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拓展,建构与实践发展相得益彰的叙事体系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中心任务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核心要义、科学内涵、重大原则、战略安排、本质要求等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系统阐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富有前瞻性和价值性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构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域。自此,国内外政坛和学术界掀起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热潮。一些学者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价值遵循、实践发展、中国价值、世界意义展开宏观考究,或结合具体学科、研究领域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容进行多维探索,由此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问题域。
而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具有丰富内涵、宏远图景的话语表达、战略举措、共同价值,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主体自觉,进行真实、立体、全面的系统阐释与广泛传播,在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科学性、提升现实阐释力、增强实践引领力、强化价值感召力中,更好地促进人的现代化转向,则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发展的逻辑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这些论述一方面凸显了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内蕴着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阐释、实践发展及价值彰显的逻辑必然。立足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叙事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世界现代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则成为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一、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建构的时代旨趣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是旨在科学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洽、实践证道、价值融通的知识体系和表达方式。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符号表征方式和价值阐释式样,蕴含着通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理念传播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意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正是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诉求,不仅对其理论内容进行完整的叙述,而且在体系化表达和系统化阐述的基础上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拓展和价值彰显上发力,力图实现其政治化阐释、生活化形塑、大众化传播、国际化宣介的实践诉求,在“解释世界”的同时使人的精神气象得以优化改善,通过人的现代化发展实现“改变世界”的价值旨归。基于“理论—实践—价值”的整体逻辑,建构叙事体系不仅是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的需要,还是有效满足当下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要方式,更是澄明其价值争议及形塑价值正义的重要手段。
(一)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与理论内涵的合理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本质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为一种“知识反映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有助于解决如何运用表征形式合理阐释其理论体系、如何有效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理论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既有利于彰显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理论品格,又能够以权威的理论主张、敏锐的理论自觉充分表征、阐释、揭示及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的意图”,从而使其成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想的力量”。有学者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由其内在“硬核”和外在“保护带”的“辅助假说”构成。即是说,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一方面需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范畴、规律、理论”的“硬核”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和体系建构,并根据“国之大者”的发展要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做到与时俱进,以逻辑自洽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与彻底性。另一方面,利用人民群众所适应的认知图示和术语表述方式的“辅助假说”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升理论的吸引力和引领力,通过“以言行事的力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增强获得感和认同感,在“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中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以现代化的主体力量达到改变现实的实践意图。综言之,“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而“理论掌握群众”和“理论说服群众”则需要通过建构逻辑自洽且具有强大阐释力的叙事体系来实现。
(二)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的逻辑提升与实践发展的有效引领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作为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践探索中的规律总结和逻辑提升,是有效发挥实践引领力的“术语的革命”。恩格斯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这一论述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认知理解具有重要现实启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提出和建构是一场“术语的革命”:它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的经验进行理论化概括和提炼,以形式多样的叙事范式和术语予以现实呈现,被人民群众理解、认同,从而转化为人民群众深化实践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更为详细地阐述和更为具体的方法论指导,他认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了”。在当代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是在“充分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叙事,这种“材料”不是“僵死的事实的汇集”,而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包含着“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生动认识过程,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品格和理论自觉,内蕴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术语与表征形式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其直接诉求是将抽象的理论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具体的、可直接应用的实践指南,在理论引领实践、实践论证理论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吁求和价值指向。
(三)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争议的逻辑澄明与价值正义的时代形塑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其价值正义。从根本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有利于澄明中国式现代化“他者化表征”下的价值论调及价值争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正义形塑、价值共识达成提供系统支撑。“他者化表征”与“自我表征”相对立,主要用于指“他者”通过一定的权力位势,建构叙事对象身份和形象的过程。“他者化表征”往往掺杂了叙事主体的“想象叙事”和狭隘认知。长期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这样一种“西方滤镜”和定势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模式、制度安排、理论建设、文化意涵体现为一种建立在“压迫”之上的“新自由主义胜利论”,将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冠以“开放—封闭”、“文明—野蛮”、“优越—低劣”的对立与分野关系。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功推进和拓展,以“中国之力”逐渐走向世界中心舞台,彻底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历史性贡献。西方发达国家担心中国的强势崛起会威胁到西方的中心地位及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先入为主地以“他者化表征”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进行污名与挤兑,以便转移自身因发展症结和制度缺陷所带来的本国民众不满情绪与国际疑论。这种以“权力介入话语”的“他者化表征”,意图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进行资本主义的“唯一化”定义,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制度、价值合法性进行辩护,其背后隐喻着权力差别与对某些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民族歧视、价值丑化,从本质上折射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分歧。西方所鼓噪的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悖论,不仅严重折损中国的国际形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而且影响着国际舆论风向及国内部分民众的价值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对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索和现实回应,充分展示了中国在解决自我民族性发展问题的同时,对于人类普遍问题的价值关切与实践自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正义,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积极主动开展对外宣传,把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宣传好,把我国发展为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宣传好,批驳各种针对我国的无端质疑和不实攻击,为国内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供有力支持。”由此,以“自我”主体位势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打破西方叙事权力“锁定”和话语霸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正义时代形塑的必要手段。二、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建构的思维逻辑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的结果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理论思维的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和无条件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需要科学的思维加以指导和引领,而这种科学的思维是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事实逻辑”与“逻辑事实”进行规律总结并加以作用的结果,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发展和未来前行的理论遵循、指导原则及战略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思维逻辑的明晰是其叙事体系得以现实建构的重要前提。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应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的时代之位;始终坚持“两个确立”的动力之源;努力夯实“两个结合”的思想之基,“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建构的“两个大局”时代之位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叙事体系的建构理应找准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关照时代之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即“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两个大局”战略论断,基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同步性、利益交织性及价值共契性等不可回避的时代问题,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
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的时代之位,研究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体系,不仅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逻辑必然,更有助于我们明晰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应秉持何种原则、以何种方式“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从而赢得世界人民广泛认同和支持。因而,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一方面需坚持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相统一,以具有现实性与前瞻性的叙事框架阐释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方式,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需妥善处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注重宣传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厘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的命运与共关系。
(二)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建构的“两个确立”动力之源
“两个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其叙事体系的建构需将“两个确立”作为动力之源。《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强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做了完整表述,并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本质要求的首要位置。“两个确立”是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动力之源,将其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建构的必要考量,不仅契合了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原则遵循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思想保障,而且进一步彰显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和对根本原则的精准性把握,是新形势下掌握和巩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主动权与话语权的重要遵循。
始终坚持“两个确立”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具有逻辑指导和价值指向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建构坚持“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这既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优势彰显,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指向是人的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凸显“人民至上”价值导向的原则遵循,是体现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的必要方式。坚持党的领导有着科学的理论支撑,“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则是论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最有说服力的理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及动力之源,不仅可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突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本逻辑”超越西方现代化“物本逻辑”和“资本逻辑”,描绘出光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图景,更能以道义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强大的现实感召力和价值引领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赓续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努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建构的“两个结合”思想之基
“两个结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建构的思想之基,以守正创新的方式激发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这一理论观点内蕴着中国式现代化运用“两个结合”的事实逻辑、生动过程及实践品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建构的方向指引和原则遵循。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与道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不断发展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科学理论指导伟大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打破了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所创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对比实现了在人口规模、价值指向、实现方式、发展理念、文明意义等方面全方位的系统超越,是独特的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发展样态。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需最大程度地明确与彰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此外,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不是独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本主义”,而需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浸润于中国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中实现理念互嵌、价值互融,以更好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凸显“中国式”,明确中国特色,中国的现代化才能不断彰显其时代伟力和精神张力,才能引领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镜像和文化涵养,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表征活力和阐释动力,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及道德底蕴易于被人民群众理解把握,更好地实现“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运用理论”的实践图景。三、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建构的实践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跃升过程和价值追求目标,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内容与形式的互为补充,其终极价值诉求指向了人的现代化,解决了如何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念阐释实现人的思想境界的提升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生产一致。”这一论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建构原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自我革命。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立足于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通过以一种显在方式促进人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的现代化转向与变革,“即通过革命使自己的‘存在’同自己的‘本质’协调一致”。而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主体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主体需具备“现代化”思维与自觉,从叙事体系的系统要素出发,围绕“谁来叙”“叙什么”“怎么叙”等核心问题进行“现代化”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在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时代发展进行理论思索和客观回应的同时,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指引和价值导向。
(一)通过“以一统多”的“现代化”主体力量,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力度
“以一统多”即“一元主导,多元协同”。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的叙事主体,通过“以一统多”的主体力量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象的意义阐释图示和价值诠释图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力度。“现代化”的叙事主体不是传统单一的“意识形态阶层”,而是通过“类”的统合摆脱单一叙事主体的价值固囿和阐释局限,其“主要的出场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来自琐碎的个人欲望,而正是来自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他们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建设者、亲历者与成果享用者,更是时代言说者、积极叙事者与生动记录者,他们将以更为坚定的主体自觉,客观充分地反映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文明意义。叙事主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过程,既是其对自我生活、社会生活具体感知和客观反映的过程,又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认知和阐释的再强化过程。叙事主体将中国式现代化从自我认知结构和价值图示上复现出来的同时,凝结了叙事主体依托自我现代化生产生活实践所形成的个性禀赋和理性表征,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包容性、丰富性及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需要“以一统多”的现代化叙事主体,就是在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确保国家意志的充分彰显、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有效表达的前提下,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权力的让渡、下移及分散,在“官方—学界—民间”“民族—世界”“传统—现代”“正式—非正式”的叙事主体统一中,把“自叙”与“他叙”结合起来,形成“共叙”的大众化阐释格局,将“以一统多”的叙事合力转化为主体阐释优势,最大程度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力度、广度和深度。
(二)打造“融通中外”的“现代化”内容范畴,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广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能否被“自我”与“他者”所知及认同,关键在于其内容能否被真实、立体、全面的合理阐释和科学表达,而打造“融通中外”的“现代化”内容范畴是关键中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范畴,不是对自我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自说自话”或“自擂自夸”,更不是强调自我现代化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优越性,而是本着“立足中国,包容互鉴”的发展理念,在内容表征上实现话语体系和叙事范式的革新。它既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有效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有益成果;又充分体现基于具体国情、历史传统、文化传承和价值禀赋的中国特色,积极主张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与合作共赢,倡导和弘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人类共同价值的优秀品格,这两方面共同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内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思维,是经过历史沉淀与确证的,其时代伟力、精神张力及价值引力的生发,也必然要通过多元内容范畴在大众化阐释与分众化表达之间保持平衡,使其“化于多质的大众”。由此,“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显得尤为必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表达既要“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又要存有被拓展及丰富的张力空间。其叙事要以“目标受众”为中心,把内容供给和受众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创新内容表征形式,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的广泛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表达应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与所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所作出的世界贡献,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内容进行凝练与形塑,打造集思想性、民族性、世界性于一体的内容范畴,把“自我想讲的”与“他者想听的”有机融合起来,以“民心相通”的话语表达和叙事形式有效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广度。
(三)借助“媒介融合”的“现代化”载体工具,提高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精度
“媒介融合”主要指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多元整合和功能互补及其呈现出的媒介“现代化”发展态势。信息技术加持下的“媒介融合”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方式的革新,为其精准化“破圈”传播提供有利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创新媒介载体运用的价值遵循,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传播、价值宣介、精神牵引、实践引领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及传播,离不开媒介载体工具的系统运用。媒介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其作用的发挥决定了人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认同位势,而单一化的媒介难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理念的精准传播。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理念的传播过程,不是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互相角逐,其强调的是借助“媒介融合”之势实现多元媒介的优势互补和一体发展,进而实现媒介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推动“媒介融合”,“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因此,系统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传播精度,应树立“大宣传”理念,把握“时”“效”“度”,根据国际传播趋势和技术发展要求,借助“媒介融合”的“现代化”载体工具,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和矩阵。具言之,需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传播形势和要求的探索及把握,形成工具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科学方案,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战略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准传播作出整体谋划。要聚焦于实现“内容为王”、“技术要新”、“平台要广”、“管理需行”的同频共振,结合受众的认知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行大众化阐释和精准化传播。此外,通过建成一大批新型主流媒体,把握传播制高点,扩大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影响力版图,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共识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四)依托“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情境预设,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效度
随着世界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不能孤立发展,其价值理念的传播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共有价值、世界属性来空谈认同问题,而需要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阐释。这种情境预设了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诉求与“建构性世界观”,体现了“现代化”的本质回归和价值趋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彰示了对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深刻洞悉和价值追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实践旨向,意蕴着人类文明共性的价值优势,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问题的深刻回答和生动写照。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既要强调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也需具备前瞻性和国际化的视野与格局,积极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共同价值的现实关照和价值预设,以此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的通约性,进而提升吸引力、感染力和认同力。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必须在基于世界文明进步、凸显人类共同价值的情境中考量建构,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认同效度的提升。马克思曾指出:“作为思想总体、作为思想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不能困囿于其形而上的概念解读,而是要在把握具体的直观表象及所营造的叙事情境中理解其深层次的价值意蕴,也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所彰显的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表现、内容作具象诠释,做到用事实说话、以数据论证、用道理化人,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文明意义、世界贡献激发更为广泛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作者简介:张国启,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蔺叶坤,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发布时间:2023-08-2409:04: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