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阐释从多维度、全方位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人民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逻辑为中心的魔咒。作为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主线,人民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有属性。本文立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从根本性质、实现路径和世界意义三个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进行探赜,以期为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能动性,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世界现代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镜鉴。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民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强调:“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党为公逻辑与人民逻辑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人民逻辑的理论,是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索人类解放道路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人民立场是其根本政治立场,人民逻辑是其根本逻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命脉所系,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政治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谋划、领导、组织和推动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立党为公逻辑的根本遵循;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正是在通往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立党为公逻辑与人民逻辑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立党为公逻辑与人民逻辑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代言人,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和“最有组织的部队”,肩负着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有效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方式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而有助于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能够领导中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高效良性前进。正是在立党为公逻辑和人民逻辑的统一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生发出以下四大优势。第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规划优势。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是有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举,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身的战略规划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从实现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步走”战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三步走”战略,再到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规划越来越明晰。第二,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具有组织动员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努力把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将社会成员有序组织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形成合力,共同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第三,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利益调控优势。现代化是一个不断生产、创造利益的过程,也是一个进行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能够调节各方面不同的利益,将代表不同利益的力量引导到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来。第四,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具有整合优势。现代化建设需要各党派、各社会阶层、各民族、各利益群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出发来协调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围绕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美好愿景,力争画出最大同心圆,将不同社会阶层、政治力量、治理主体整合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磅礴力量,从而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稳定、有序、可持续推进。
人民逻辑恰似金色“接力棒”,在立党为公奋斗历程中代代相传,棒棒生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持续探索过程中,准确把握并运用历史发展规律,逐步深化对现代化的认识,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这场接力赛中,立党为公逻辑和人民逻辑相生相合,现代化薪火一脉相传:依靠组织起来的人民的力量,成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扫清道路,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了实现人民富起来的期待,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逻辑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往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实践的展开和认识的深化,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内涵的认识逐步升华。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党的十八大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涵义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凝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依托,中国共产党形成和发展了时代和实践指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科学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拓展了广阔的前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逻辑拥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这样的制度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现代化并不仅仅是技术驱动、技术支撑,更为根本的是制度驱动、制度支撑。”实现现代化首先要解决选择走什么路、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模式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未来发展方向,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神话,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超越西方制度模式独一无二的优越性。习近平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正是优越的制度基础,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和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地位的根本保障。“评价和判断一种社会制度体系的优劣好坏要看它是否代表和维护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充分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组成的一套科学、规范、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支撑与保障,“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能提出明确的现代化目标,制定科学的现代化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体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人民依法享有和行使各项权利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的取得与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创造力密不可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在开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得到充分释放的保障。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力已经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也彰显出了强劲的创造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通往人类新文明的象征和航标。
与对外殖民掠夺、对内残酷剥削人民的西方现代化截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全方位、全覆盖、全链条推进和保障关乎国计民生的各项事业,凸显出了强烈的人民逻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能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和判断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将能否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目标,将持续改善民生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途径,将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作为前进力量,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全力支持。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逻辑的实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系统、发展的现代化,其人民逻辑的实现涉及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逻辑实现的根本路径选择。
(一)高质量发展:人民逻辑实现的基础和关键
人民逻辑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人民享有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逻辑实现的基础和关键,更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支撑。
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变得更加多层次,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议题,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方向,坚持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高效、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加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让人民的能动性赋能高质量发展。同时,全面实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战略,让高质量发展释放出最大的福利效能,以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逻辑一以贯之
不同模式的现代化有与之相匹配的民主实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没有人民群众的真正当家作主,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人民逻辑贯穿于现代民主领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民主化进程作的重大贡献。
“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核心要素和根本力量,资本利益高于一切,资本意志渗透一切,资本权力统摄一切,资本是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性、主导性逻辑。”与之比较,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理念、制度、实践等方面全面实现了对西方民主的超越,是一种体现、代表和维护人民民主权利的民主模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始终,将人民民主权利作为政治上的价值追求,并贯彻到政治参与和政治决策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当中,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以全过程覆盖取代仅在选举时授权、以人民为中心遏制资本至上、以协商民主完善票决民主、以党的领导保障民主实践等优势,有效跳出西方困境,为民主发展提供更多可能。”人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过程中的实践主体,也是最根本的目标指向。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最广泛”是指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民主形式覆盖的全面性。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中国14多亿人口、56个民族不仅共同、平等地享有民主权利,而且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合法地行使民主权利,人民群众在享有更加广泛的民主参与权利的同时,其意愿表达也更加充分,能够“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最真实”是指人民能够真正参与民主实践,能够真正行使民主权利,主导国家政治生活和参与国家治理,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真实有效性,体现在让人民群众的诉求得到有效实现,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最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最管用”是指民主实践的有效性,就是要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有效进行集中,能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融合在一起,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和民主地位的同时,又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总之,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使民主真正造福于民。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维护人民民主权利的同时,不断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不断丰富民主参与形式,使人民群众在民主实践中获得真正的参与感与安全感,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逻辑的重要体现。
(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人民逻辑的合理延展
物质生活的充裕与精神生活的充实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双重观照。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发展必然包括精神层面丰富这一要求。西方一些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只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精神生活的协同推进,致使出现了巨大的社会矛盾。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层面的丰富发展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物化困境,充分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意蕴。因而,要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贯穿于现代化始终,在不断夯实物质条件的同时,要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推动人民精神世界的全面升华。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培根固元。“文化建设通过‘化人—聚气—增信’的功能转换,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精神食粮、系牢精神纽带、增强精神底气。”恩格斯曾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在文化建设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引领,以提高人民精神文化获得感、提升全社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为目标,不断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培根固元的时代使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强大力量,是指引人民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和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元素。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通过教育引导、理论宣传、文化熏陶、文明传播、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并将其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精神风貌,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铸魂塑形,真正筑牢人民的精神家园。
繁荣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质增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础是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实现,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基础工程,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同时,在着力提高文化产品的服务质量以及覆盖面上持续用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和创新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之一。为了贯彻这一主题,必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逻辑的内在规定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鲜明指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作为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光荣使命。
“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不能消除贫困,而是这一制度需要剩余价值,因而也需要积累贫困,换言之,贫困是资本主义的制度性需求。”西方现代化以追求资本无限增殖作为其本质逻辑,但是服务于极少数人的财富积累,最终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对内对外双重掠夺造成的两极分化,既是西方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西方现代化得以维系的国内、国际社会架构,更是西方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将一部分人、一部分国家打入万劫不复深渊的西方现代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以一部分人、一部分国家的非现代化为条件的西方现代化,终究不可持续。如同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培育着自身的掘墓人一样,西方现代化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创造着埋葬现代化的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财富共创共享为目的,是14多亿人整体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在带领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价值追求,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共同富裕之所以成为可能,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拥有作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公有制经济,是确保我们党执政地位的经济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色、不走样的根本保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需久久为功。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中国式现代化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造福人民为最大功绩,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等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共享式发展。“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彰显着公平正义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要充分展现出全体人民共富共享的发展理念,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切好分好蛋糕,不可顾此失彼。唯有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乎千秋万代的发展逻辑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又是关乎千秋万代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在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中,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项事关千秋大计的严肃政治任务,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向度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资本的逐利性使得自然界的一切领域都为利润让路,自然界成了资本逐利的场所,西方现代化在资本逻辑的规制下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发展的终极目的,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结果只满足了自己短暂的物欲而断绝了子孙后代的发展之路。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先导,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引领,摒弃以破坏自然而谋取发展的西方现代化模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向度体现为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和实现千秋万代永续发展的长远考量。中国式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持续用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现代化发展道路,既能满足当代人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水青山。首先,坚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人类只是处在生物链中的一环,必须敬畏自然,而不能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其次,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理念落实到生态环境治理全过程,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致力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最后,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向度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改善,不断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真正做到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生态利民,让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均能享受优美生态环境带来的恩惠。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人民逻辑的世界意蕴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人类何去何从的问题,中国给出了答案:中国愿同世界人民一道携手共走现代化发展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和谐未来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担当,又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关心着中国人民的一切,而且还关注着世界人民,将现代化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当中,对当下中国和世界现代化所面临的时代环境、所处阶段作出准确研判,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人类相处模式,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将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和各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推动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既为全人类文明作出贡献,也充分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人民逻辑的世界意蕴。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对话协商,推动构建持久和平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着眼于从整体上谋划人类长远利益,实现各民族利益的共赢,打破了狭隘的西方中心论,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在全世界范围内致力于构建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建共享,推动构建普遍安全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立以包容共生为基础的价值共同体。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平衡性、协调性,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始终坚持“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中国主张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超越了西方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文明冲突论”;坚持在全人类中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绿色低碳,推动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理念具有世界意蕴,不仅主张在中国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还提出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强调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呼吁全世界一起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绿色转型为驱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民逻辑的全球共同价值观照
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总和形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逻辑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最终展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全新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新文明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既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也为提升整个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积极贡献并展现出强大的引领价值。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将人民利益置于核心位置,既尊重人民创造,反映人民意愿,又不断实现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和世界人民的全面发展,让全世界人民共享文明新形态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优越感;另一方面,人民的主体能动性也赋予了人类文明在世界舞台上作为新形态的独特存在,推动文明进步的关键和主体力量是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文明形态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够从根本上获得可持续性。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之中,广泛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凝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价值遵循,在借鉴和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定位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四、结语
人民逻辑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贯穿人民逻辑的坚强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展现了广阔的道路、科学的理论、坚实的制度和璀璨的文化;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民逻辑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民主形式、民主程序、民主内容的有机统一,让人民民主之光照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和全领域,无疑是人民逻辑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的民主制度顶层设计;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拓展到精神领域,确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相得益彰,由此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全新意蕴;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堪称普利天下、不将一个人排除在现代化进程之外的现代化宣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基础纳入现代化体系中,表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所应有的恒久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逻辑以宽广视界,擘画出人类和谐、万物亨通的美好画卷,堪称协和万邦、不将一个国家和地区排除在现代化进程之外的人类现代化宣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坚守人民逻辑中彰显了世界情怀,昭示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
作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中国谱写出的光辉灿烂的新篇章,中国式现代化一以贯之的人民逻辑,是对西方现代化的突破和超越。只有深刻领会并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人民逻辑的精髓,实现人民逻辑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如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及其各国化理论必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从低潮走向高潮和胜利”一样,基于人民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通往未来文明之路上永远‘在场’,绝不会缺席”!
(作者单位:郭小丽,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长明,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4期发布时间:2023-10-1309:23: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