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百余年的努力奋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论断既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高度概括,也彰显了党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科学把握。应该看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并不是纯粹的实践活动,而是必须在一种新的文明观指导下才有可能。没有文明观认识上的突破,就很难在实践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领全党不断推进文明实践、创新文明理论,最终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文明观。系统研究这一文明观的生成逻辑、理论意蕴与时代价值,对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实践、有效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由于当前理论界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分析颇多,而对在文明新形态建构背后、发挥指导作用的文明观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因此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观专门予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生成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传承与创新中华文明理念,继承党关于文明问题的百余年探索成果,观照当代文明发展现实,最终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文明观。
(一)理论资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形成,既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必然结果,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深厚滋养。
1.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科学指导
对文明及其持续进步问题的探索,是人类向现代文明社会过渡以来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一,立足人类文明发展史,阐释了文明的本质和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表征着脱离野蛮的进步状态,个体层面的文明指向礼仪规范、道德风尚等,社会层面的文明则指向技术水准、风俗习惯、科学知识发展等。“迅速前进的文明”应该归功于用人的需要来解释的劳动。 随着劳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私有制、阶级剥削、艺术与科学繁荣、城乡分离、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工等一系列标志性要素出现。这些要素“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使得人类从蒙昧、野蛮状态更迭到文明状态。
第二,透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实际,考察并批判了“现代文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带领人类脱离了野蛮状态。但它也以“精巧的剥削手段” 暴露出极端伪善和野蛮本性,表现出极大的狭隘性:个人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状态,资本主义制度“使文明社会越来越分裂”。发展现代文明必须扬弃这些方面。
第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合理展望了文明的“更高级的新形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历经“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阶段,最终必然进入“更高级的新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从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实际情况所具有的前提中不可避免地得出的必然结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开启了真正的人类文明史。但新文明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将是下几代人的任务”;其具体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明的本质与起源、发展趋势等问题的重要理论观点,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时期,深刻认识文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
2. 中华文明的深厚滋养
“文明”概念本身在中国源远流长,较多地出现在典籍中,大都指向个体对道德修养的崇尚、社会对礼仪制度的注重。例如,“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周易·乾》)中,“文明”意指条理清晰,寓指国家治理有序;“其德刚健而文明”(《周易·大有》)中,“文明”指代君子的道德养成。中华文明也在发展中孕育出一系列重要文明准则,主要体现为四方面:一是“民本”的基本立场。中华文明自古便有着“民为邦本”“经世济民”等民本传统,对为政者提出修身明德、仁民爱民、选贤举能等要求,也教化民众培育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修养。其次是“和而不同”的和谐观念。“和而不同”,强调在包容与尊重事物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上的和谐统一。对内,它规定着个体“讲信修睦”的处世理念,影响着国家治理及社会发展;对外,它形成了“协和万邦”的交往原则,培育了多元文明视野。再者是“革故鼎新”的开创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具备自强不息的进取意愿和求变求通的创新能力,在文明演进中把握规律、适应变化,彰显出改革创新的精神气质。中华文明也因此成为与时俱进、熠熠生辉的延续性文明。最后是“天下大同”的广博情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的豪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憧憬等,都体现着中华文明强烈的天下情怀。中华民族从来不是自闭的,追求的一直都是融入并参与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这些重要理念,都构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认识并推进文明进步的丰厚底蕴。
(二)历史积淀
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状况。在此情势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实现民族独立、继承并再造新文明的使命。陈独秀指出近代西方文明的缺陷在于“机械资本之用广”“政治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李大钊把十月革命看成人类“新文明之曙光”。李达指明第三新文明即是社会主义文明,“要改掉十九世纪的文明弊病”。瞿秋白提出“两个文明”概念,并强调“物质文明始终统辖着精神文明”。毛泽东强调对中华文明“给以总结,承继”,提出建立“文明先进的中国”的新文化纲领。这些重要观点是党对五四运动以来文明全盘西化、传统文明无用等论调的有力回应,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初步认识。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体与政体,提出继承本来、吸收外来的文明发展主张,明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培育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社会文明风尚。这一系列探索,为党进一步认识文明并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与文化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确立以“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新世纪新阶段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提出“尊重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使“不同文明交流借鉴、兼容并蓄”的倡议。对内激发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活力,对外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为党在新时代形成文明观提供了新的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国内外两个大局,在党对文明问题百余年探索的基础上,带领人民迈上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新征程。党确立“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承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原则,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系列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文明的全新阶段的形成。
(三)现实观照
每一种思想理念的形成都有其现实依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形成,是党着眼于新的历史条件,对文明发展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
世界形势呼唤文明发展共识的凝聚和新文明形态的出场。放眼全球,科技发展极其迅速,人类交往空前频繁,各国命运紧密相连,多元文明交流的条件前所未有。但同时,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个别国家蓄意组建所谓“价值观联盟”,个别政客大肆煽动、炒作、渲染意识形态对立。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沉渣泛起,文明隔阂、文明固化等壁垒不时竖立。人类社会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人类文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亟需携手应对,达成文明发展的基本共识,改变西方文明独霸天下的旧格局,开辟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新路向,开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需要新文明观的指导。纵观国内,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还包括营造公平正义社会氛围、构筑绿色舒适生态环境、丰富繁荣文化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战略全局的确立,要求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植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科学认知文明基本问题,满足人民对自身全面发展的期望,协调五大文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为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敏锐洞察文明发展形势、综合考量文明现实诉求、全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担当,在理论上深化对文明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理论意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认识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从本质规定、根本特征、价值取向、发展演进、实践遵循等维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明的新观点新论断,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丰富内容。
(一)本质规定论:文明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具体实践的创造性产物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在吸收借鉴中外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认识了文明这一概念:文明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适应并促进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成果的总和。
文明源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具体实践。习近平强调:“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人类通过劳动参与物质活动,在劳动中凝结智慧,并以智慧能动地指导劳动实践,推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同文明彰显着各国各民族的不同实践,每一国家每一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文明也是各种创造性成果的总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创造,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作为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彰显着创造性。文明构成了世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文明既包括前人“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也包括当今人类“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几千年人类文明积累的一切知识,依然能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提供丰富资源和精神指引。
(二)根本特征论:文明的多样与平等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首要特征。人类文明的魅力正在于多样。一方面,多样性是人类文明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自古存在的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另一方面,多元文明具有多彩价值。人类文明的一般特征是寓于其个别存在形态之中的。基于此,文明的多样存在才能满足世界人民不同需要、丰富世界人民文明生活,进而推动世界的普遍性进步。
平等性是人类文明的另一根本特征。文明的多样性从本质上要求文明平等存在。由于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社会制度等的差异,人类社会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文明,每一种文明都具有其特殊性,人类文明是在差异基础上的统一体。“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就决定了人类必须维护文明多样性,也意味着要以宽阔胸怀认同文明的平等性存在,以尊重珍惜的态度对待一切文明成果。
(三)价值取向论:文明应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当今世界,一面是“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全球大势,一面是显著增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面对这一境地,人类必须超越旧的刻板判断,“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构建自我文明和他人文明的认识,只有当不同族群、民族、国家以及各种不同文明,达到了某些新的共识,世界才可能出现一个相对安定祥和的局面”。新的文明共识的构建,取决于人类的共同实践、共同诉求,而非某国某地区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意识形态体系。因此,要顺应时代潮流与人心所向,搁置利益分歧,明确正向的价值取向与道义准则。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正是人类共同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集中表达。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是国际秩序的基石;民主与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世界发展的旨归。全人类共同价值摈弃了资本主义文明所谓“普世价值”的霸权逻辑、超现实性和虚伪性,彰显出人作为文明形态主体力量的价值高度,既表达了全人类共享“物质层面的富足”和“精神文化层面的自信自强”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了全人类构建新国际关系、文明发展准则的共同期待。人类想要获得永续发展与进步,必须共同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增强各国现代化发展动能,让文明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四)发展演进论:人类文明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交流互鉴演进机制
文明发展遵循历史的发展脉络。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类文明的变迁可以由生产力的变革得到体现。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我们需要传承式的代代守护,文明才有衍生发展的可能。同时,“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因此,文明要想实现延续性发展,更需要创造性的推陈出新。
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演进机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强调推动人类文明的重要动力在于文明交流互鉴。具体来说,文明交流互鉴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平等互尊是文明交往的根本原则。要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信仰等方面的选择,坚持地位平等、求同存异,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第二,互学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内在追求。要坚持文明的价值认同,互信互利,合作共赢,推动全球治理共同参与,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第三,交流对话是文明进步的有效形式。各文明主体要多沟通、多协商,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增强政策、贸易、设施等多方面的互通有无,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第四,包容共存是文明演进的必要保障。要坚持兼收并蓄,坚持同舟共济,以地域文明发展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
(五)实践遵循论:以五大文明为主体要素,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治理目标
在百余年奋斗中,党团结领导人民延续中华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明,融合现代文明,培育一系列独特文明要素,最终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创造了一种新型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党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科学把握。文明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要素文明,在世界层面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发展目标的全人类文明。
五大文明总体协调是发展新型文明的主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部署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致力于带领人民建设一个物质充裕、精神富足、制度公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美好社会并取得重大成果”。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由此进入“五大要素”统筹推进、全面协调的阶段。五大文明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总体推进实践中。其中,物质文明是提供丰厚物质条件的根本,政治文明是奠定充分制度基础的保障,精神文明是核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的核心,社会文明是构筑有序稳定形势的关键,生态文明是培育永续发展环境的基础。五大文明协调推进的总体架构,是新时代党关于文明发展结构认识的高度凝练,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发展内容方面的基本创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文明发展的世界路径。当代资本主义文明深陷“国强必霸”、零和博弈、“文明中心”等困局,试图以话语压制和价值输出阻碍新文明的产生。对比之下,社会主义中国传承“和合”基因,首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先后发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人类命运休戚相关,提倡共建美好世界。这一主张,刻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维护世界发展、追求文明进步方面的基本图景,即“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以开阔胸襟和责任担当,坚定站在人类文明前途命运的高度,以切实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论坛、增强国际人文交流互鉴等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以其丰富的内在意蕴,体现了党对文明发展态势的科学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守正创新
当代文明发展实际相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活的时代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才能找到推进文明发展的有效路径。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价值指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明观从新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出发,在文明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守正创新。
例如:揭示文明的本质规定,阐发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形态,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文明内涵特征的认知;明确文明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建构“世界历史”的价值印证;阐明交流互鉴的文明演进机制,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明交往内容及方式的原初规定;探索文明发展主体要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文明发展问题上的历史主动;等等。这些创新成果,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的文明发展问题,深化了党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理解,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提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指引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代文明国家。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现代化强国建设要坚持五大文明协调推进,民族复兴也包含着中华文明力量的再激活,党必须汇集广泛的价值引领。
新时代党的文明观汲取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形成于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建设实践,直接构成了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人民逻辑的坚守,使得现代化建设更具现实性;五大文明协调推进的要素布局比以往更加完整,有利于激发建设新型文明的一切活力。同时,民族复兴也内含中华文明力量的再激活。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使得中华民族在推进文明过程中具有始终如一的进取精神、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运用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和鲜明特质,党带领人民破解新时代文明发展难题,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磅礴动力,全面推进民族复兴。
(三)指明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以来,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一系列建设性倡议,始终致力于担当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然而,一些国家奉行“普世价值”、霸权逻辑、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交往准绳,背离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在规律,破坏世界发展秩序。面对这些风险阻碍,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始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党的文明观不仅植根国内文明实际,也关照世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针对文明交往共存、文明发展动力、他国文明借鉴等问题,都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回答,提供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力量。新文明观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有利于在理论上破解资本主义文明话语霸权,摈弃“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中心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也有利于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构建维护各国文明发展诉求的国际文明新秩序,开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新篇章。
诚如所述,新时代党的文明观深刻而系统,展现出丰富的理论意蕴和重要的时代价值。推动文明发展与进步是涉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首要大计,也是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的重要内容。要以新时代党的文明观为指导,深入理解构建当代中国文明、正确处理不同文明关系等重要问题。
文章来源:《理论视野》2024年2月9日
网络编辑:静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