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讲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首都故事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1]31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迎难而上团结奋斗取得的,留下了威武雄壮、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故事。作为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在新时代1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首都故事,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新改革、升华思政课新境界的重要途径。
一、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厚植学理基础
习近平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2]讲故事作为一种叙事行为,渗透着叙述者的情感意志和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升到党的中心任务的高度,我们需要在系统学习深入领会的基础上,首先弄懂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以及内在关联,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厚植学理基础。
现代化具有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法治化、国际化等普遍性特征。同时,它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和进程取决于其所处的具体社会条件、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必然具有中国特色。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基本国情和具有的首要特征。它意味着资源环境约束最为严峻,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其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也无法照搬他国模式。同时推进如此巨大规模的现代化,其意义和影响也无与伦比,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创举。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反对和防止资本逻辑推动下的两极分化。当然,我们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和路径是有先有后、先富带后富,不搞平均主义,更不是劫富济贫。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追求共同富裕,在新时代成功实现了脱贫攻坚的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强大的物质文明是现代化的基础,但物质主义过度膨胀,忽视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学家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这不仅是一些国家现代化的弊端,而且是人类的悲剧。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这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纵观世界现代化史,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通病。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表现,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我们能够跳出“国强必霸”这一西方现代化的逻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致力于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各有侧重点,每个特征都体现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体领域的新开拓和新贡献,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性建构。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既要遵循规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又要守正创新、自立自强,不断开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二、深入把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为讲好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提供鲜活素材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高速发展造就了北京的繁荣,也带来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突出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以来,北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
第一,立足减量发展,实现首都功能的系统优化。习近平指出:要“结合城市定位和功能,有序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大城市在发展上不要贪大求多,搞得虚胖,最后患上城市病“。[3]80-81新时代的北京发展围绕实现首都功能这个核心,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通过规模控制、功能调整、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等手段,实现其更高质量的发展。
第二,坚持创新发展,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支撑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部署,推进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强劲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主体、人员、经费的投入以及创新成果的数量在全国都遥遥领先,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创新要素投入和创新成果产出水平。同时,随着创新制度与环境建设的不断完善,形成了创新人才的集聚效应,已经具备了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各种条件和能力。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北京市将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碳市场运行机制、管理体系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清洁转型,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北京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气污染治理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的实践案例,被誉为“北京奇迹”。北京日益成为水清岸绿的生态宜居城市,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市民诉求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指出,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10。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首都基层治理,其基本前提就是政策开放、参与广泛和成果共享。新时代以来,首都基层治理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到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再到以“每月一题”推动“接诉即办”改革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正在形成,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第五,坚持开放发展,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北京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确定“一核、两轴、多板块”空间格局,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力度,优化为国际交往服务的文化环境,发挥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首要窗口作用,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北京承担了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文明对话大会等多场重大主场外交和多边外交活动,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向世界展现了包容自信的中国形象,彰显了更加开放发展的理念,见证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
三、善用“大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首都故事
习近平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4]。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作为鲜活素材,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首都故事。
第一,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搭建“大思政课”的“大平台”。长期以来思政课以校园课堂为主要教学平台,联系社会现实不够密切,这是制约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瓶颈之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必然要打破这一困境,更加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好各类型教育阵地和各方面教学资源,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的协同育人“大格局”。北京历史文化场馆资源丰富,大型群众性实践活动相对频繁,为上好“大思政课”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既要善于把反映时代特点的丰富社会资源引入思政小课堂,又要善于把重大实践活动场景转换为社会大课堂。二者的密切结合必然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力量充裕、内生动力充盈的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大格局”和“大平台”。
第二,聚合各方育人力量,构建“大思政课”的“大师资”。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不仅要发挥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而且要善于聚合优质社会人力资源,建好“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大师资”。要推动劳动模范、英雄人物、科技骨干、行业标兵、党政干部等兼职讲授相关专题,以其亲身经历的故事实现思政课堂春风化雨的效果。北京拥有众多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实践基地,可以建立基地讲解员以及志愿者经常性进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各高校也应建立专门制度,常态化支持思政课骨干教师到各级宣传、教育等党政机关或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和实践研修,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第三,立足国家战略目标,彰显“大思政课”的“大使命”。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时代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优秀人才,自觉肩负起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思政课要立足“两个大局”,着眼“两个百年”,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教育时代新人站稳国家立场,增强担当时代责任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觉,以此呈现“大思政课”的使命之大。运用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先进典型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北京打响“蓝天保卫战”中所采取的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低碳行为;通过中国人民在北京冬奥会展现的自信开放、友善包容的精神面貌,教育学生秉承人类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彰显出的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3-04-14 09:52: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