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和平:从历史看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体会这一段论断,“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说至少有四大创新:一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新总结和新认知;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形态;三是世界现代化的新图景;四是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新创造。这些创新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中,完全符合中国和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事实。
所谓现代化的内涵,就是现代化包含哪些内容?什么叫现代化?这既是现代化认知、设计、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现代化实践和发展过程的客观存在。前者是后者的理解,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在不同的时空中有着不同的理论界定和客观表现。在现代化概念普及和运用之前,世界各国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变革和举措,都不知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现代化行为,更无现代化的称谓和理念,只认为这些举措是最好的致强致富之道。除第一个走上现代化之路的英国之外,其他各国都是对先强先富之国的仿效。如欧洲各国和美国的早期现代化都是效仿英国,也被称为“英化”;日本的早期现代化则仿效欧美,即所谓“和魂洋才”“脱亚入欧”,也被称为“欧化”或“西化”;中国的早期现代化与日本相似,亦有“西化”之称,只是在欲仿之“西”中又加了一个日本,直到1921年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概念的传入和运用,才逐渐由西化转向现代化。因此,这一阶段的现代化是以“西化”为主的现代化,是缺乏理论认知的现代化,或称为感性的现代化。不过,各国的“英化”“西化”并非对仿效对象的全盘复制,也有出自各自国情的独特方式方法。
在现代化的概念普及和被广泛运用之后,世界各国才陆续出现对现代化的理性认知和自主运用。由于现代化最先出现于西方,现代化概念和理论也最先在西方生成和运作。但是,现代化的生成之源主要是西方各国已有现代化经验,所认知的现代化内涵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主要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民主化,以及由工业化派生的城市化、科学化等。因而,此时的现代化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也可以说是“西化”和资本主义化的理论,企图以此引诱后现代化、未现代化的国家继续走西方的路。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内容,后虽然有所变化,但并未有重大改变。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现代化概念传入中国后,很快引起了中国学界和有志之士的关注,报刊上“现代化”和“近代化”二词日益增多,其主要内涵亦已涉及工业化和民主化。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出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宗旨相符合。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至1949年,毛泽东多次提到中国的工业化和民主化建设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1954年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现代化,加上已经初步实现的民主化,将现代化内涵扩大至五个方面,都是当时中国面临的最大需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开始提出,并展开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理论主张和实践方式。党的十八大以后,对现代化内涵的认知不断提升、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体系,既包含着世界现代化的一般性,也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世界现代化的一般内涵,主要是规范现代化的实践范畴,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指称,五花八门,如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城市化、科学化、世俗化等,但最主要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不仅包含着这些一般性的现代化内涵,尤其重视工业化和民主化,而且明确指出了中国特有的五项内涵。
更为突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体系不仅仅限于现代化的实践内容,而是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一切都是为全人类共同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和谋生途径。这一现代化的终极目的,在世界现代化的一般内涵中是从未有过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为核心,其主要目的在于追求资本的增殖和积累,即使会在客观上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那也不过是一种被动的利润分配而已,且不能普及到全体民众。中国式现代化则明确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把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现代化的根本目的。
上述世界现代化内涵的变迁过程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体系,大大突破了以往各种现代化理论所列举的现代化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对现代化的最新、最全、最高认知,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划时代的重大创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14日
发布时间:2023-02-15 11:11: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