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李汝革: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启示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2-03-06 13:2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李汝革: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启示 '...

李汝革: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启示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二是以新经济政策“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三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今天学习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探索,对于科学理解和正确坚持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立足一切从具体国情出发,找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切入点。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同实践的高度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因此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前提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实行全面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特征相吻合,但它不适合落后的俄国国情。当时的俄国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在这样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显然是不现实的。正是基于对当时国情的正确认识,列宁才提出新经济政策,于危难中挽救了苏维埃政权。列宁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把大胆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掌握创新的主动权。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抽象及社会主义模式的设想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定出周详的建设模式,因此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一成不变的出发点。列宁既遵循马克思主义又不拘泥于此,根据俄国的实际进行了探索。而建设社会主义好似“攀登一座还没有探测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在这里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什么预先试用过的东西。”比如列宁主政后,刚开始对资本主义大企业采取工人监督下生产的方式,但因为资本家不承认监督,转而实行没收政策。1918年又因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因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随后,战时共产主义又遇到了很大的阻碍,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列宁在实践中认为这还不够,应当“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即无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发展商业,通过市场的办法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正确的探索,不仅使当时的俄国摆脱了政治经济危机,也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

  第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列宁7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列宁称之为“转轨”,即从阶级斗争转向发展经济。这个思想及其实践,顶住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俄反革命匪帮的叛乱,并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从而不仅保住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而且不断使其巩固和发展。当然,苏联在这方面也有深刻的教训,如斯大林的“肃反”扩大化和赫鲁晓夫“清算”失误等。而我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在不恰当的时机一再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从而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时机。“文革”后,我们回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提出了“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使经济政治形势转危为安并快速发展。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然是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根本方略。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是把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具体论断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看起来“很坚持”,实际上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列宁在批判伯恩施坦(德国民主社会主义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修正者)时就坦言:“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在这一点上,列宁主义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本。

  当然,任何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都会打上特定时代的印记,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论述也不例外。对于列宁晚年的探索,我们在充分肯定它的重要历史地位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比如在关于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问题上的绝对化。列宁晚年曾特别强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认为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方法”和“最重要的问题”,考虑到俄国当时的国情,特别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影响,列宁的说法有很大的针对性。但仅仅不到两年,列宁又强调指出:“仅仅通过合作社”就具有建成社会主义基础所必需的一切,“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的确就剩下实现合作化了。”这种看法有些绝对化。

  今天重温列宁曾说过的“在历史急剧转变的关头,往往连先进的政党也会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不能理解新的局势而恢复旧的口号,这些口号在昨天是正确的,但在今天已经失去意义”,这种创新思想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网络编辑:客卿

 

发布时间:2012-03-06 13:20:41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