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韩喜平:在深层次改革中系统谋划东北全面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发展,先后多次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系统谋划推动东北全面振兴。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东北地区发展,先后多次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系统谋划推动东北全面振兴。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东北振兴的首位举措。202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东北全面振兴,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2月8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他再次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东北全面振兴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东北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指引。深层次改革助力东北全面振兴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东北地区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的根本路径,也是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堵点卡点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要求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综合发展,不是单向工作,而是系统工程,不能满足于零敲碎打,而应着眼于整体推进,以系统观念谋划东北全面振兴。锚定东北振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东北地区要素禀赋优势,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深层次改革为高水平开放提供制度保障,高水平开放为深层次改革提供重要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是东北全面振兴的科学指引与必由之路。因此,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之间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形成东北地区协同开放合力。”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与东北亚的核心区域,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必须立足于独特区位优势,深入开展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高水平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把牢深层次改革三大关键点一是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要紧紧抓住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两个关键点,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此,要立足东北地区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发挥科研优势与产业优势,整合东北三省一区优势资源,实现产学研合作和成果就地转化。具体而言,一方面,努力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迅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带动整个东北地区产业布局重塑。与此同时,加快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改造升级,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而在东北地区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完善优化人才制度,厚植东北人才沃土。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为振兴发展服务”。持续增强人才培育与集聚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度普及基础教育、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东北地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人才发现、培育、流动与使用机制,实施更为开放、灵活、有效的育才引才聚才政策。同时,针对东北地区发展需求,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冰雪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急需人才,制定个性化人才引进制度。既要持续深化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高效化、引进精准化、使用合理化;又要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激发人才活力与发展动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人力资源集聚锻造科研优势长板,助力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三是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重点从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保护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等方面完善改革思路,做实改革举措,释放改革活力,提高改革效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一大抓手,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摒弃历史遗留的政府主导模式和思维惯性,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体制机制,重塑政府职能,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现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此,应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以思想观念革新激发东北振兴潜在活力的同时,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深入推进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国有资产布局,推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瘦身健体”与提质增效。坚持践行“两个毫不动摇”,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汇聚发展合力增强市场活力与竞争力,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消除隐性壁垒。此外,重点选树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典型,总结成功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模式,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持续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作者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院长)网络编辑:通信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03-26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service@pltyw.com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