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大问题。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在安阳考察时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2023 年 6 月 2 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对这个概念作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 月 30 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对魂脉、根脉的判断,进一步推进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灵魂方向与科学先进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有方向有灵魂的文明,它的灵魂和方向就是它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另一方面是现代化的,这不仅仅在于它产生于当下的时代,而且在于它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方向和灵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指导下的一种文明,从一开始就站在了真理的制高点上。我们需要把握住这种指导思想上的不同,这样才能区分清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 100 多年能够发展壮大、生生不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共产党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力求准确把握面临的时代任务,由此出发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及时总结实践的成果、指导之后的实践。这一点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历史书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对历史的科学研判,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做出的。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做出的科学研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脉。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定了它的方向,决定了它所站的真理的高度,有了这样的魂脉,使之能够直达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因此可以超越一些非科学历史观指导下的文明形态。
当下学界在探讨如何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我们需要从思想解放的“针对性”来思考这个问题。毛泽东突破“左”倾教条主义,实现了思想解放;邓小平突破“两个凡是”,实现了思想解放;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在某种程度上也陷入了一种西方中心论的思想误区,我们需要从这种误区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可以较好地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内涵。历次思想解放,都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灵魂、方向、指导思想的坚持。
没有灵魂的文明就是行尸走肉。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会在时代大潮中失去其正确方向而陷入文化盲从屈从,就会丧失其先进性而混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或其他文明形态,就会被一些错误思想和文化形式所侵蚀、渗透、误导。而对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的坚守,使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一开始就能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上,具备科学的思维、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思想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使之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从指导思想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科学性和先进性特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根基与历史连续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赓续中华文明的丰富内容和突出特性,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充分体现了它的深厚历史基础和自主发展道路,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上。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一定历史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华文明的当代连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当代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植于中华文明的丰沃土壤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淀了深厚文化根基,提供了丰富智慧滋养。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的连续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一点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而这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特征。
没有根脉的文明就是孤魂野鬼。我们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科学。但是,如果马克思主义无法被运用于指导实践,无法在中华大地、在中华文化中落地生根,那就会像空中虚无缥缈的一缕炊烟,很容易随风飘散。而当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具体实际、长期指导中国实践,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起来,转化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就能够根深叶茂,就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把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繁荣昌盛的根本前提。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实现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升级更迭。这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内涵进行重新理解,将人们的思想从过去对传统文化地位和内涵的不合理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这不仅仅是中西之争的问题,还涉及返本开新的问题,也就是今天常说的守正创新。根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绝不仅仅是某些方面、某些概念、某些理念的契合,我们的根脉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底蕴需要挖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要在坚持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中华民族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和持久当代性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深入展开思考的角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根基与当代现实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任务要求而产生的,是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现实基础而形成的,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而提出的。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一开始就站在时代至高点上,体现了鲜明的当代现实性特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固然是从历史走过来的文明,但是它更是立足于当今时代的文明。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与时代的关系往往包含三点:来自时代,反映时代,回答时代。一种理论、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必然是从它所处的时代产生的,这是一个基本的世界观问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基本道理。同时,它还是对时代的反映,从时代产生出来的文明自然需要反映这个时代的问题和诉求,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论问题。更主要的,它还要回答时代问题,也就是要破解时代,这便从认识论问题飞跃到实践论问题,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哲学兼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我们往往需要先认识世界,再落脚到改造世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立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是回答时代问题的文明,最后也必然会落脚到解决时代问题。我们这个时代遇到了什么?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要到哪里去?”许许多多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便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问题。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当今世界之问的回答。当今世界时代本质没有改变,习近平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但是,本质没有改变的世界又正在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激烈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加深,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面临诸多风险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历史传承性的、深度创造性的、科学完整性的思想文化理论和重大文化成果,从战略高度和思想深度上去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回答各种新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世界之问的科学答案,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与科学真理性。
除了回答世界之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在回答中国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新时代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五个时代”其实也就是新时代的五点要求和重大任务,其中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当下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变乍一看似乎是一个成就,但实际上意味着最大的挑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却是客观事实,要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困难重重的。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包含着理想信念、精神文化、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渴望,但正是在科学理论的武装和引领、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和满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还很突出,这就要求必须高度重视新时代文化建设,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总体性、系统性的宏大社会革命,在本质上包括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丰富内涵,这就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更加丰富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路径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实现人民的物质富裕而且要实现人民的精神富裕,不仅要推动物质文明的大发展而且要推动精神文明的大发展,不仅要创造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要创造出新的文明形态,这就一点也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了解决这个大问题,我们就要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把握时代进步脉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也充分凸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代现实性特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路径与革命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根本区别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认为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学说被认为是空想的社会主义,一方面是因为后者流于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变革世界的主体和实现这种变革的科学路径。贯穿着马克思主义魂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规划,同时它包含着实现这个规划、进行文明建构的方法路径,这种合理的方式方法和现实路径使它从一开始就站在实践的制高点上,体现出了从构想变成现实的革命实践性特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方法路径,可以从“七个着力”和“第二个结合”来理解。“七个着力”是具体的建构方法,所谓着力点,就是下手处,也就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而“第二个结合”是一种宏观的建构方法,回答了建构的科学方法论指导问题。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文化建设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七个着力”规划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线图和方法路径。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深刻总结党的理论创新经验提出来的重大科学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历史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是现在才发生的事情,这个重大判断虽然有着深厚的思想史根源,但同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经做出了许多实质上的努力,但是直到现在,它才被凝练升华为理论,这反映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生成史。之所以在当下尤其重视“第二个结合”,是因为当下这个时代尤其需要重视这一点,过去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造中国的实际,也就是要变革社会性质、社会形态,但是今天我们要改造、创造文明形态,于是文明和文化的问题凸显了出来,文化自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在今天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第二个结合”作为科学概念就被提了出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尤其要坚持走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由之路,特别是要传承和运用好“第二个结合”这一重要法宝。
“第二个结合”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方法论,这涉及如何对待“既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发展”的问题,如何对待“已经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使之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多年前我曾提出“差异融合论”,认为我们面对的是两种有差异的文化形态,而这两种文化又是可以融合且正在融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里面核心的思路有三个:差异性融合、多要素融合、自主性创造。我也曾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化、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这几个层次都需要完成。“第二个结合”偏重于后两化,最终的目标自然是实现二者的一体化,也即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
“第二个结合”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特殊条件下的相遇,然后产生融合。我们现在都承认这是一种契合基础上的结合,但决不能忽视契合的前提一定是差异。在差异性融合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出现了多要素互动,也即是说,这个结合是有主体的运动,于是便有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样的主体、谁来结合、结合了什么、怎么样结合、结合出了什么等,这就是多层次的结合,多要素的互动。我们就是要通过“第二个结合”,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获得更加有力的思想指导和方向保证,更加宏阔的历史纵深和更加深厚的文化根基;实现新的思想解放,开拓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获得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更有力度的文化创新;形成更加突出、更加巩固的文化主体性,获得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除了“七个着力”的路径和“第二个结合”的方法,我们还需要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建构原则和内在要求,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牢牢树立自立自信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当代中国人民的创新意志和创新能力,在文化建设中做新事、说新话,开创中华文明发展的新境界。由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一种正在发展着的现实,是具有革命实践性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内容与包容创新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形成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形态。它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又是现代化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既充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充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结果,既贯通古今,又融汇中外,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强品质和强大生命力传播力,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特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虽然它不能等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但不可否认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正在构建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内容。这种文明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生命体,既不是原生态的中国文化,也不是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二者互相转化而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融合体。它既是深植于中国大地和中华文化中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代化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同时吸收了包括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内的其他文化的长处,是中外融汇的、古今贯通的、融合创新的文明,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鲜明的包容创新性的特征。
以上便是从指导思想、历史根基、时代基础、方法路径和丰富内涵五个方面所思考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同特征,希望能对这个新的概念、新的文明形态在理论上做出初步的系统阐述。这一领域的研究值得深入拓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