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哲学贡献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2年年会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哲学贡献’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年12月10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2年年会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哲学贡献’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行。会议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中山大学联合主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共同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0余名专家学者以线上会议方式相聚一堂,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哲学贡献”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0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重要保证。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深刻改变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只有深入研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正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才能真正领悟“两个确立”和“三个务必”的重大意义;才能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精神实质和发展创新;才能悟透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和世界意义。他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哲学思维上的重要贡献就在于实现了辩证思维的新飞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智慧和理论创新在于:第一,共同体思维是辩证思维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共同利益的凸显必然会让共同体思维呼之欲出。第二,共同体思维蕴含着化解现实风险的哲学智慧,有助于破解西方冷战思维。第三,共同体思维为获得国际话语权争得了道义制高点,是追求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民族和国家的理论武器。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研究员从话语逻辑和叙述话语的“新化”视角,指出“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的哲学概括和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指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思想武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研究员则从主体精神状态和科学态度的体现、发展方向和理论目标的确立、根本理论前提的夯实、新的实践基础和不竭的力量之源的明确、新的本质要求和关键内容的明晰以及新时代发展路径的凸显六个方面阐述了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的鲜明特征和基本逻辑。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问题,认为开放性源自一种奠基于理性的社会历史定位、社会存在本身、思想和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之上的历史性理念。他强调,今天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要秉承一种自我反思的精神,在开放性和历史性的视野中展示理论的建构。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研究员强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真正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科学内涵:第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领域复杂化、系统化了,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文化需求。第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量的领域扩展为质的要求。第三,美好生活不仅是客观需求,关键也是主观感受。第四,美好生活既要解决人民的共同需求,也要解决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特殊需求。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迎春教授探讨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品格,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认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的意义。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从党的百年历史出发,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问题,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晓伟教授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在实践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中彰显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力量,在规律性和主动性的统一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强大的实践力量,在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的统一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水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统一中创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新形态。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则基于理论和实践之间关系的思考,阐发了在“两个结合”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一,“两个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结果,是合乎实际的结果,也是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成熟的一个标志;其二,要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两个结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要素以及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3.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研究员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全面推进公平正义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始终强调:第一,要把生产的公平正义与分配的公平正义相结合;第二,要把国内公平正义和促进国际公平正义结合起来;第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公平正义;第四,在有机结合中实现起点公平正义、过程公平正义和结果公平正义。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杨生平教授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规定,即它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现代性文明道路,是我们自己探索出的具有跨越性文明特征的一条新的道路,是社会文明和人的文明的同时完成。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以社会工程思维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认为作为一种系统的整体的精准的、改变世界的思维方式,社会工程思维推进了意识形态中的重要选择。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岩教授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论断,从人民至上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指导和实践特质,“包容贵和”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民主,法治依循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权力制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诉求等方面阐明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诉求。
4.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实现路径等进行了原创性和突破性的论述。与会学者从不同视角深入讨论了这一问题。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艾四林教授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意蕴,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第一,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自立,涉及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第二,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守正创新;第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包容,实现对西方霸权式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银传教授通过对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思考,从现代化是对传统的反思、批判与超越,是由具有现代化精神的人来领导和推动的,其价值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现代化需要依靠科技、资本、市场三驾马车推动这四个方面,着力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衍社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相关论述,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慧教授则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源与流及其内涵三个维度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意蕴,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3-04-20 09:36: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