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骆郁廷、刘舒皓:论共同富裕与价值引领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1-20 10:14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骆郁廷、刘舒皓:论共同富裕与价值引领 '...

骆郁廷、刘舒皓:论共同富裕与价值引领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P22)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价值问题。当前,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高度重视和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凝聚全国人民的价值共识,引导、团结、动员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价值引领的时代呼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迈向共同富裕需要回答好如何创造更多社会物质财富、实现财富分配更加公平的经济发展问题,也需要解决好如何凝聚全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价值共识的价值引领问题,“共同富裕的过程本身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的过程”。[2]因此,加强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呼唤。
  1. 开启共同富裕历史阶段的时代需要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明确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3](P141)这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不仅标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而且意味着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加强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成为开启共同富裕历史阶段的时代需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方位的时代进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为我国逐步推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P11)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动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时代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实质性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4](P502)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5](P23)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发展,还要实现更加均衡、更加公平的发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历史进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身处多重“历史交汇期”。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进入了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习近平强调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3](P147)因此,我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前景广阔,任务艰巨,这也意味着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更加重要而紧迫。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
  新时代加强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是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是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型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6](P45)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即使“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3](P143)马克思、恩格斯早已科学预见了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指明了未来新型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7](P200)的基本特征。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P3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新时代,加强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就要引导人民群众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觉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奋斗。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富裕,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9]加强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就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目标的认同与践行,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识和自信,不断巩固和增强全体中国人民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性探索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3. 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
  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是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P46)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和共识凝聚。共同富裕价值引领是深入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需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P9)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着眼点就是要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主动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共同富裕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彰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
  因此,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P27)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共同富裕价值引领是凝聚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价值共识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也是享受美好生活的价值主体。创造美好生活,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全体中国人民。习近平强调,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3](P9)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导致价值分化、思想差异、利益纷争的因素也会增多,难免与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之间产生矛盾。这就亟须加强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运用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念,有效整合各类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化解各种思想和利益矛盾,最大限度地凝聚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共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共同富裕,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二、共同富裕价值引领的重点聚焦
  新时代加强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就要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共同富裕价值意蕴的基础上,针对共同富裕问题存在的价值误区,重点分析、澄清和克服带有模糊性、片面性、误导性的错误价值倾向,主动加强价值引导,确立正确价值取向,不断凝聚价值共识,为深入推进共同富裕历史进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 坚持“全民共富”,防止“两极分化”
  加强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首要的就是坚持“全民共富”,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全体人民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财富结合起来,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坚决反对和防止两极分化现象。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全体人民的普遍富裕”,[10]坚持“全民共富”、防止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彰显。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仅要致力于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消除贫困现象,更要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强调:“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8](P139)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就是要造福全体人民,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而绝不能出现剥削阶级社会“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习近平强调指出:“发展了,还有共同富裕问题。物质丰富了,但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很大,社会不公平,两极分化了,能得人心吗?”[11](P49)如果出现少数人暴富而损害绝大多数人利益,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乃至两极分化,就必然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改革开放的初衷,从根本上危害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就要引导人民认清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之路。
  实现共同富裕固然要防止两极分化,也要反对绝对平均主义。一种倾向往往可能掩盖另一种倾向。平均主义是在不断防范和化解两极分化的过程中,尤其容易出现的价值偏向。这种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要求绝对平均享有社会财富的观念,试图在分配方式上搞整齐划一的绝对平均化,显然有悖于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8](P155)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是与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密切相连的共同富裕。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一样,劳动者的贡献不一样,共同富裕的基础和程度也不一样,绝不能脱离劳动和贡献讲共同富裕。否则,将严重挫伤全社会生产与获取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的同时,坚决反对和克服平均主义,才能引导和促进共同富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 坚持“全面共富”,克服“物质至上”
  加强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要坚持“全面共富”,克服“物质至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P22-23)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P142)只有坚持“全面共富”的价值导向,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使广大社会成员的生活更加充实、美好和幸福。
  物质生活富裕是人们共同富裕的基础。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关,而这种利益首先体现为一种生产、获取、享用物质生活资料的利益,体现为一种物质利益,这种物质利益是人们生存发展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们追求的共同富裕也必然首先体现为一种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意味着人们在收入、财产及基本生活条件等方面都达到了更高的质量和水平。物质生活富裕是其他一切富裕的基础,推动共同富裕务必把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放在首位。然而,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物质生活单向度的改善,单向度的“物质至上”价值观把“物质主义”奉为圭臬,盲目地一味追求物质财富,势必导致物欲横流,诱发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造成“单向度的人”。因此,共同富裕价值引领要致力于社会生活多向度、全方位的改善,更好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需要。
  精神生活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的必然升华。“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12](P97)我国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共同发展,我国社会的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新时代,人们期待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时,也期盼更好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富裕的内涵及其发展中,特别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全体人民精神文化食粮更充沛,精神生活需要得到更加全面、充分的满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精神境界更高远,精神力量更强大。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仅能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精神世界的发展,还能以精神生活充实、引领和驾驭物质生活,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坚持“逐步共富”,忌求“同步富裕”
  加强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要坚持“逐步共富”,忌求“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但实现共同富裕只能从实际出发,在克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而不可能同步富裕。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符合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P373-374)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财富总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人们的经济收入状况和物质生活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从实际出发,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并且要让“先富”带“后富”、“后富”赶“先富”,体现共同致富的辩证法。习近平在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中,反复强调共同富裕要“逐步实现”“循序渐进”“分阶段促进”“防止急于求成”,表明了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渐进性、稳健性和可及性。发展基础不一样,致富起点不一样,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必然具有不平衡性,因而共同富裕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同步富裕。
  相反,“同步富裕”严重脱离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价值偏向之所以产生,或多或少受到了北欧国家福利主义的影响。然而,北欧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漫长过渡期,[14]西方福利主义国家按资分配无法化解贫富差距的底层逻辑,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一些西方高福利国家更陷入难以为继的窘迫困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固然需不断改善人民的福利,但不可能施行西方的福利主义,更不能脱离实际搞所谓的“同步富裕”。而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P46)人民群众收入的提高和福利的改善必须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3](P143)可以说,共同奋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4. 坚持“共建共富”,祛除“不劳而获”
  加强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还需要引导人们认识劳动和致富、共同建设与共同富裕之间的本质关系,引导人们认识劳动创造财富、共建才能共富的价值真谛,坚决祛除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
  共同富裕离不开共同奋斗。共同富裕不是幻想出来的,不是“躺平”躺出来的,更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靠共同的劳动和奋斗创造出来。习近平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15](P46)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世界。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社会的共同财富要靠人民共同的劳动创造,人民的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实现。“共富”需要“共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共享”,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人参与、人人出力、人人尽力,进而实现人人贡献、人人享有,人人都有奋斗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共同富裕绝不是不劳而获。不劳而获往往表现为不想艰苦劳动而过上富裕的生活,或者依赖别人的劳动搭上富裕的便车,或者幻想依赖社会的高福利政策实现自己的富裕生活,其实质是把自己的富裕生活寄生在别人的劳动之上,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式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价值观念,是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核心价值格格不入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世界上没有不用劳动就坐享其成的好事,“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3](P142)唯有破除不劳而获的腐朽没落的寄生思想和错误倾向,引导和激励人们凭借自身的智慧、才能、创新、奉献,共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获得相应的劳动回报,并建立“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才能不断焕发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激情,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三、共同富裕价值引领的纵深推进
  厚植共同富裕价值理念,凝聚共同富裕的价值共识,汇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需要纵深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始终坚持和践行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
  1. 坚持致富政策的价值导向
  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就要坚持政策导向与价值导向相结合,寓价值导向于政策导向之中。“任何一国或地区在某一历史阶段所实施的社会政策,必然深受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指导,不同福利理论基础会引致截然不同的福利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设置,从而左右着广大社会成员最切身的福祉。”[16]“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17](P1298)共同富裕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共同富裕实践活动的生命,关系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根本利益的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也要善于把价值导向贯彻到政策导向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共同致富的价值观念,使共同富裕的政策成为引导、推动、践行共同致富价值的行动指南和强大动力。制定、实施共同富裕的政策,要体现劳动光荣、奋斗致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把奋斗和致富结合起来,消除不劳而获的思想,克服“躺平”“躺赢”的幻想,鼓励人们勤劳致富;要贯彻共同致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鼓励先富起来的地区、行业、企业和个人帮扶和带动后富的地区、行业、企业和个人,缩小“后富”同“先富”的差距,着力改变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快共同前进、共同富裕的步伐;要彰显、培育和践行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在构建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中,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使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保、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社会治理等民生政策体系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和福利。
  2. 注重共识凝聚的舆论引导
  深入推进共同富裕价值引领,要注重加强舆论引导,凝聚共同富裕的价值共识和社会合力,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活动。要做到正面宣传与消除杂音相结合,全面、正确地传播和阐释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大政方针和使命任务,加强各种苗头性、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的分析、把握和引导,及时澄清和克服有关共同富裕的模糊、悲观、错误的观点。要做到网上与网下相协同,多渠道及时了解、收集、研判人民群众关于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促进政府、社会、企业、网民等多元主体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协商对话、价值交流和行动协调。要做到内外传播相联动,主动设置话语议题,注重话语国际转换,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价值,加深外国民众对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中国成就、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了解和认同,营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的国际舆论环境。
  3. 深化价值涵育的文化熏陶
  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要运用文化潜移默化涵育和深化人们对共同富裕的价值认同。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形塑共同富裕价值观念的“根”和“魂”,文化是精神之源。因此,要不断深化涵育共同富裕价值观念的文化熏陶。一是传承共同富裕的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关于共同富裕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掘民为邦本、扶危济困、天下大同等价值取向,并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伟大建党精神,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付诸共同富裕的社会实践。二是加强共同富裕的文化创新。要创作反映共同富裕实践探索、伟大成就和崇高追求的优秀文化作品,把共同富裕价值观念、崇高精神融入文化创作、传播、消费等各环节中,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文化滋养。三是要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从道德境界和文化层面形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广泛价值共识,“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1](P47)不断积聚和增强全社会共同富裕的正能量。
  4. 加强实践奋斗的行为规范
  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要加强实践奋斗的行为规范。共同富裕价值理念是在人们共同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也要在劳动实践中引导人们自觉确立、遵循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更好地推进共同富裕。一是让辛勤劳动者体面致富。创造“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1](P47)“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18](P364)通过劳动奖惩制度等行为规范鼓励广大劳动者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勤劳致富,提高劳动者的价值感、成就感、获得感和荣誉感。二是让诚实劳动者合法致富。要通过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行为规范引导人们诚实劳动、诚信致富,深刻认识“靠偏门致富不能提倡,违法违规的要依法处理”,[3](P143)把诚实守信原则贯彻于生产、经营、管理之中,让诚信致富蔚成风气。三是让创新劳动者带头致富。要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和法律法规,鼓励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努力做新时代勇于创新、创造、创业的劳动者,在创新劳动、带头致富的同时,注重带领和帮助社会其他地区、企业和人员共同致富,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事业做创造性贡献。
  5. 促进典型示范的主动效法
  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需要促进典型示范的主动效法,这是深入推进共同富裕价值引领的重要方式。邓小平曾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19](P152)因此,要发挥共同富裕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增强人们对共同富裕先进典型的主动效法。首先,要培育和树立先行示范地区的典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有利于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探索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有利于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20]率先推进示范地区的探索与实验,培育先行示范典型,能为其他地区分梯次推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出实验示范和价值引领。其次,要挖掘和学习不同方面的典型。深入挖掘各地方、部门、行业、企业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奋斗精神,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加以推广普及。最后,要选树和效法不同群体的典型。着重选树“先富”带“后富”、“后富”赶“先富”的先进群体典型,使之成为人们致富途中学习效法的榜样,增强共同致富典型的吸引力、感召力,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骆郁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舒皓,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12期
发布时间:2023-01-20 10:14: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