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代表作,由其揭示的毛泽东持久战思想成功指导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取一个又一个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每逢《论持久战》发表“逢十”周年纪念,军方、学界各有专书、论文新作迭出,总体上以探索该文本的哲学价值为主,之后又彰显当代价值的引申。鉴于既有成果对于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研究现状,本文尝试深研历史,作这方面努力。唯有真切掌握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更好开展新时代的伟大斗争。
一、从步兵战术到战略思考,毛泽东历经数次反“围剿”斗争,在长征中抉示国民党对红军实行持久战
1938年5月26日起,接连9天,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题为《论持久战》的讲演,定稿全文首发于1938年7月1日出版的《解放》“抗战一周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专刊”。全民族抗战理应是毛泽东持久战思想之源,而源头之源则可追溯得更远。
“持久战”在近代原是步兵战术之一,与攻击、防御、追击等同列。“持久战并无歼灭敌兵之目的”“其性质惟在求得时间之余裕,或抑止敌兵”“或趋避决战”。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况胶着,精锐善战但不能持久的德军终归失败,使“持久战”具有了战略意义。当时中国军阀长期混战,各方相持不下,称之为“持久战”似并不为过。该军事术语还移用于政治领域。
辛亥革命期间,毛泽东在湖南新军当兵半年,求学湖南一师时又养成读报习惯,对“持久战”的语用当不陌生。然而将此概念付诸实践,且由战术层面提升至战略层面,还要到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引兵井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1931年5月8日,第二次反“围剿”时,毛泽东与项英、朱德签发中革军委会第1号训令“为节省经费持久斗争”,指出实行持久战略,就要节省经费,储备粮食。这场斗争胜利仅过一个月,国民党第三次“围剿”汹汹而来。在跳出重兵包围圈后,毛泽东和朱德8月22日发布节省经费的通令:为争取全部胜利,目前仍“须准备一个月到两个月的艰苦奋斗,以持久战略来消灭敌人”。此通令将5天前发布《裁减行李马匹的通令》所说的“战略”明确为“持久战略”。持久战略运用得当、红军武运昌隆,9月初,红一方面军迎来敌军总退却的战机。
然而,中央红军在应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关键在于国民党军运用了新的战略战术。他们不再采取长驱直入、寻找红军主力决战的作战方式,而是以集团军和方面军为作战单位,力戒轻进深入,采取广筑碉堡与封锁线的堡垒政策,步步为营、节节推进,“蚕食”苏区。在这种情况下,红军非到外线作战难以施展其运动战的优势。
如何总体把握国民党军的新战法,深切关系到对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原因的检讨,同时有助于红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经过深邃思考,在遵义会议就军事路线问题做长篇发言,有力批驳了博古将失败主因归于敌强我弱等错误观点。会后,张闻天受会议委托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实际上记录了毛泽东的见解:国民党蒋介石吸取历次“围剿”失败的教训,因此五次“围剿”中采用了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企图逐渐消耗我们的有生力量与物质资材,紧缩我们的苏区,最后寻求我主力决战,以达到我消灭我们的目的。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战略,在此被概括为“持久战”。
客观而论,蒋介石当时并没有实现持久战的自觉意识。有史料依据的是,蒋之幕僚杨永泰与蒋介石倡导“剿共”必须“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不过,蒋介石当时也发过“持久”的究问:红军“既是物质缺乏,没有后方的接济,不能持久作战”,何以“围剿”不成?这正击中红军软肋,红军没有强大的后方支持,不能实现因敌为资就难以为继。为此,毛泽东高度重视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持久性,敏锐地从战略高度将长达一年之久的斗争判定为“持久战”。
二、充分汲取土地革命战争经验,集全党智慧,毛泽东《论持久战》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义感、科学性与实践力
长征抵达陕北,接受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及《八一宣言》,毛泽东开始就抗日战争展开持久战的运思,相关言论最早见于瓦窑堡会议。仅从蒋百里、陈诚等著述寻章摘句,质疑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原创性,实在缘于对历史语境的一知半解。就对日持久战的观点溯源而言,至迟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就有报章鲜明提出,蒋介石当年2月25日日记也记有“余对于倭寇,决心与之持久作战”言论,足证对日持久战论早非独家高见。殊不知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也早就做了速决战与持久战的两手准备,但因侵略者的贪欲,及其对中国人民抵抗意志的低估,以致战略摇摆不定,最终“陷在中国泥潭中”,可见持久战战略并非一家独得之秘,恰当理解与正确运用才是关键。
毛泽东《论持久战》彪炳史册,重要性不在于观点提出之先,而在于将当时社会的共识常谈置于军事哲学高度,加以全面审视、科学论证与充分阐发。与其说他借鉴了社会言论,不如说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少奇等中央高层人物有关持久战与抗日游击战争的论述,对于毛泽东应当有着更为切近的启发。同时,毛泽东抓紧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外军事学名著,并结合中国革命历史经验,先后写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论著名篇,为写作《论持久战》奠定了哲学思维与军事经验基础。
为此,《论持久战》超迈时论。就大本大源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强烈的道义担当精神。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明确将历史上的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两类,提出要以革命的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以求得“人类的永久和平的时代”。如此认知在《论持久战》移以观照抗日战争,毛泽东不仅以中国的时代进步、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论证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而且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参加“进步的正义的战争”的立场态度。这场“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为此,“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如此抗日战争观,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远超民族立场,这正是毛泽东凌轹时辈之处。正义战争未必胜利,关键取决于时代的进步,毛泽东这样论述中国处于“进步时代”:一是有了中国共产党;二是有了已经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三是中国结成广大的统一战线;四是有了政治进步的军队;五是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再加之苏联的崛起、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磅礴推动世界进步,成就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时运条件与道义基础。毛泽东论述独到,同时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人担负时代重任的豪情。
第二,科学论证抗战特殊规律。毛泽东抓住“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运用辩证思维,洞察战争向上、向下因素因时应势发生质量变化的趋向。围绕战争双方分析,不仅中国共产党当时的高级领导人有充分论述,蒋介石也有所论及,其在南京陷落前言及中国地域广阔,日本蛮横、中国持久抗战有利争取国际支持,以及日本内部矛盾等持久战诸要素,然而,思维之缜密与论述之深刻,何能望毛泽东之项背。《论持久战》不仅持之有据批驳了“亡国论”“速胜论”,而且从哲学高度指出了错误论调之思维方式问题;不仅雄辩地论述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什么是持久战,而且还分享了如何夺取持久战胜利的见解。尤其令人叹服的是,毛泽东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阶段及其特点和任务,比蒋介石所说的拖上至少三年日本一定会失败要高明不知几何。较之陈诚侧重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消耗战论述则多了方法和策略启示,《论持久战》“犬牙交错”的战争空间观与国民党保守的国防思想大相径庭。更不要说,毛泽东还窥破日军所犯五大错误,提出乘敌之隙等独得之见。最能鼓舞中国人民抗战必胜信心的,还是《论持久战》抨击了唯武器论,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对人民战争致胜之道的根本揭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其透彻论述与科学预见,引起日本战败在即的高度重视。
第三,指导全面抗战的实践力。因为内含红军十年苦战及全国抗战近一年的经验提炼,《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思考与总体规划更具实践指导意义。《论持久战》着重研究“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毛泽东既作原则指导,亦授人战术战法。其中对“声东击西”“诱敌深入”“战役和战斗的歼灭战”的强调,分明在宣介红军作战经验;阐发军队的主动性、自由权,正是彰显红军机断专行的作战特点;推崇“无后方的作战”,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八路军挺进华北的战斗经验为据;不主张深沟高垒、层层设防,倡导打运动战,“我预将大兵荫蔽集结于敌必经通路之侧”,速战速决,令人想起平型关大捷。此外,毛泽东还将游击战提高到运动战的地位,从战略高度建议指派数十万正规军“分散于所有一切敌占地区,发动和配合民众武装,从事游击战争”。然而,“兵民是胜利之本”对于推行片面抗战路线的国民党是知易行难,国民党深入敌后的游击部队未能持久到底,兵民一致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能够实现。
三、再论持久战,成功指导解放战争、朝鲜战场,持久战思想确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
《论持久战》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毛泽东意犹未尽,曾有续作之心。翌年6月底,毛泽东应《解放报》《新华日报》等约稿,为纪念抗战两周年撰文《当前时局的最大危机》,回应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重又起反共摩擦,篇首即交代自己收集了不少材料,拟作文“藉以答复自《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出版以来从某些方面发出的责难、挑战和质疑,名之曰《再论持久战》”。巧合的是,7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周恩来提议请毛泽东作《再论持久战》。于是,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做了两次报告,然而并没有将讲话稿整理成文发表。
揆之以理,毛泽东《再论持久战》虽有针对性,但与《论新阶段》等报告一样,置于中日战争宏论不免局限一时,这应是毛泽东最终未将《再论持久战》整理发表的深层原因所在。由此,《论持久战》主题鲜明、孤篇横绝,成功指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走向胜利。不仅限此,毛泽东持久战思想还继续结合新的军事斗争,成功指导了决战决胜解放战争,并指引抗美援朝战争夺取最后胜利。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坚持人民立场,亲赴重庆谈判,为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解放战争之于中国共产党起初只是反击战。东北是党中央着意经略之地,毛泽东命令东北局“坚决抵抗”“并须统筹全局,作长期打算”,一时全国呈现“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四平虽大量杀伤敌人终未能长守,毛泽东特别关照“主力应不怕丧失地方”“我党须准备长期斗争”。暂时停战之际,毛泽东指示东北局要“克服党内一部分同志的恐惧心理,准备持久战争”。这不啻为毛泽东从坚决作战、寸土必争转向以持久战思想指导解放战争的征兆。
为形势所迫,中国共产党坚决与蒋介石打到底,人民战争就此彻底爆发出正义的伟力。各解放区广泛发动群众,扶植地方游击队,经过持久抗战磨练的人民子弟兵娴熟运用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等战术,不惜失地存人,善于打圈子,推迟主力决战时间,乘敌之隙、创造战场,集中优势、攻敌一路,务求速决、各个歼敌,以战役主动逐渐实现战略主动。毛泽东指挥得当,后总结形成“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装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等“十大军事原则”,持久战要义自然蕴含其中。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改为重点进攻,加紧对陕甘宁解放区运用消耗持久战的战法。中央军委紧急电告,刘邓大军在短期休整后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使我内线获得喘息机会,以利持久”,解放战争实现了由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的大转折。此后,“稳扎稳打,不求速效”,促动东北战场先行实现大决战,胜利的天平迅速倾向正义一方。
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等起初便估计朝鲜战局“有速决和持久两种可能性”,随着美国向朝鲜增兵,“战争持久的可能性也就随之增加了”。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逆转。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赞同朝鲜同志的“长期作战思想”,提醒“人民军必须力争保住三八线以北,进行持久战方有可能”,并提示朝鲜人民军集结机动,先打弱敌、打歼灭战,“积少成多”,“利于长期作战”。电文最后强调“在持久战的原则下”,充分估计困难,“长期打算”人力物力财力运用,防止“孤注一掷的情绪”,“敌人要求速决害怕持久,而我人民军则速决既不可能惟有以持久战争取胜利”。
经反复权衡、慎重决策,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持久战战略在毛泽东内心盘旋,但又指示志愿军不要消极防御,而是诱敌深入,捕捉战机,各个歼敌。志愿军听党指挥,以有我无敌的勇气,顽强奋战,接连取得三次战役胜利。连战获捷滋生速胜思想,尽管毛泽东有所提醒,志愿军在第四次、第五次战役均采取速决战法,招致较大损失。在第四次战役后,毛泽东再次明确“我军必须准备长期作战”,并将大包围战略战术由几个师调整为连、营,后形象地称之为“零敲牛皮糖”战法。
在吸取五次战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志愿军确立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此后,全军分批轮番作战,既锻炼了部队,又保证了战斗力持续生成。毛泽东指示前线将士继续英勇作战,只有“给敌以人以大量的消耗和歼灭”才有和谈的成功,志愿军对敌开展战术性反击,粉碎了“联合国军”夏、秋两季攻势,又构筑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进行持久防御。对手在战场上占不到便宜,策划新的登陆行动又因我严阵以待而不敢涉险,只得重返谈判。志愿军攻守兼备、坚忍持久,丰富并再度印证了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持久战思想。
四、新时代新征程既要开展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大国博弈慎用军事术语,但仍可从毛泽东持久战思想汲取智慧
毛泽东持久战思想影响深广、直抵当下,早溢出军事领域,涉论社会政治领域以至大国博弈,有着积极的当代价值。2022年6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加深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能力和水平,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随后,“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泛运用的“攻坚战”一词,至此与“持久战”并列用于指导反腐败斗争。这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严峻复杂形势的深刻认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有机吸纳。
军事术语移用于政治社会领域,原是我们党的军事隐喻话语传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就用过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等概念。习近平治国理政“四个伟大”创新理论中的“伟大斗争”既包含新时代的军事斗争,其他领域斗争的激烈性亦不可轻忽,理应向军事斗争领域借鉴经验智慧。可以预见,持久战思想会产生更为久远的影响。
需要提醒的是,持久战提法并不适用于当前的大国博弈宣传。现任拜登总统白宫国安委员会中国事务主任的杜如松,2021年推出《持久战:中国取代美国秩序的大战略》,折射的是美国当政者的冷战思维。
持久战战略早超越军事领域,已成“阳谋”,攻守形势不变,为今之计务须密切结合时代与国情,确定恰当的战略目标,保持战略定力,以己之长克彼之短,用时间对抗力量,逐渐拉平双方的实力差距。有基于此,重读毛泽东《论持久战》,就其大本大源,我们强调以下新的感悟。
第一,坚守人类道义的立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共产主义理想照耀下的千秋伟业,我们站在人类正义一边,为此长葆人类向好、正义必胜的信念。新中国向来是世界和平的捍卫者,不管国际环境如何风云变幻,我们仍要抱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极大热忱,既坚持以我为主,又注重国际统战工作,包括对广大热爱和平的美国人民的争取。这方面,我们共产党人要有担当的勇毅与包容的胸怀。
第二,践行群众主体历史观。毛泽东充分论述了计划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深刻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能否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任务目标,关键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作为;国与国的较量,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为此,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尽可能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运用机动的战略战术。国与国的对抗式竞争,势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我们既要客观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又要有勇于赶超精神,机动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毛泽东将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高度,同时充分尊重前线将士的自主性。“犬牙交错”的对攻形势与大格局视野,提示我们切忌层层设防,为追求绝对安全而无节制地自我消耗。在加强统一领导下发挥各自为战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急不躁,积小胜成大胜,方能步步累积我们的优势。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学习持久战思想首重承继持久精神。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久精神,引领我们迈进新时代新征程。
(作者简介:吴海勇,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3年第12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