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我们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是基础、是支撑,更体现强国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成色。只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以及对乡村文化与绿水青山生态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构成。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涵盖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农业强国”目标,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的重要战略部署。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4项强国目标,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12项强国目标,再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涵盖“农业强国”的13项强国目标,农业强国目标覆盖领域越来越全面,涵盖范畴越来越广泛。农业强国已经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构成。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必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村覆盖地域时空范围广、农民涉及人口数量多,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农业大而不强特征仍较为明显,特别是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任务相比,农村现代化任务最艰巨最繁重。这就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在更重要位置,让农业农村自身强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首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这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膳食消费结构更加多元化,人民对粮食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转变为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还要“吃得放心”;从关注粮食数量,逐渐转变为关注数量、质量、营养、健康等;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从狭义范畴的粮食自身安全,拓展为包括重要农产品在内品种更丰富、种类更健全的广义的大食物安全。因此,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动粮食与重要农产品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在更大范围保障食物安全,这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基本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切实把握好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对于农业农村农民而言,既有悠久历史底蕴的农耕文明,也有人多地少水缺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国情,需在新征程中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只有保持农业基础稳固,才能在全面现代化发展上取得主动权;只有确保农村稳定发展,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才能扎实推进;只有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守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这个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道路。
二、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科学谋划农业强国实现路径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全面系统把握农业强国内涵,以全面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为重点任务,以改革和发展为驱动力,科学谋划农业强国实现路径。
提高稳产保供能力,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食物消费大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无时无刻盯紧抓实粮食安全的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综合产能有保障。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种粮抓粮有动力。畅通粮食流通体系,增强储备调控能力,稳粮价稳市场稳预期。倡导科学消费和节粮减损,确保供消两侧协同发力。只有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增强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局的主动权,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掌控行稳致远的主动权。
增强国际综合竞争力,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国际综合竞争力强的直接体现,就是在国际上至少拥有较强的规则制定权、资源掌控权、市场定价权。在大变局中要积极深度参与全球粮农治理规则,提升在全球粮农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提高我国制定国际规则能力。优化农产品国际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提高关键物流节点掌控能力,增强海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稳定性,在大变局中积极稳妥增强统筹海外资源、海外市场的能力。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包括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等,达到降本提质增效目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业国际比较优势,增强国际市场定价能力,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打造后发优势和赶超态势,逐步赶超农业强的先发国家,逐步实现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动力源泉。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持久发展的驱动源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还有不小差距。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攻关,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驱动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化、农业数字化等新技术发展,进一步突破农业育种、农业机械化等农业发展关键环节和主要短板。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强化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要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健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本质要求,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国“人多地少水缺”,农业资源禀赋决定了农业发展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这既符合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自身要求,也符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要求,需综合统筹提升农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能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对城市仍较为薄弱,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农村生态多功能价值仍有待挖掘,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使农村获得与城镇同等重要的地位,发挥好乡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实现乡村应有的价值。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农村绿色发展价值实现能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保证农民收入稳中有升,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难点重点在农民农村,因此,要确保农民有较强的持续增收能力。推动拓展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保证生产经营增收能力要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高经营性收入水平。以城乡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工资性收入来源。以持续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要素市场,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水平。优化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向农业农村农民分配比例,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水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着力营造使资金、技术、人才从城镇流向乡村的环境和条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幸福。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红旗文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