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郁廷: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只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没有中国特色,或者只有中国特色而没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都不是中国式现代化。只有从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高度统一中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全面深入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备现代化共同特征的现代化。深入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揭示现代化的深刻意蕴,探索现代化的核心指标,把握中国由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客观依据和普遍遵循。
1.现代化的深刻意涵
把握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首先就要把握现代化的深刻意涵。现代化就是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马克思从工业化的角度来讲现代化的问题,把国家划分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表明了不同国家在现代化的发展状态上,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实现了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向社会化的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几百年生产力发展的总和。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又称为发达国家,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又称为发展中国家。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展现的是后者未来的发展景象,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把工业较发达的国家作为现代化的追赶目标,不断实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向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缩小同工业较发达的国家之间的差距,使自己的经济逐步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实现社会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转变。可见,现代化的最初含义就是工业不发达的国家逐步达到工业较发达的状态。
当今世界,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时代性,已不局限于工业的发达与不发达,而是把工业化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各国在现代化的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水平和状态,现代化的实质仍然是由现代化程度较低的状态向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状态转变的过程。因此,现代化是指伴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化生产的共同发展,不断实现社会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
2.现代化的核心指征
现代化的核心指标和特征,主要是指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即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到现代科学技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和状态,具有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先进生产力水平及高质量生活水平。
首先,现代化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龙头,只有科学技术发展了,才能引导、带领和推动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现代科学技术所应达到的高度,实现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落后产业向先进产业、由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变,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的现代化程度。科学技术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战略性、基础性、根本性支撑。现代化是由蒸汽、电力、信息、数字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所引发的大变革。因此,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带动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促进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转变和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日益表现为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科学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龙头作用已被并将继续被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所证实。
其次,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则是核心竞争力。要把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就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工业和国民经济当中,带动和引领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不仅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升级现有产业,还要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布局的整体优化和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推动社会生产力由小生产向大生产、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由人工化向智能化的发展,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和科学技术含量,使先进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达到现代科学技术所应达到的高度。
再次,现代化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深深打上了现代科技的烙印,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物质产品的分配方式、劳动成果的交换方式和物质生活的消费方式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仅注重生存型消费,也越来越注重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人们的生活水平和需求标准越来越高。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升,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最后,现代化是社会制度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过程绝不仅仅是推动生产力和物质生活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也是推动社会制度深刻变革的过程。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英国自18世纪中叶以来经历的工业革命,是一场“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有深远影响”的“社会革命”。蒸汽机等技术运用于大工业生产,不仅推动生产的社会化进程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促进社会制度发生深刻变革。作为新兴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不仅体现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并且为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存在着固有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引向高度垄断的阶段,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变成资本榨取高额利润的手段,不仅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还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进一步现代化,催生了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生产社会化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既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化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制度一经产生,就充分展示了这种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更好地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现代化。
3.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中国探索,这种现代化必然具有现代化进程的共同特征。把握这种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引擎。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是我国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与生活质量发展达到现代高度的过程,是现代科学技术引领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质量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如果说现代化是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那么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是推动我国社会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发展客观上具有不发达和发达的状态。毛泽东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注意并使用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的话语,表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社会主义的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邓小平也曾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我们整个工作的重点转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把建设四个现代化作为几十年的奋斗目标。”党的第十四次、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明确提出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就是中国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引领和推动我国生产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关键是要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龙头作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运用,推动我国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并为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实现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变。我国长期推进的“四个现代化”,是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以科学技术现代化为核心和龙头的现代化,说到底也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的工业、农业、国防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通过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来带动国家赶超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水平,进而提升国家的整体现代化程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生活方式与人民生活质量不断达到现代高度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还是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现代化。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促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改善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特别是精神交往方式,促进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精神需要的满足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现代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式,人们不仅注重物质性消费,也越来越注重精神性消费,其文化性消费和技术性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全面充分地得到满足。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精神生产的发展,还促进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在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才是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和人民共同愿望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制度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仅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也推翻了腐朽的社会制度,以社会主义制度取而代之。中国式现代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代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是因为它能够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基本相适应的,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出现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适应是基本的方面,不适应是非基本的方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式,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方面,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深化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赋予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生命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集中概括。因此,在把握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更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1.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鲜明的制度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特色体现在具有独特的政党制度和优越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群众路线,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团结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整合一切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运用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能够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且通过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动力,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不断形成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
2.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身的特殊国情,从中国国情出发推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巨量经济体的现代化,规模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资源的配置、生产的组织、产品的消费需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筹协调,往往在开放的环境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产生世界性影响,也受到全球性制约,现代化动能和势能的形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加上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面临很多其他经济体所未有的特殊的矛盾、挑战和难题,现代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后发现代化,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如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少走或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把后发的劣势转为后发的优势,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由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现代化。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探索和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奠定了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但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在现代化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快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3.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价值特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国人民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实现美好生活的共同夙愿和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着力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把创造实现全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坚决避免和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少数人富裕的现代化,更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然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全体人民的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
4.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要避免只重物质文明、轻视精神文明、只重物质富足、忽视精神富足的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的倾向,坚持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发展。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更加富足的现代化,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道路和要求的现代化,才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促进“物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思想的精神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底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之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发展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还要发展中国的生态文明,创造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是为了现代中国的发展,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的现实生活,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建设未来的美好中国,坚持现代人的幸福生活不以损害下代人的幸福为代价,而要使中国式现代化惠及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和谐,是中国人民彼此之间的和谐,还是当代中国人和后代中国人的和谐,是创造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美好福祉与持续和谐的历史伟业。
6.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稳步推进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现代化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始终如一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建立在“战争、殖民、掠夺”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奋斗基础上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迈向新时代新征程,要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站在人类社会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和中国发展大历史的战略高度,把握世界之变,回答世界之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新的历史主动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营造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塑造和平发展的世界格局秩序,更好地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的中国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体现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要体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达到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体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正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一样,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在推进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有机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1.坚持现代化的生产发展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现代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任务的现代化。没有生产的社会化,没有现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生产力创造和提供的物质财富的极大涌流和日益丰富,就谈不上现代化。所以,中国式现代化也要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生产力放在首位,着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注重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现代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还要注重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创新,使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更好适应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我国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充分创造与合理分配,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也要把蛋糕分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决不走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导致严重两极分化的老路和邪路,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坚持现代化的科技引领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引擎和龙头。通过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来推动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实现社会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转变,是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特征。我国的现代化也要遵循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体现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始终坚持以创新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坚持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带动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农业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并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这表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始终以科学技术为龙头,以科技强国带动我国各方面的强国建设,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来推进我国的全面现代化。然而,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依靠“拿来主义”是不行的,高科技是国之重器,花钱都买不来,加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我国实施的贸易战、科技战、“新冷战”,在科学技术上全面打压遏制中国,大搞所谓的“断供”“脱钩”。因此,我们必须把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发挥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走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道路,为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坚持现代化的道路探索与道路自信相结合
现代化作为各国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必然有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的共同之处,这就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走的是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激化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通过“战争、殖民、掠夺”推进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同时,也给本国人民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罪恶和灾难,严重破坏和阻碍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既要借鉴吸收各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有益成果,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共同进路,又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指引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促进了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道路自信。与此同时,还要从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骆郁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23-04-06 10:09: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