”“矮化”的过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依然要尊重文化多元化发展,尊重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精神文化需求。第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生活习惯、礼仪传统、文化习俗是文明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文明的核心。文明是一个文化生命体创造的物质结果,只有在物质生产实践中才能产生文明,产生命运共同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实践、共同创造物质财富,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创造新文明、共同建设精神家园。第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体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协调性、统一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中华民族现代化的物质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制度体系、价值观念、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精神状态等。”[22]涵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不能脱离物质文明,单一、孤立地发展文化领域的内容。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20]第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出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从更高层面、更长远眼光维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大自然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也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道法参照。第五,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的对外展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不仅有利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安身立命,获取精神滋养,也有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独立自主的精神面貌立于璀璨的世界文明之间。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一个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形成、凝聚、发展的过程,对进一步汇聚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AbN品论天涯网

三、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涵养路径AbN品论天涯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延续了中华民族业已取得的文明成果,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并将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更强有力的精神支撑。AbN品论天涯网

(一)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AbN品论天涯网

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7]4-6。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是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涵养路径。AbN品论天涯网

第一,持续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1]43当前,“两个结合”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能够有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新的文化形态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文化理念和治国理念的创新与转化,与新时代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文化发展方向和治国方略有着深刻的联系。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文化精神,尤其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代表,蕴含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直接动力,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强大的支撑。AbN品论天涯网

第二,激发各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更加丰富的现代文化内容。精神是文化的魂,文化是精神的土壤,足够丰富与深厚的文化内容才能提炼出最具引领价值和时代力量的精神。“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20]没有56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就没有多彩多样的中华文化内容和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族文化创造的源头,是智慧勤劳的各族人民,他们在日复一日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自觉主动地把劳作内容、劳作形式、劳作成果转化为文化的内容、形式和成果,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珍贵和朴素的现实基础。要有效地激发各民族人民创造现代文明的激情与活力,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推动创造更多的文化作品和精神文明成果。AbN品论天涯网

第三,加大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文化传承。“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23]190历史文物中记载着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印记,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生活痕迹和文化痕迹,是中华民族团结创造的历史见证。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能够增强各族人民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能够深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AbN品论天涯网

(二)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bN品论天涯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21]44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起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层次性和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个体性和社会性、现实性和终极性的统一,体现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追求和目标。AbN品论天涯网

第一,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文化中起着灵魂作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中占据绝对核心地位,既能保证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又能保证文化繁荣兴盛。因此,要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此外,还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文化素养的一种现实表达,也是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抓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整体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能够为文化创新发展和文化精神的良好传承提供良性的社会文化环境。AbN品论天涯网

第二,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价值观自信提振文化自信。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是其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首要工作就是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西方所提倡的价值观之间的区别。“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内蕴的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源,也是支撑我们价值观自信的底气与底蕴。”[1]95只有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树立健康的文化心态,才能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更积极地投入到现实生活的创新创造中。AbN品论天涯网

第三,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推进生活化表达。思想文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生活本身,是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集中表达。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部历史实践的大合集,只有在物质生产实践中,才能产生价值观上的共鸣。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文艺作品创作,“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有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24]7-8。要使各族人民深知自己是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鼓励各族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bN品论天涯网

(三)构建共享精神标识,塑造中华民族形象AbN品论天涯网

精神标识和文化形象是一种外在的精神牵引,具有强化意识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将各族人民最直接、最朴素的价值理念经过抽象、上升,变成凝练的文化内涵,形成精神标识或文化形象后,又具备了对各族人民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提炼鲜明的共享精神标识,塑造更加生动的中华民族形象,相当于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设立“路牌”,更加有效地指引各族人民从中获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提振中华各族儿女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自觉形成向内凝聚、向外迸发的精神力量。AbN品论天涯网

第一,要提炼更多当代中华文化的共享精神标识,塑造现代性的中华民族形象。从结构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内容不仅包括精神文化的层次,还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层次;从内容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有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也包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是从当前所展现的精神标识和民族形象来看,更多的集中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内容的精神标识和民族形象还未能深入人心。在全民创作的网络时代,如何提炼、塑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共有精神标识和民族形象,成为摆在文艺文化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AbN品论天涯网

第二,要掌握共享精神标识和中华民族形象的解释权和话语权。倘若只是简单地将精神标识和民族形象提炼、塑造出来,而不加以解释和传播,精神标识最终只会形同网络流行语转瞬即逝。中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共享精神标识和民族形象的提炼、塑造,应尽可能体现出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这样既可避免民族间文化理解的差异,也能够掌握共享精神标识和民族形象的解释权。共享精神标识和民族形象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传播推广。一方面,在国内的信息环境中,要从情感认知入手,通过感性化的形式将共享精神标识和民族形象传递给各族人民。另一方面,要加大共享精神标识和民族形象的信息投放量,共享精神标识和民族形象的传播要尽可能多地体现在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AbN品论天涯网

第三,要有生动、合适的承载形式。人们对于事物的接受和认知需要一定的情境氛围,在情境氛围中带入自己的情感,实现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于某一事物的认同与接纳。共享精神标识和民族形象的提炼与塑造兼具意义性与情感性。现实的才是生动的、鲜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许多都与“团圆”“家国情怀”相联系,它们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符号,也成为中华民族形象的缩影。近代以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开拓创新,有了更为深刻的民族精神记忆,也设立了一些特别的仪式。例如“国家公祭日”就是当前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仪式,是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类似这样的重要仪式,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只有在思想上和情感上都实现充分认同,才能达成最终的文化认同,才能认可、推崇民族共有文化形象。AbN品论天涯网

(作者简介:叶子鹏,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杨曼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AbN品论天涯网

网络编辑:同心AbN品论天涯网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第2期AbN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