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包心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5-04 1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包心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包心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科学坚持的结果。恩格斯深刻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历史经验深刻表明,能否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决策密切关联,乃至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成败。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特征、基本要求等重大理论做过不同层面的总结与阐述,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却未能予以明确。列宁曾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做过精辟论述,但是由于时间太短,尚未能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系统阐释。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长期探索,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与理论带有独创性,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也提出过一些诸如“超阶段大过渡”“以阶级斗争为纲”“消除资产阶级法权”等错误理论和政策,从而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使人们陷入了某种迷茫和困惑。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科学认识和精准凝练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最具权威的实践资源和实践标准。30年前,1992年的春天,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重大挫折、我国改革开放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明确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一重大论断,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乃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新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30年过去了,今天,世界格局的巨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新的考验。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实践,如何深刻认识和科学评价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如何根据新时代新理论和新实践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作出进一步丰富发展?这是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原创性贡献   所谓本质,即事物发展的质的规定性。本质决定现象,内容决定形式。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依据内容确定形式,是促进事物符合规律地向着正确方向转化的关键。因此,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刻与否、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事物发展顺利与否、成功与否。如果混淆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把现象当作本质,以形式遮蔽内容,那就会对事物发展规律产生误读甚至曲解,从而陷入极大的盲目性。马克思深刻指出,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是认识事物两种不同的范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3]。也正是我们准确把握和深入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视角。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不是把某种抽象的哲学原则作为前提,而是把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结果作为前提[4]。这是社会主义所以超越空想而成为科学的根本之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看法,应当“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否则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表达,正是这样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因而是符合社会主义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论断。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出科学评价: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提出来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与实践中,长期存在着忽视社会生产力发展、忽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单纯把公有制和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误区,从而陷入“越大越公越好”的空想社会主义泥淖,甚至导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式的荒谬。二是在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些人总是在“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等问题上纠缠和徘徊,从而产生对党的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决策尤其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现行政策的怀疑、诘难甚至否定。正是针对如此种种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片面认识和抽象争论,邓小平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得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7]。“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2]116正是由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大无畏勇气和政治清醒,实事求是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与时俱进地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并澄清种种认识误区,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根本性问题,为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固的理论基石。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原创性指导意义,而且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具有根本性时代价值。   第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刻厘清了本质与特征、本质与原则等重大关系,为抓住本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根本方向。   本质决定特征,本质决定原则。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学说深刻指明,判断社会主义是否科学、是否有用,根本标准就是两点:一是生产力标准,二是人民利益标准。解放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标志,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释放社会生产力活力。“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点,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2]63社会主义的最本质内涵是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给人民带来更多更实际的利益,从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基础,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364总之,一个是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一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决定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两个最本质因素,也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完善的两个最根本标准。这两个方面的本质因素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础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才能不断巩固和完善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地向前发展;脱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本质要求,脱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片面地认为只要是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甚至认为“越大越公越好”,那样就会把社会主义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谈,陷入绝对平均主义和超阶段发展的误区。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深刻表明,公有制能否完善,按劳分配是否有效,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社会生产力能否极大发展、全体人民能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正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精髓。   第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有力促进了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一系列新概括新论断,直至1992年南方重要谈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提出,不是坐在书斋中的抽象思考,更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空洞结论,而是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精辟总结,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性,凸显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鲜明底色。邓小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2]382而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7]312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时代价值,《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出科学总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党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6]17-18。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尤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思想解放,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2]116“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7]31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2]123“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2]17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2]373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深入思考和精辟论断,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结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造性坚持和发展;这些渗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重大创新理论,廓清了在“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等等问题上的认识迷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第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刻坚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和各种错误思潮干扰中稳步推进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提供了强大动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新概括,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改革开放基本规律的深入揭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能果断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所以能持续推进并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关键在于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的科学决策。其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新思想,不啻起到了增进改革开放共识、把握改革开放航向、凝聚改革开放力量的巨大作用。在总体设计和具体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2]13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2]370“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2]142“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2]242“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2]110在改革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富裕的目的”[2]142。“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2]265“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364邓小平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不断校正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大动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国内也遭遇“八九政治风波”等错误思潮的干扰。正是由于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把舵定向,我们党领导人民从容排除了各种干扰,应对了风险考验,不断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有力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科学理论是社会实践的行动指南,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雄辩表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深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基本精神、逻辑架构和分析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价值。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重要思想的精髓真谛   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人们对其本质及特征的认识也同样是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完善的过程。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5]548。列宁强调:“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深信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9]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新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着许多新考验,因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需要在新的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以更自觉地把握历史主动、掌控发展大局,更全面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这个重大问题上,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创新性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并不断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25-26。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到一个根本之点,就是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元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从而在更加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点上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推向前进。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的重要论述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达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方面。这些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既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注重把特殊上升为一般,深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普遍规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综合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新的凝练和概括,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维护公平正义、达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概括,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切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从四个维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经验上升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规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一个维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从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产物,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10]“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5]578无产阶级政党所以能担负起全面领导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重任,其根本点就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博大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44世界社会主义正反历史经验深刻昭示,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坚强与否、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乃至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正是在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1]“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2]   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主义的全面领导,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之上。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本质要求。“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287“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和最鲜活的彰显。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最系统、阐发最深刻、要求最明确的重要思想。在总结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与共,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所以才能紧紧依靠人民建立并不断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辉煌。[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强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6]73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人民至上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内容,深刻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5]这些精辟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宝贵经验和最深刻规律,而且在社会主义的最本质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第二个维度,全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唯物史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理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及由此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6]社会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并由此引发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革命性变革的产物,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力量。因此,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52社会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可以持续下去,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甚至倒退。”[10]389-39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重要地位和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突出标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屋建瓴地推进了全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生产方式新变革。习近平深刻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17]实践深刻表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常态,是全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新路径,是进一步推进生产方式变革的新动力。这一重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规律的认识,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第三个维度,维护公平正义、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就其本来意义上说是对分配不均制度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否定,是对公平正义社会的向往和擘画。因此公平正义对于社会主义从来就具有核心价值的重大意义;科学社会主义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式的幻想,把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就明确宣告,“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10]637-638社会主义“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而“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消除其为少数人所占有的剥削性质和阶级属性,使社会财产为全社会成员所共享。[1]46恩格斯根据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实践进一步强调:“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8]正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给所有社会成员带来幸福与自由的核心价值,使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充满道义与真理的魅力,从而激励亿万人民为之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从而给人类文明带来新的希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给十几亿人带来富强和文明,从而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世界上一些国家和民族如何在更广泛层面和更高层次促进公平正义、消除两极分化、维护人民利益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社会公平正义是一种过程,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与发展,正是在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有机结合的发展过程中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价值引导力量。一方面,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绝对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束缚,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和地区富起来,开辟了一条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路径;另一方面,我们党始终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向。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深刻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焕发了社会主义强大生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特点和社会矛盾新变化,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创造了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现在,我国已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必将更扎实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高水平地建设公平正义社会。   第四个维度,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从社会主义终极目标的层面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民为主人和主体的社会,“人本逻辑”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逻辑,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逻辑。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占有状况划分阶级的社会,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逻辑”的产物,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资本逻辑”驱动的资本现代化。马克思深刻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9]资本因其利益驱动的固有本性,必然伴随利益分化、极端个人主义、阶级对立等“通病”,这是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彻底解决的。而基于“人本逻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则与之不同,带来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联合体”[1]53。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内在地成为社会主义终极目标性本质。   在深入总结社会主义正反历史经验基础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一方面,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经济激活生产力,充分激发劳动、技术、管理及资本活力,同时将社会主义“人本逻辑”与市场经济“资本逻辑”相结合,成功走出一条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习近平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如何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律体系“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20]再一方面,明确确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卓有成效开辟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以上两大方面,不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伟大创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思想。 三、新征程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性把握   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原创性贡献,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创新性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和思想引领力的时代彰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与基本规律,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17]471这“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17]47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17]475这一新发展阶段,既对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同时又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面临着一系列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困难和严峻挑战。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和持续蔓延的世纪疫情,尤其给我国新阶段新发展带来许多新问题。在这一重要而关键的新发展阶段,我们尤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发展,深入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着力解决影响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一,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最本质要求。这两个层面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以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的庄严承诺,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明确提出,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精辟凝练,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铿锵宣告,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规律的深邃揭示,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的时代宣言,生动彰显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怎样在社会主义本质层面实现内在融合有机统一的。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总体实现全面小康基础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科学把握和最坚定实践。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基础。新时期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开辟了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道路。准确把握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们党在领导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伟大创造。从大的历史发展方位来说,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对物的依赖”的发展阶段,又是从“人对物的依赖”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渡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市场经济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要阶段,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是被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正确路径,也是在我国新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目标的正确路径。一方面,市场必须“有效”,这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聚焦到搞活各类企业、增强市场主体的生机活力上来;另一方面,政府必须“有为”,这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职能,有效规范资本行为,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确保资本有序发展,更好保障资本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紧紧抓住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人文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凸显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终极目标的坚持与追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1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需要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同样需要社会的变革进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逻辑进一步凸显。新发展阶段,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以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增长,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和长期影响,将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位置上来。正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深入分析新发展阶段面临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阶段新征程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总体规划,突出强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重要环节。实践有力表明,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必将有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主义本质目标不断迈进。   (作者简介:包心鉴,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3-05-04 10:00:00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