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范希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4-13 09:49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范希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 '...

范希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先进的科学理论、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屈的革命意志、无私的为民情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革命的斗争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动力之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革命文化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精神滋养、文化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必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革命精神为内核,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志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总的战略安排,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深层次矛盾,尤其是面临来自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下,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全党全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发挥革命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对人民群众的巨大凝聚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思想、意识、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层,或者说是文化的内核,是思想形态的文化;二是表现文化的实物,包括各种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等,是物的形态的文化;三是制度、风俗,包含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是制度形态的文化。依据文化结构特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革命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强化价值引领,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和正确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革命文化的内核,居于革命文化思想理论的核心,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正如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那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革命文化的灵魂。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发表讲话时指出,“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革命文化激扬信仰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胜利。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发展壮大,最持久的推动力量。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关键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以革命文化作品和革命文物鼓舞人心、振奋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鲁迅先生指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为革命文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前提和生活基础,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宣传、动员革命和鼓舞革命斗志的文艺作品,人民群众创作了大量民间艺术作品,这些革命文艺作品,记录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传播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培育了我们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实现这一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革命文艺的重要作用,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革命文物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革命精神的具象表征。从北大红楼旧址、党的一大会址、南湖红船,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从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到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淮海战役纪念馆,全国有3.6万余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超百万件(套)国有馆藏革命文物。这些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见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具有恒久的生命力。革命文物承载着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思想内涵与情感价值的具象表征,是革命文化的生动教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发掘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彰显革命文物的生命活力,强化革命文物的精神感召力。
  发挥制度文化优势,发扬革命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政治保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这一系列先进的制度文化。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政治保障。
  发扬革命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奋斗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谱系。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山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老西藏精神、西迁精神、王杰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女排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革命精神承载着革命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的高度概括,是革命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经典标志,彰显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独特思想品质与精神风貌,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特别需要发挥革命精神的力量,使之成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伟业的精神支撑。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科学论断,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对于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继承、丰富和发展革命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革命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根本在于与所处的社会实践要求相适应,与时代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相契合。革命文化在党领导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发展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态,提升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使革命文化成为新的时代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继承、丰富和发展革命文化,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政治保障和文化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担当。
  (作者: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天津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红旗文稿》2023/6 
发布时间:2023-04-13 09:49: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