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格局是世界政治经济权力格局的重要体现。历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轴心时代”和“文明的同步发生之谜”,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完全发展的文明形态”说和汤因比基于“挑战回应理论”对21种不同文明及其时代影响力的分析,政治学家埃里克·沃格林“各种秩序类型”及其“符号化表达”的“先后顺序”构成的历史“过程”,亨廷顿“多级和多文明世界”与“文明的冲突”理论,以及沃勒斯坦以西方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经济秩序结构理论,都成为学者们认知世界格局特别是文化格局的重要分析框架。当今世界格局正处于深刻调整期,从近代世界文化格局的历史演变考察今天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选择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世界文化格局变迁及其决定性力量
世界文化格局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在国际交往或博弈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时所呈现的力量对比、分布态势,体现为不同文化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此消彼长的世界图景。世界文化格局随世界政治经济权力变革而变革,其中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发事件也成为重要变量。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政治经济权力秩序的变革、转移与重塑,疫情加持之下数字文化的勃兴与发展,正在重塑整个世界文化格局。要把握当前世界文化格局重塑以及中国的角色与文化选择,有必要回顾世界文化格局的历史变迁,梳理出变迁规律作为理解框架。
1.变动中的世界文化格局
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始于地理大发现。近代以前的世界,由一些彼此独立、但又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自在文明构成。
第一,“原生世界”的多中心文明并存繁荣。对史前人类文明发生和古代文明发展的探索是理解世界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基础。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斯宾格勒在考察人类文明起源时发现,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古希腊等多个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及受其影响的文化圈或文化带,因为地理环境和禀赋而呈现不同的文化特征。汤因比从人类历史的整体性对比分析了21种比较成熟的文明的兴起与衰落,提出挑战回应理论,并描绘出不同时代世界呈现的不同文化格局。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提出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之间,中国、印度和西方各自独立完成了结构相似的文明革命,诞生了一批互不相知但却至今对世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如中国的孔子和老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伊朗的琐罗亚斯德、希腊的荷马等,他们模塑了各自文明的特质,开启了各自文明发展的方向,并奠定了世界精神文明的基础。这就是文明的同步发生之谜。
从大历史观看,人类文明是多中心诞育并存、发展繁荣的,这是人类社会产生伊始的原生状态。不同的自然条件、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文明中心色彩斑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生态。围绕这些文明中心,发生了文化交往、冲突、征战及经贸往来,出现了多个文化特质各异的文化圈层或者文化带,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早期世界文化格局。其中欧亚大陆物产条件、气候地理等状况更适合出现先进文明,所以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构成早期世界文明中心,不仅是世界上最早最富庶的区域,也是最早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权力中心,而世界性宗教的诞生又使这些区域成为人类最早的精神中心,影响着彼时和当下的世界文化格局。
第二,欧洲列强主导的多极殖民文化+地方原生文化多样性。1492年不仅带来世界物种大交换,出现了地理和经济意义上的世界,带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也拉开了西方列强主导的殖民文化深刻影响世界文化格局的帷幕。16—18世纪,宗教改革、欧洲文艺复兴以及地理大发现等逐步聚合起工业革命所需的科技、文化和制度环境与条件,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西欧国家陆续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并展开海外掠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欧亚大陆上的中国、俄罗斯等个别国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被欧洲渐次崛起的大小列强所掌控,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体系逐步在全球确立。欧洲列强根据本国利益及自身文化传统,输出经济需求、政治制度设计、社会文明、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文化,开启了全世界的殖民化历史。
此时的世界文化格局总体上呈现为多极殖民文化与殖民地本土原生文化融合发展的多样性样态。西、葡、英、法、荷等欧洲列强的拉美殖民深刻影响了拉美国家独立后的政治制度,西欧的利比里亚文明及它们移植过来的亚洲文明和非洲文明也深刻影响了拉美国家的文化。鼎盛时期的英国以世界25%的人口控制着世界上20%以上的陆地和25%以上的人口,海外投资总额占到世界境外投资总资产的一半,总收入也占到世界的20%以上。英语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英国的土地私有、议会制度、金融贸易规则及自由理念影响了包括殖民地在内的全世界。18世纪法国的崛起也深刻影响了非洲和太平洋及大西洋岛国。然而,由于欧洲列强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尚处于工业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文化渗透性和对殖民地传统社会文化的颠覆性解构能力不足,殖民地国家原生本土文化依然在基层社会中以强大的文化惯性演进。正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中所说的:“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殖民文化对以城市文化为代表的表层文化结构破坏比较彻底,但在农村基层社会,原生本土文化仍以极强的生命力在人们的深层文化心理中延续流淌,原生本土文化根基与韧性仍在。与此同时,欧洲列强的社会文化思潮、启蒙思想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也拉开了殖民地国家革命的序幕,奠定世界格局变革的思想基础。而战后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政治经济依附,也奠定了以帝国主义列强为中心、第三世界为外围的“中心-外围”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基础。
第三,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文化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欧洲列强主导的帝国体系和世界殖民体系,新的世界体系开始重塑。凭借强大的科技和金融实力,战后美国迅速崛起并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经济总量几乎占世界一半。美苏争霸期间,美国凭借“政治上的生命力、意识形态上的灵活性、经济上的活力和文化上的吸引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霸权国家,隐含政治意图的新闻、意识形态导向的审美和话语权力导向的其他信息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成为当时“最为显著的文化现象”。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方面的优势和政治影响力更是无可匹敌,碾压世界上所有国家,“成为一个唯一的、全面的全球性超级大国”。美国垄断世界海洋秩序,操纵世界资本秩序,掌控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政治组织,主导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和规则,并通过碾压其他国家的文化工业控制着国际审美和价值观,实现了美国一极独霸的世界政治经济权力格局。
美国不仅在经济、军事和技术上具有统治地位,而且“在思想、理念、语言和生活方式上具有了主宰作用”,以“美国梦”为代表的“普世价值”观开始在全球传播。相对于军事、科技、经济这样的硬实力,美式民主、发展模式、文化价值观念、国家形象和外交理念等软实力才是美国全球性力量的重要方面。强大的科技力量、发达的文化产业,以及渗透着美国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的电视节目、电影、通俗音乐等全球流行,推动了其全球文化霸权的实现。一些发展中国家精英群体在美国教育学术影响下也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美国利益的代言人。作为全球性超级大国,美国特色的经济全球化压抑并抑制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格局变迁的决定性力量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历史性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生产为切入点揭示了攫取剩余价值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并探讨了资本逻辑在全球扩张的历史过程与现实逻辑。资本逻辑作为“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其本质是逐利、增殖逻辑,亦即将所有一切非生产的领域、环节和层面都改造成为有利于资本增殖的工具、手段和对象,在此过程中,不仅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生产方式扩展到全世界,而且“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资本趋利本性推动技术发展,提升资本有机构成,改变生产方式,重塑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最终带来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变迁。通过控制一切生产环节并将世界市场纳入自己的范围,“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因而也就具备了马克思所说的“伟大的文明的作用”。可以说,近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变迁,从根本上说资本逻辑驱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世界体系框架内资本主义大国文化力量的动态调整与对比,表现为资本驱动的技术创新、大国力量转移及文化理念的世界塑造作用。
第一,科技创新是资本主义大国文化影响力变迁的底层动力。科技创新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是资本主义大国崛起、实现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永恒秘诀。其基本底层逻辑是科技革命-产业升级-经济实力提升-政治话语权提升-文化影响力增强的复杂过程。迄今为止,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大国力量的转移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格局的深刻调整。英国最早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完成工业化,成为最早的“世界工厂”和中心,深刻影响欧洲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文化形态的根本变革,深刻影响并重塑了世界经贸、政治及文化格局。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美国抓住电气技术革命崛起的机会,并凭借主导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超越英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随之改变,美国成为全球新的制造业中心。20世纪中后期,日本抓住计算机信息网络革命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融合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及生物科技等技术,成为全球电子制造业中心和新的世界强国。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世界科技研发高地,在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互联网、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层面优势突出,不仅支撑起美式生活方式、经济军事霸权、国家安全以及其主导的全球经贸体系,而且也奠定了全球范围内的绝对竞争优势和持续领先地位。以强大的科技实力为支撑,美国凭借在政治、经济、金融、教育等领域的综合优势,将自己的文化产品(价值观念)强加给世界,在全球文化产品的生产、发行、政策制定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西方价值体系和文化霸权在全球逐步建构并盛行。
第二,世界文化格局变迁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国力量的转移。世界文化格局的变革总是伴随着大国政治经济全球影响力的此消彼长。1492年以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尽管内部有冲突、角逐和力量的转移,但其实质是资本主义主导下世界体系的动态调整。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不断有新的国家崛起成为资本主义大国,并逐步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施展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因此,过去500年间,影响文化互动交流的主要力量是资本驱动的商业扩张、工业资本主义、殖民以及核心国家的权力差异。本质上,世界文化格局的变迁实际上是大国综合实力和国家力量转移的体现。“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伴随着其文化的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这种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因此,从根本上说,文化影响力是一国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软实力”,其背后是国家经济、军事、社会等综合“硬实力”。近代以来,从荷兰到西班牙、葡萄牙,再到法国、英国和美国,先后都因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崛起,实现随之而来的世界文化中心地位和世界影响力。
第三,资本主义大国的文化理念对世界文化格局塑造具有重要影响。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文化格局,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框架下的世界文化格局,其本质是资本权力意志主导的文化叙事与价值理念(表现为帝国主义大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对世界文化格局的重大影响和塑造作用,其实质依然是服务于资本增殖逻辑。早期欧洲列强全球殖民扩张本质上源于资本的内在扩张性,但也有白人至上文化优越心理支配下征服世界、拯救世界、传播文明和秩序的所谓“神圣使命”驱使。西班牙、葡萄牙以天主教为主要手段的文化输出,英国以基督教为主要手段的文化输出,不仅为海外殖民掠夺披上合法性道德外衣,增强了宗主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文明、亚洲文明、非洲文明与拉美本土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碰撞、借鉴与创新,对世界文化格局影响深远。冷战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决定了美国文化在国际上的霸权地位。包括芯片、薯片和影片在内的所有产业,特别是渗透着美式自由民主、“美国梦”、人道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产业以惊人的合力席卷全世界,成为国际文化中最强势的力量。近些年来,互联网通信等新兴媒介作为美国文化传播的工具和渠道,达到了美国利用军事和经济力量所没有达到的目的,在帮助实现美国全球霸权的同时反过来又强化和巩固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在整个世界文化格局中均处于弱势地位。同时,由于其文化发展面临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文化国际竞争力差等综合因素,很难在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取得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支配地位。二、当今世界文化正处于新变局
世界文化格局的变革是超越文化领域本身、伴随世界经济、政治、技术和贸易版图变革的动态调整过程,其本身是一个需要从大历史周期考察的长变量。
1.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文化霸权面临日益强烈的批判和挑战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极独大”,其世界文化影响力登峰造极,不仅在非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也引起强烈的批评和挑战。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对美国霸权文化的批判和挑战。美国主张文化贸易、产品和服务的完全自由流动,使得科技、资本支持下的美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不仅与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竞争矛盾尖锐,而且商业化、产业化的美国电视电影一度极大冲击了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内市场份额。面对美国文化霸权的强大冲击,通过法国、加拿大等发达世界“第二集团”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并拒绝向美国开放国内相关文化市场。这成为世界反对美国文化单边主义和霸权的标志。欧盟至今仍然采取保护电影电视等视听业发展的政策,并通过限定进口配额、限制外国节目在本地的播出时间比例等方式保护本土文化。
第二,来自后发国家的批判与挑战。用文化手段干预发展中国家的内政,推行西方民主制度和模式已成为美国推行文化霸权的最重要手段,其典型方式就是颜色革命。但是伊拉克战争、西亚北非乱局及利比亚叙利亚战争等颜色革命失灵,使得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通过颜色革命输出自由民主是西方国家通过战争转移内部矛盾的一贯手段,带给后发地区和国家的不是希望,而是灾难。克里米亚危机、阿富汗撤军以及2022年年初哈萨克斯坦骚乱等都表明,美国按照自己的利益原则和意愿,通过军事政治手段低成本改造世界、塑造世界、影响和打乱新兴国家发展的轨迹与逻辑的惯性套路,正遭受来自这些国家的挑战与抵制。后发地区和国家成为批判和挑战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霸权的主要力量。
第三,来自新兴国家的挑战。新兴国家中如中国、印度、伊朗、南非等国家,世界人口占比大,本国领土面积大,正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快速发展崛起,成长为世界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此次俄乌冲突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俄罗斯的全方位制裁,显示出“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理念的虚伪性,针对芭蕾等系列世界优秀文化作品的制裁再一次凸显美欧文化领域的霸权。可以说,“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反映出美国正逐步失去对全球事务的主导权,一极独大的世界文化格局走向分化。
2.新兴国家文化影响力快速提升,但“西强东弱”的世界文化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第一,新兴国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快速提升。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以后,欧亚大陆上的新兴国家纷纷制定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找到经济发展新动力,率先切入文化经济发展新赛道,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日韩借由东亚文化圈的文化亲缘性迅速崛起,影视剧、音乐、动漫和服饰设计等在东南亚国家盛行,并渗入欧美主流市场,文化经济效益突出,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印度宝莱坞电影产量世界第一且长期霸屏南亚次大陆,并在中东和非洲流行。而中国则因改革开放以来亮眼的经济发展成就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资源成为世界最大客源地国家和世界第三旅游目的地国家。2007年以来,中国成为仅次于印度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新冠疫情前,中国游客数量及全球消费总额世界排名第一,出境游游客作为文化信使带来世界范围内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引领着世界文化消费方式与习惯。此外,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等拉丁美洲国家和非洲国家,则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清晰有力的文化发展政策以及快速增长的年轻文化消费群体而成为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新兴力量。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19年预测,“5年之后贡献全球经济成长的国家将重新洗牌,前10个国家将有5个亚洲国家入围,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日本,其余入围的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和德国,另外还有南美洲的巴西和非洲的埃及”。亚洲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和文化消费潜力的地区,拥有未来世界上最年轻最有消费意愿的青年群体。从文化地理角度看,除了西方文化极,亚洲、拉美和非洲等新出现的文化极正成为世界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提供的新生力量和动力源,重构了世界文化格局和新的世界文化版图。
第二,美国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大国。从当前世界范围内衡量国家实力的各项指标看,美国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美国文化依然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强势文化。美国三大媒体(CBS、CNN、ABC)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总信息量的100倍。美国是全球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影视广播业、报刊出版业、广告业、软件业、娱乐业等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全球50家娱乐传媒公司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95%的份额,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巨头都是大型的跨国公司。美国电影占据全球电影市场的60%,全球音乐制作被美国5家大型跨国文化公司所掌握,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主导者,它们的业务遍及五大洲,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一轮数字文化竞争中,美国目前依然是世界文化产业的引领者。“西强东弱”的世界文化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3.新冠疫情加速数字文化时代到来,全球文化竞争进入新赛道
瘟疫曾经数次改变人类历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世界格局、国家形态以及文化样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变量和加速世界文化格局变革的催化剂。
一方面,数字信息技术促发世界文化新图景。疫情期间物理隔离催生出的线上办公、远程会议和远程医疗需求,加速了数字时代技术迭代与创新,新兴数字平台成为各国升级传统文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的重要手段与载体,也成为世界文化变迁及力量变革的新的革命性因素。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用,使得传统的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介融合成为现实,新兴文化形式和业态与传统文化业态之间不断跨界、融合、渗透、迭代、跃迁,并形成巨大叠加效应,正持续推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知识和地方特色文化与互联网技术、数字平台相关联、嫁接,全球范围内更大面积和频次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加速推动全球文化生态深刻变革,世界文化样态与文化图景正变得日益丰富。
另一方面,数字信息技术加速全球数字文化竞争。数字文化时代,高新科技日益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硬支撑,数字信息技术平台已经成为数字文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持续领先的信息传播技术既是美国维护文化霸权的工具,也是美国文化产业流行并实现全球文化霸权的重要原因。当前,美国正积极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原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升级换代,并致力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正在借助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自身技术优势,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培育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和文化业态。数字技术已成为大国文化竞争与博弈的核心与关键。从核心技术看,美国仍是全球创新的源头和引领者。从“中兴事件”“孟晚舟事件”到各种实体清单以及《无尽前沿法案》等系列对华法案,都显示出美国遏制中国的决心,从全面脱钩到联合盟友搞“小院高墙”式精准脱钩,再到今天的技术标准(SDO)之争,体现出美国对华技术遏制的战略重点切换,其本质是数字文化时代全球科技主导权的竞争。三、中国的机遇与应对
可以说,当今世界依然是资本主义大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具有支配性、塑造性力量的无一例外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曾经展开一段时间的竞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中国能不能打破在资本主义体系主导下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不能产生非资本主义支配性大国的这个魔咒,而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起到支配和塑造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文化格局变革与重塑的机遇,厘清自身角色和发展定位,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加强文化强国建设,为推进全球文化治理体系变革,构建和重塑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新型世界文化格局作出自己的贡献。
1.要准确把握世界文化格局重塑中我国的地位和机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超大规模经济体量嵌入世界供应链条,成为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重要因素。世界格局正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上升发生历史性转变,但世界文化“西强我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扭转。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认识。
一方面,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经济实力相匹配还需要一个过程。按照一般规律,全球性大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应该同步,但是目前中国文化发展及其世界影响力相对比较滞后,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尽管西方国家文化生产与传播优势受疫情抑制而略有下降,但新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由于时间短、基础差,文化产业工业化商业化基础薄弱等因素,几乎都无法与发展成熟、实力雄厚、产业化、流程化且全球发行网络完善的美国文化产业相媲美。美国的文化霸权建基于其强大而成熟的文化工业体系,背后是庞大的资本积累与高新技术优势支撑,其承载的价值体系也是现代工业社会文化价值魅力的体现。
另一方面,数字时代我们迎来了数字文化发展弯道超车的良好机遇。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文化消费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媒介技术与手段、传统影视文化产品与服务竞争已经让位于高新技术支撑的新的世界文化竞争。数字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竞争的新赛道。尽管美国传统文化产业优势、数字技术手段领先优势依然突出,但是中国在新赛道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一是基于超大规模性和完善供应链基础上的灰度创新优势明显。所谓灰度创新,指的是因为产业供应链聚集而带来的“靠近市场、结合制造的提质增效”的创新。它是一种源于供应链上下游的紧密配合而产生的创新,灰度创新中心会吸引源头创新向自己靠拢。基于超大规模性、年轻化消费群体和日渐提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叠加灰度创新优势,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协同发展及文化产品生产力、世界影响力正日益强劲。抖音海外版、快手海外版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及影响力即是明证。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全球数字治理能力,保护科技企业海外数据主权和发展,借助新兴数字技术媒介与载体,生产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世界文化产品是我们当前亟须考虑的问题。
二是中国网络数字文化发展前景可期。近年来,基于互联网、数字化的文化娱乐产品“出海”高歌猛进,以网络文学、视频、游戏为代表的中国数字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异军突起。新冠疫情更是加速提升了中国数字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网络游戏领域,2017—2020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呈直线上升趋势,2020年收入达154.50亿美元,同比增长33.25%。中国在线游戏收入占国际在线游戏总收入的近25%。美国、日本、韩国和英国分别位居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国手机游戏创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出海”目的地不断扩大。在网络文学领域,中国网络文化出海从被动变主动,逐步从内容输出、服务输出转向生产模式输出。数字文化新赛道中,中国文化出海正逐步从“资本出海向产品出海、技术出海”转变。背靠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依托亚洲庞大的数字智能移动终端用户基数,中国有望借助数字技术与媒介在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形式上集中发力,实现弯道超车,提升自己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深刻把握世界文化格局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影响力
国家综合实力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文化格局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作为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并以其独有的鲜明特质塑造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引导和规范资本发展,使资本逻辑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同时,也要把握数字时代文化发展机遇,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
一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夯实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重要根基。世界格局变革的根本原因是大国经济贸易实力的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全球生产链是“全球资本主义文化传播的节点”。在新一轮国家竞争中,一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以及能否提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正成为比军事和领土更重要的事。在当前背景下,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更加迫切、重要。因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和经济合作倡议,它更是一个建立在历史文化概念影响基础之上的文化影响力概念。截至2023年2月,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沿线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受益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复苏低迷背景下,要更加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并加强与相关国家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前沿科技领域及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以数字“一带一路”辐射引领推动沿线沿途国家地区高质量发展,缩小“数字鸿沟”,进一步夯实“一带一路”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经贸基础。
二要加大高新技术创新,以文化金融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繁荣。在新一轮国际文化竞争与世界文化格局塑造中,高新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拥有穿透性高新技术的国家,其文化影响力渗透力就会大幅度规模化提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抢占先机。近年来,高新技术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领域广泛应用,影响剧增。当前,5G商用牌照、“5G+8K(超高清)”电视节目信号传输技术等催生的新的内容创作模式如自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极大激发了民间内容创造者的热情及创造力。中国数字文化产业未来可期。一方面,我们要尊重技术演化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加强灰度创新,扬长避短,持续推动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重视全球性创新人才的招揽引进与使用,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争取重大技术研发领域率先发展。在中美博弈加剧背景下,也要汲取美苏技术竞争、美日技术竞争的教训,争取与德国和法国等欧盟国家、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科技领域的合作创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国的市场规模和供应链优势,以商业模式创新推进高新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并快速规模化,使高新技术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形态变革的根本动力。注意引导、规范和驾驭好资本的力量,通过金融工具、市场力量,引导并优化高新技术文化产业领域的资本要素配置,推动新兴业态文化发展繁荣。
3.深入推进文化平等、交流互鉴的世界文化共同体理念
一种能够对世界带来积极意义与改变的文化思想也必将对世界格局、特别是世界文化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和平崛起打破了“国强必霸”的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逻辑。不同于西方大国崛起后通过文明布道式的“干预哲学”(外来者将本地人引向特定的方向进行意识形态合理化)以实现霸权主义和民主输出的是,中国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旨在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要进一步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文化平等、文明互鉴理念。“加强不同文明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促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是文化平等、交流互鉴的世界文化共同体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倡导者,也是有担当的践行者。丰富多彩、交流互鉴的世界文化格局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必然趋势。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我们要推进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合作,拓展国家文化交流新渠道,在世界各国文化领域的深层次沟通与合作中增进全球文化互鉴,建设包容开放、和谐互鉴的人类文化共同体以应对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
4.坚持需求导向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影响力
文化内容产品的供给与海外消费者的需求不匹配导致文化供给无效,被称为“供需错配”,这是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品“出海”存在的最大问题。核心价值观传播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事实提醒我们,要正视文化产品领域中的供需错配问题,找准定位,在坚持需求导向基础上利用新兴文化媒介和业态,在新赛道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一是支持互联网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增强数字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下,5G、AI等新兴技术手段和智能媒介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决定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当前互联网科技企业是我国数字文化“出海”的主力军,他们灵活机动,市场适应性强,并在海外开拓深耕多年,具有一定的基础和竞争力。因此,支持互联网科技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深耕与拓展,是提升其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竞争力的基础,“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新一轮文化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二是利用各种新兴媒介和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在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不是军队规模或者经济规模,而是能讲动听故事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将拥有真正的影响力。”“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把握世界文化需求,提供直抵人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抖音海外版这样的超级平台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李子柒这样的超级文化IP对中华文化的宣介以及带来的文化吸引力是无可比拟的。因此,我们要构建官媒、互联网超级平台公司以及个人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国际话语传播体系与格局,讲好中国故事,掌握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作者简介:张春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7期发布时间:2023-10-3110:30: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