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表述,将“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命题,并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吸纳了这一表述。党的二十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表述,从政治高度、思想高度、理论高度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位,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总体目标、战略安排、重大原则、实现途径等,初步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新突破,并科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密切因果关系和直接逻辑关系,标注出当代中国前进的坐标,展现出中国继续走向成功的底气和全新的自信。从理论和实践上科学深入解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党的新的使命任务,并切实弄通弄懂弄透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深邃学理、深厚哲理,进而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内在逻辑,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设计和战略布局的科学性与必然性,深刻认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意义十分重大。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多重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此,我们既要知其言更要知其义,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特别是要领悟其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从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上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多重深层逻辑。
(一)政治逻辑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和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我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取得了“三个历史性胜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堪称划时代一跃,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展示了中国共产党100年的无限精彩,谱写了新中国70多年历史的最新华章,呈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的最美景象,书写了社会主义500多年的新画卷,续写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辉煌。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从政治逻辑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性质和方向,是根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地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和领航者,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党的领导、现代化逻辑和社会主义逻辑的有机统一。伟大成就强共识,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的取得是与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个确立”密切相关。“两个确立”高度凝练了百年大党最宝贵的政治经验,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核心就是力量,旗帜引领方向。“两个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郑重选择、必然选择,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在过去五年和新时代以来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在风云变幻中举旗定向、在大战大考中运筹帷幄、在惊涛骇浪中力挽狂澜,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习近平同志继续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是党心所向、军心所盼、民心所归。“两个确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回答时代之问的核心密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密码,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体现了党遵循历史规律和顺应时代要求的高度自觉,是在新征程上继续走好赶考之路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基本的政治遵循和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密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密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要始终坚持“三个务必”的政治要求,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二)历史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路径也是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进探索的历史结果和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提炼,标注着当代中国前进的坐标,凸显了我们在道路选择上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昭示了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被动到主动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在长期历史探索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打开了通往现代化的前进道路,开启了独立自主地探索迈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征程;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真正起步,并开始积极探索,提出了“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现代化建设任务,真正开启了这个古老农业大国向乡土中国告别的现代化转型。随着“一五”计划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并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党扎根中国大地、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历史渊源和底蕴无比深厚,历史感召无比强烈,历史趋势不可阻挡。是符合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赢得历史发展优势的结果。
(三)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其理论渊源是多元的,最主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超越。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对封建制度的否定,在历史上曾起到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本主义现代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但资本主义现代化却造成了生产劳动异化而存在固有的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终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世界现代化旨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浸润于中华文化的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许多重要思想(如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和谐相处、亲仁善邻;与人为善、义利相兼),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共产主义社会思想,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与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未来设想,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的倡导等)“具有高度契合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中国共产党在奋力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不断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此基础上,从新的实践出发,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成功引领当代中国走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宽广大道上,充分彰显了中国之理的理论逻辑。特别是“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了我们正确认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强大生机,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光明前景,这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理想信念,赋予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之美、理想之光、真理之力,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四)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看十年答卷,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跨度、中国深度、中国力度、中国精度、中国厚度、中国密度、中国广度、中国温度充分彰显。通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加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通过团结奋斗,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推进伟大事业,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通过艰苦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在理论上初步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实践成效上,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现代化事业蹄疾步稳地向前推进,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之治的实践逻辑在当代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新时代十年“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全面总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无比广泛的现实基础,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由来及其内涵特征与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发端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危机,创立于党自主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奋斗实践,拓展于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彰显了党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和掌握历史主动的创造精神。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的中国特色,具有自己内在的质的规定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由来及其方法论启示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凭空照搬的“飞来峰”,也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与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长期奋斗的理想与目标,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而成功推进和拓展出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始于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就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着属于中国的现代化,但一次次的尝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追求就有了“主心骨”。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49年2月,他又指出,未来的国家“要建设崭新的、现代化的、强大的国民经济”。同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几代共产党人接力奋斗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党的八大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写入党章。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并提出了“两步走”战略规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深刻认识到:“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现代化的内容得以丰富和拓展。后来,邓小平又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概念,并比喻为“小康之家”。从此,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成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七大,党逐渐提出了建设全面协调与科学发展的现代化任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将“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命题,并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的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总体目标、战略安排、重大原则、实现途径等,初步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建设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揭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深刻阐释。
从方法论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和成功推进与拓展,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一是要坚持现代化的自主性选择。“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证明,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依靠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绝不能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必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要坚持现代化的创新性开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闯出来的、拼出来的、奋斗出来的,初步实现了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现代化与和平发展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证明,既要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并力求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三是要坚持现代化的多样性思考。“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昭示人们,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不能把身家性命系泊于某种单一的现代化模式,特别是要摆脱西方现代性逻辑的捆绑和控制,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就能成功。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证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历史进程的不同,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现代化模式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四是要坚持现代化的包容性发展。“百花齐放春满园”。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应该秉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共存关系,既不排斥西方现代化,甚至学习借鉴其有益经验,也吸取其教训,与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中国式现代化,并不寻求单赢,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不是独善其身。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和成果,真正实现双赢、多赢、共赢,愿意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一般规律
现代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先进的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共同目标,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联合国新千年计划提出来的关于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现代化等国家现代化的若干目标,是各国为之奋斗的共同方向。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虽然不同,但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诸如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国际化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经济持续而快速发展,政治民主化和普遍参与,社会结构日趋分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变革,注重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等,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以信息化、科技化为未来导向,以全球化、开放化为基本态度,以实现经济工业化、社会生活城市化、文化大众化和理性化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吸收各国现代化的优长,探索出一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道路,体现出各国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特征。不仅如此,中国还“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追赶——超越”式的现代化。“追赶”,说明我们认同各国现代化的一些共同特征;“超越”,说明我们有着自己的现代化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遵循着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现代化一般规律集中体现在: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工业化及其现代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充分发展,这就要遵循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发展的一般规律,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城市服务经济的高水平发展;现代化发展必然需要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真正顺应现代化发展中资源高效配置的规律和趋势;现代化发展要顺应科技革命新趋势,积极顺应技术创新驱动、人才资源集聚以及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新理念,始终推动现代化与现代科技革命保持同步发展;现代化发展也要顺应全球化合作共赢与包容开放的发展大势,在全球化开放发展中合作共赢,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体选择、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规律的辩证统一。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相互逻辑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植根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内生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立足中国国情,科学回答了现代化的人民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其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这基于自身历史语境和中国时空场域提出的“现代化”一系列理念思想主张,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着自立自强、创新创造的鲜明特质,映照着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底气,蕴含着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方向目标,昭示着和平发展、包容互鉴的理念追求。
从内涵特征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化。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具有超大国土空间、超长历史纵深、超大人口规模、超大经济体量、超大国内市场、超常复杂的民族宗教结构,现代化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无疑难度最大、方法最复杂、意义最深刻、影响最持久。特别是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西方现代化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初心使命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理想,因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的现代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别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资本利益最大化的西方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家家仓廪实衣食足、人人知礼节明荣辱”,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区别于物质主义膨胀、物欲横流的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尊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区别于受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支配的西方现代化,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不走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以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西方老路,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和平发展和文明互鉴,是人类一条和平通往现代化的光明之路。五个方面既有机关联、密切衔接,又层层递进、互为因果,完整描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自身的主要特色及其有别于已有模式的主要特点。这五大特色,既有本质要求的中国特色又有实践路径的中国特色,体现出全面性、均衡性和共享性的鲜明特质,共同构成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导引,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点所在。
这些内涵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独特的中国国情、独特的文化历史传统、独特的历史进程的科学把握,昭示了中国不可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彰显了现代化的中国自信与自觉;也彰显了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鲜明标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和时代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了人口规模巨大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矛盾,力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造福中国与造福全人类统一起来,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内涵特征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逻辑。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好的注解,要将之与“五大特征”建立紧密的逻辑关联,才能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这些内涵特征也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和世纪性的难题:实践形态上“最艰难”,所以需要坚强核心领航掌舵;价值形态上“最伟大”,所以能够凝聚人民伟大奋斗;理论形态上“最彻底”,所以代表着人类文明未来方向。因此,一定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形态出发,坚定“四个自信”,以世界所能感知和理解的范式阐释中国特色,让越来越多的人听懂“中国特色”的道理学理哲理。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及其内在逻辑
从本质要求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从领导力量、方向道路、发展方式、民主政治、精神文化、社会公平、生态文明、全球治理、文明境界等方面科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重大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不仅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属性、制度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视野和人类使命担当,切实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维度、时代高度和世界维度,还从经济、政治、精神等方面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以及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差异,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重大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且要构建基于更高文明要求的社会文明形态和生态体系,彰显了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天下情怀和独特价值意义。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本质要求,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彰显领导优势,起政治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党的领导,实际上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以确保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党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以不断解决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新问题;党以自身制度建设引领国家制度建设,以为现代化提供坚强制度保证;党组织群众、教育群众,以形成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党的领导,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宣示了中国发展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源于“两个确立”已经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识和共同意志,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全国人民将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的模式选择,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逻辑和社会主义逻辑的统一,彰显制度优势,起方向引领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和“中国特色”,展现了党强烈的历史担当,宣示了“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志气、骨气、底气,进一步带领中国人民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本质要求,突出了在现代化全局中的首要地位。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中国民主道路上的新路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作为重要目标,持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并付诸具体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物质的富足,更需要精神的富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更高品质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和目标导向,以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要创造出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绿色根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为了世界人民共同的福祉和发展,是通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展现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世界担当,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交往的本质要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人民文明进步提供了价值遵循,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目标指向,是中国式现代化对文明形态的本质要求,将推动中国社会从马克思所说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向“人的社会形态”转型,充分表明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二者之间的因果关联,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路径选择,也是一种理论创新和价值追求,还是一种文明重塑的自觉自信。
从总体上看,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首要前提和根本遵循,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契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发展方式、基本路径、重要使命和关键要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外主张,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终极目标。九个方面浑然一体、密不可分,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彼此呼应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胸怀天下的大党大国风范。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与战略安排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是要使中国重新站在人类文明的世界前列,而只有不断推进现代化,才有可能使中国追赶、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际上就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通过建立现代文明而使自身近代以来因古典文明崩溃而走向衰落得以复兴的过程和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这是质的规定。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需要有量的大发展,这就要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和战略主动,科学标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新坐标,全方位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蓝图,从战略全局上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目标规划和部署安排,进一步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量上的不断积累以实现质的飞跃。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目标
党的二十大以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新的历史方位,以党的中心任务为轴心,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图景,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丰富内涵。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集中体现在八个方面: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取得标志性成果。经济建设上,全面形成高质量发展模式和高水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一,国家创新能力、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成为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重大科技成果主要输出地。政治建设上,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发挥,全面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充分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成熟完善。在文化建设上,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精神风貌,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全球更加彰显。在社会建设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全社会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排在世界前列,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天蓝、地绿、水净、山青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形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领先的国家。到那时,我国作为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重点确定、部署了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未来五年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快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总体上看,目标十分宏伟,充分体现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与整体目标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有机统一,凸显着目标设计的连续性、稳定性、科学性和必然性。我国要全面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具备世界主要现代化强国的一般特点,也具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我国国情的鲜明特征,还具有反映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天下情怀,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建成这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高度的历史自信自觉和时代担当。全面建成这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更好造福中国人民,也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将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创未来的不懈追求和责任担当。现代化再造中国,中国也再造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赋予现代化以文明的底蕴和意义,充分彰显了现代化的中国自信与自觉。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及其布局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沿着自己坚定不移的战略逻辑,一步一步扎实推进。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两步走”战略安排,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上的一贯性、整体性,又符合实践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和时代性。党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内涵上不断丰富拓展,在战略安排上层层递进,使现代化建设的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细化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步骤和路径。做出“两步走”战略安排,具有坚实的基础、科学的依据、可靠的保障,是完全有把握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但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大逻辑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严重风险冲击和内部困难,最终都化险为夷,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尽管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显著,物质基础雄厚,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支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因没有也不会改变。特别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豪迈前行,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两步走”战略安排,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的格局。
在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以此为轴线,从经济、政治等十多个方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了各领域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抓手,科学回答了“抓什么”“靠什么”的问题,体现了统筹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突出了高质量发展在全局中的地位,彰显了坚定战略自信与保持战略清醒统一,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其中,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提出了建设“13个强国”和“5个中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贸易强国、海洋强国,以及数字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美丽中国),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应有之义,全面依法治国是运行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进民生福祉是重要内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内在要求,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根基前提,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战略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关键。这样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根红线,为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施工图。我们一定要把这一战略部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贯通起来来认识和思考,从中把握以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指导新的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把这一战略部署与“六个必须坚持”贯通起来来认识和思考,从理论和实践双向互动中可以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一定要把这一战略部署与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贯通起来来认识和思考,从中领悟战略部署体现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进而增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原则与实践进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危”与“机”交织并存,能否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最根本的是要深刻把握所面临的新形势,坚持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牢牢把握重大原则不动摇,从实践上全力推进,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新形势
正确判断形势,是谋划未来、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既要坚定战略自信、保持必胜信念,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继续披荆斩棘、勇毅前行,奋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从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过十年的接续奋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物质基础更加坚实,经济韧性强、发展潜力巨大、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动能增长,抗风险能力增强,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和需求潜力为未来发展创造出巨大空间。制度保证更加完善,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中国之治”优势日益彰显。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又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同时,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特别是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机遇,凸显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从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任务上看,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我国面临着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力资源丰富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长期存在的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总和生育率也在下降,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形成明显制约。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始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既要做大做优“蛋糕”,又要切好分好“蛋糕”。根据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基本国情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我们又必须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来。还需看到,在持续追求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精神文明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此外,我国发展也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越是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严峻风险挑战,越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把我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在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不断取得新的更大发展。新的战略任务,凸显了深入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新的工作布局。
从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阶段上看,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新发展阶段,也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历史主动以赢得未来的阶段,也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并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既要把握实践发展的连续性,又要把握时代发展的阶段性,既要抓住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又要准备迎接一系列新挑战,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虽然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在新发展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要求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之所以能够谱写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战略要求。为确保本世纪中叶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加深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认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从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环境上看,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实力对比“东升西降”趋势更加明显,这对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高;世纪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世界各国产业链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纷纷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本土化、区域化趋势,迭加美西方推行的脱钩战略,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形成新的挑战,必须把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全球性问题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给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与美西方对俄实施全面制裁进一步恶化了外部环境,美西方等发达国家为维护既有利益,还频频采取金融、科技、贸易等手段遏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挑起贸易摩擦,造成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严重阻碍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有序重构,这些对我国应对全球性问题和参与全球治理,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中美经济实力日益接近,美国的战略焦虑感恐惧感不断增强,极力兜售所谓“民主对抗威权”的伪命题,炮制“民主与威权”“自由与奴役”二元对立的虚假叙事,正以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将中国描绘为“黑暗崛起”,偏执疯狂下处心积虑想要“经济去中化、政治反中化”,大搞“脱钩断链”“筑墙设垒”,不断拼凑新的团团伙伙,强迫各国选边站队,极力实施打压中国的错误战略和政策,不仅把经贸、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政治化武器化,设置种种障碍,而且还以意识形态划线,在涉港、涉疆、涉藏、涉海、涉疫、涉人权等各个方面不断制造麻烦,使我国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国际环境。新的战略环境,凸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方面、深层次紧密联系带来的复杂严峻的环境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切实认清美西方国家的本质,科学把握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和战略定力,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坚持斗争,战胜任何挑战和困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行稳致远。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从领导核心、发展道路、根本立场、基本动力、精神状态等方面确立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些原则既涵盖实现现代化的领导力量、道路选择,还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动力源泉和精神风貌,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全面坚持和贯彻。其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根本立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发扬斗争精神是精神力量和重要法宝。这些重大原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论、道路论、动力论、价值论的有机统一,科学回答了“怎么干”的问题,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引,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根本方法途径。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占统领地位的首要原则,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和根本途径,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道不变、志不改的坚定决心。我们必须深刻领悟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好这条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道路。面对未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毫不动摇沿着这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力量和价值追求,是由党的根本宗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决定的,充分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为民造福就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和活力源泉,是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扩大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标识。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与此同时,必须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还必须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深刻揭示了党永葆旺盛生机活力的基因密码。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党依靠斗争赢得过去、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对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国家政权稳定,危害国家核心利益,危害人民根本利益,有可能迟滞甚至打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必须以敢于同任何强大敌人作斗争而不为任何强大敌人所吓阻的志气、骨气、底气进行坚决斗争,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要看到,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全过程。在重大斗争、强大对手面前,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我们必须科学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坚定斗争意志,增强“不畏浮云遮望眼”斗争大智慧和斗争本领,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路
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我们必须要破解如何真正实现全面现代化、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如何以现代化国家建构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解决大党独有的“六个”难题等一系列重大实践难题,回答和解决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为此,就要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协同并联、重点推进、快速赶超、跨越发展、自主开放,扎实稳步推进。蓝图引领新航程,总体上看,就要把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中长期发展规划与阶段性战略部署有机统一起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实现“并联式”发展,摈弃西方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单向度、分时段、渐次推进的发展模式。坚持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不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经济战略纵深,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立包容性的国际秩序框架。
具体地说: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二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增强创新力,实现跨越发展,引领时代发展。三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五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集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六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或将污染转嫁的老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七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稳固国家安全底板,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的战略主动权。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八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九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简介:孙堂厚,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发布时间:2023-05-2909:24: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