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S_Editor P{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TD{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TH{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UL{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LI{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TRS_Editor A{margin-top:10px;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4pt;}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变革需要伟大的思想。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造,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课题。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要求,而且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则和思路。2022年4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论断进一步阐明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向,提出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任务。2023年6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他强调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体系化、学理化,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理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结晶,不仅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而且也构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质内容。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需要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体系化学理化,着重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所蕴含的原理性内容。
一、党的创新理论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思想指引和实质内容
何谓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当具有怎样的特征?一般而言,知识体系是人类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升华,是以理论思维构建的具有特定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的概念框架、解释原则和命题系统。它表达了对人与社会发展问题及其规律的理论理解,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阶梯和支撑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求我们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具体实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经过理论的反思和提升,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风格和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主体性。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主体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本质规定性。之所以称之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乃是强调这一知识体系是中国作为知识体系生产和建构的主体,自觉以自身的整个发展为基础自主探索而形成的。因此,这一知识体系必然是基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实践,蕴含着中国这一主体的特点和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是原创性。人类知识体系的发展就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不断生成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着知识生产的量的扩张,也包含着知识内容更新和知识体系变革而导致的知识生产的质的飞跃。一种新的知识体系的产生,一定是基于新的现实问题和新的实践经验,发现了原有知识体系所蕴含的内在矛盾,从而反思和变革了已有的概念框架、解释原则和命题系统,提出了新的问题意识、思想范式和理论命题,形成了原创性的思想成果,推进了知识体系的创新和创造。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然包含着原创性的思想内容。它要反思和超越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中心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立足于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中国经验,构建原创性的中国道理、中国理论、中国话语
三是系统性。完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不是某几个学科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零散化知识的机械拼凑,而是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是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开放的知识集合体。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然是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各种具体知识的多样性的统一和丰富性的综合,是健全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特色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知识、创新发展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代有传承的冷门学科知识、相辅相成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知识的系统集成。它是在特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由一系列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逻辑环节和理论论证、思想观点和学术命题等“环节的必然性”所构成的具有逻辑自洽性和体系完备性的“全体自由性”的有机整体。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主体性、原创性、系统性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抽象思辨的主观想象和理论构造,也不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的修补、迁移和扩展。中国实践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源头活水。只有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实践,发现和提出新的重大理论问题,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在对新的理论问题的求解和回答中体悟和总结出中国道理,再把中国道理升华和提炼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才能从根本上建构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优势,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课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历史性飞跃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重大理论成果,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创造性回答,是对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有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定性和必然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就会失去内在的灵魂,就会迷失正确的方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典范。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反复检验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正确总结党的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以新的理论概括和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推向新境界。可以说,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光辉范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新时代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引,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推进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建构起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着党对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不仅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所揭示的“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理论创新原理,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它所蕴含的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的理论创新原理,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注入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它所包含的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的理论创新原理,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实践论基础;它所倡导的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的理论创新原理,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注入了坚定的人民立场和丰富的人民智慧。可以说,这些规律性认识都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根本遵循。
说到底,党的创新理论本身就蕴含着总结中国经验的中国道理,包含着升华中国道理的中国理论。在此意义上,党的创新理论就构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质内容。在党的创新理论中,包含着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价值理念,不仅植根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结晶,而且把握了时代的本质特征,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引领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体现为时代精神的思想精华。这些既具有中华文明底蕴又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原创性成果,必然成为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有机内容。新时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学科化建构,推进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实质内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二、以彻底的理论思维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体系基于学理而缜密严整,学理以其体系性而广博深邃。体系化和学理化既是理论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必然经历的思想历程和内在环节。通过体系化,科学理论才能具有完整系统的思想内容,呈现出开放融通、逻辑延展的思想力量;通过学理化,科学理论才能获得内在深层的学理根据,展现出内涵深邃、意蕴深刻的真理性质。“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推进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实质内容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就需要以彻底的理论思维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理论的体系化是一个不断推进思想发展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从具体观点的渐次提出,到逐渐联结各个具体观点,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再到完善整个思想框架,建构起从基本理念到思想方法、从理论观点到解释原则、从具体理论到思想体系的完整内容,从而使理论结构呈现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这个过程就是理论体系化的发展过程,也是理论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理论的学理化指的是要挖掘理论蕴含的学理基础,发现理论提出的学理根据,阐释理论本身的学理内涵,梳理理论形成的学理逻辑,展现理论具有的学理价值,从而揭示理论的真理性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构建起科学理论的原理基础,呈现科学理论的规律性认识及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理论的学理化过程就是将理论纳入学理逻辑和学理框架中加以认识和把握,从而将理论在学理层面逐步深化的过程。就体系化和学理化的关系而言,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都是理论实现科学性并赋予自身以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其中,理论的体系化蕴含着学理化的内在要求,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必然提出学理化的任务,要求深入到学理层面构建起理论的学理基础;理论的学理化蕴含着体系化的目标指向,理论的深刻性和彻底性必然提出体系化的要求,推动理论发展为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内容体系。可以说,体系化和学理化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理论创新的内在环节,也成为理论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必要条件。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需要有彻底的理论思维。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以理论的方式掌握世界,去把握问题和现实,从而发现并表达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式,它集中地体现为捕捉、发现和提出理论问题的理论洞察力,分析、解释和论证理论逻辑的理论思辨力,总结、凝练和升华理论观点的理论概括力,拓展、深化和提升理论意义的理论引导力。自觉提升理论思维的洞察力、思辨力、概括力和引领力,才能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赋予理论以完备的内容体系和深刻的学理基础。马克思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彻底性是理论说服人和掌握群众的关键品格。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需要以彻底的理论思维去实现。
关于以彻底的理论思维实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这样阐述了理论思维的发展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在这里,理论思维最初要求超越表象的具体,在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统一中,以概念的抽象力去把握最具有本质规定的一般关系,去形成最简单但又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抽象范畴,然后通过揭示理论范畴蕴含的内在矛盾,推进引出新的范畴,在理论思维的过程中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范畴进展,从而以理论的逻辑再现现实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过程,以从抽象再到具体的范畴发展的理论体系去把握对象自身运动的逻辑,以理论的辩证逻辑去揭示对象的发展规律及其原理。马克思在提到理论思维所达到的思想整体时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以理论掌握世界的理论思维不同于艺术精神、宗教精神和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它是以思辨的、理论的专有方式在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行程中达到思想整体,从而实现了对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建构。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把彻底的理论思维运用到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的分析和把握中去,抽象出诸如劳动、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资本、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剩余价值等一系列范畴,进而在范畴的矛盾运动和逻辑进展中再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本身固有辩证法的理论建构。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以彻底的理论思维实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的典型范例,为我们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体系化学理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体系化学理化,要求必须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实践。理论创新并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抽象构造和主观臆想,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彻底的理论思维只能来自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发现。“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现实问题,任何重大的现实问题都蕴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敏锐的理论眼光去捕捉和发现实践所蕴含着的重大现实问题,从而夯实重大理论问题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以理论的方式表征重大的现实问题,并将重大的现实问题凝练和提升为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变革,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然在理论层面提出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例如,中国是否必须走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是否只有西方的一条模式和道路?中国能否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如何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于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体系化学理化,需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为立足点,特别是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中,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用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点的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经验,并把这些中国经验升华为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理论,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内在统一中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建构。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必由之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正是由于始终坚持“两个结合”,才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阶段性理论成果。这些阶段性理论成果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体系化进程。“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六个必须坚持”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发展,也是新时代理论思维的思想结晶和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思想精华。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坚持运用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遵循,注重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提升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提出具有原创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念、范畴、命题,深刻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赋予其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表达,呈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完备内容体系和严密结构逻辑,充分彰显其彻底性真理性。
三、着力发掘和深刻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原理性成果
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它有贯穿始终的主题主线,有鲜明清晰的逻辑脉络,有丰富深刻的理论观点,有完整严密的思想结构。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容体系,既包含着总体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重大理论判断和重大理论命题,也包含着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既包括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提出的具体理论观点,也包括体现规律性认识的理论原则以及世界观方法论要求;既包含原理性的理论成果,也包含策略性的理论成果。如果把理论体系比喻为一座理论大厦的话,那么这座大厦的根基和底座就是原理性理论成果。可以说,原理性理论成果是党的创新理论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内容,它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前提和逻辑内核。党的创新理论的具体内容,都是建立在原理性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的,原理性理论成果构成了理论思维展开和具体理论建构的内在前提。党的创新理论的具体内容,都以原理性理论成果作为本源和基础,是原理性理论成果在具体领域和具体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想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面向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从中学懂弄通悟透作为其理论思维内核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就要“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
原理性理论成果是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高度抽象的产物,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呈现。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以及辩证法所揭示的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以及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原理性内容。这些原理性内容都是对生活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本现象、基本关系、基本规律作了“原理性”的归纳和解释,并构成了一个系统化的原理体系。这些原理性理论成果从本质上制约和规定了理论内容展开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成为具体理论内容的思想内核和纲领。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必须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只有深刻把握这些原理性理论成果的思想背景、形成发展脉络、内在逻辑根据、科学思想内涵及其重大理论意义,探索和揭示这些原理性理论成果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要求,才能促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走向深入,使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容体系和学理基础更加坚实。例如,“两个结合”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就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它体现和反映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规律,构成了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根据和关键原理。“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那么,“两个结合”何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理?其得以成立的内在根据究竟何在?这一基本原理的思想内涵和精髓要义是什么?它何以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它具有怎样的思想解放的重大理论意义?它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怎样的方法论要求?可以说,对“两个结合”的原理性意蕴的挖掘和阐释,是我们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的重要前提,也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内在环节。
挖掘和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原理性内容,需要尽量到党的理论创新的原著中去寻找和发掘具有原理意义的思想和观念。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在党的领袖人物的理论著述之中。目前已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作选读》各卷中辑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既蕴含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蕴含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性发展。要从这些理论著述中挖掘和发现其中的原理性内容,更为系统、完善和深刻地展现这一科学体系的每一条原理,对每一条原理的分析和把握,不仅要注意到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思想逻辑,而且要注意在范围较大的原理框架中阐明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原理体系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层次,从而做到融会贯通,避免碎片化、片面性。
挖掘和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原理性内容,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原理性内容作为理论思维彻底性的集中体现,包含着深刻的学理内涵,也蕴含着深邃的意义空间。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原理性内容,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和发展。这就需要在时代的思想地平线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性理解,深刻把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原理性内容所蕴含的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充分展现这些原理性内容所蕴含的深刻学理,并使之进一步上升到哲理层面,拓展原理性内容的阐释力度和深度。同时,对原理性内容的阐释还需要进一步拓宽理论视野,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在更大的时空坐标系中,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必然趋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把脉时代精神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大逻辑大趋势,彰显原理性内容的辩证思维、实践智慧及其时代价值,充分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文章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9月14日
网络编辑:静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