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张占斌 熊杰:从大历史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3-21 10:43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张占斌 熊杰:从大历史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 '...

张占斌 熊杰:从大历史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强调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专属概念,是党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我们奋进新时代的行动指南和政治宣言。因而,从大历史视角考察中国现代化,能更好理解旧式现代化的被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之间的区别及其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更有助于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近代中国被动开启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近代中国在内因与外因的共同影响下,走向探索现代化发展之路。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范畴有其深刻内涵。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必然涉及中国在世界历史中所处的方位、背景、条件及其趋势。就中国近代发展史而言,特别是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爱国人士,以不同方式从不同层面开启了现代化探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同时,近代中国被迫开启的现代化所表  (一)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具有落后性
  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落后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近代中国现代化开启时间晚于西方国家,因而现代化发展没有西方国家充分,存在发展经验不足、基础薄弱等问题。从大历史视野看,“现代化的最早呈现是西方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现代社会转型升级的历史过程”。美国学者劳伦斯指出,“自16世纪一直到整个19世纪,每一个世纪都可以而且曾经被命名为第一个‘现代的’世纪”。相比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化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起步较晚,发展不充分,既没有现代化的相关经验,也没有雄厚的实践基础作支撑。二是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在近代社会,许多现代化发展理论与探索“你方唱罢我登场”,如“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达尔文主义”,虽然各有一定道理,但由于脱离中国实际,都没能解决中国前途与命运问题,并已被历史证明无法指导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三是缺乏文化自信,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上相对被动。如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全盘西化”,不仅提倡要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还要用西方文化“改造”国民。新文化运动主张用“民主”与“科学”文化打倒儒家文化等,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没有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将“三权分立”思想引入中国,号召实现“民主共和”制度。这种脱离中国具体国情、盲目学习西方的制度,决定了旧式的现代化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二)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具有依附性
  依附性是指近代中国在内外忧患的历史环境下,无法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因而需要借助外力,特别是依赖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经验探索现代化发展之路。在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时,西方殖民者为了持续掠夺中国的原材料、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往往采取经济、政治与军事干涉等方式,控制近代中国国民经济和政治命脉,使近代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逐渐丧失独立性,对西方国家形成依赖。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而言,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产生依赖性的关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在政治上丧失了自主权,不能独立自主地开展现代化探索。同时,顽固的封建因素严重阻碍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步伐。经济上,大量的战争赔款使当时的国家财政几近崩溃,加上关税失去自主性,靠举借外债度日,这些都使近代中国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支撑现代化探索,由此不得不受制于西方国家,进而对其产生经济上的依赖。文化上,“全盘西化”代替了“中体西用”,用西方文明指导、引领东方文明。尽管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宗旨中带有抵制外敌、挽回主权的动机,但也不得不依赖于西方国家进行现代化探索。例如,在民间,以苛刻的条件借用外资开办新式企业、聘用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依靠洋行进行进出口贸易等等。在官方,缺乏自主性,每制定和修改一项涉外法规均需列强认可。如制定《商标法》等与列强利益并无多大影响的法规也要征得其同意,更不要说修订关税协定、改革币制等会严重影响西方国家利益的事情。
  (三)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具有矛盾性
  矛盾性表现为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发展环境相对复杂,导致探索与发展现代化的进程中充满了矛盾。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而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希望学习西方现代化经验,达到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目的。但中国与西方国家所处的国情不同,引进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推进中国现代化将会产生各种矛盾。一是近代中国现代化具有“外生”特点,是在外力的胁迫下被动开启,这就决定了很难独立开展现代化,也很难摆脱西方现代化影响。因而近代中国在现代化发展方式上产生了矛盾,既希望独立自主又摆脱不了西方现代化的影响。二是近代中国现代化具有“后发”特点,在时间序列上属于“后发”阶段,各种影响现代化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充满矛盾:既要面对封建社会衰落的冲击,又要面对西方现代化的解构;既要学习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又不能危及清政府统治。由于这些矛盾无法得到解决,致使近代中国的旧式现代化十分被动。
  (四)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具有片面性
  片面性表现为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内容单一,缺乏全局性、战略性安排,没有实现整体、系统地推动现代化发展。从现代化内容而言,片面性体现在近代中国仅停留在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而没有把这些学习内容当成一个整体,也没有从总体上把握现代化,即停留在“表层的器物模仿”阶段,未实现“向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根本变革逐步深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使曾经创造过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被动地进入现代化大潮。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的仁人志士从器物、制度、文化等层面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尝试,但都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维新派主张在维护清朝统治下,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工业、政治制度等以修补快要倒塌的“封建之墙”;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政治制度落后,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实现现代化;新文化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用民主的、科学的文化改造国民,发展现代化。这些改革多少体现了现代化的内容,但大都是片面的。他们在发展现代化中,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规划,都从自身的阶级立场、少数人的立场去思考现代化,探索现代化,视野较为局限,所以现代化内容是片面的,也是被动的。
  (五)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具有盲目性
  盲目性表现为近代中国没有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本民族现实特征探索现代化进程,而是以一个实用主义态度学习西方现代化。其主要表现为:近代中国为快速探索现代化,不顾现代化发展的一般特征与运行规律,盲目学习西方的现代化路径,由此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因而,在过程或结果上表现出盲目性。从中西现代化比较看,尽管西方现代化存在固有缺陷,如西方现代化一直没有解决,也无法解决资本生产的周期性矛盾问题。但从发展程度而言,西方现代化比中国旧式现代化早发展几百年,所以发展形式相对“完备”。对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积极吸取先行国家的发展经验、教训,助力自身跃过“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中间序列’”,从而缩短与先发国家的差距,达到走向现代化目的,这是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然而,近代中国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却忽视了该规律。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先后启动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现代化尝试。如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军事现代化”达到富国强兵、维护王朝统治的目的。在甲午战争失败、军事现代化破产后,洋务派便开始打着“求强”“求富”的旗帜以实现“工业现代化”。在“工业现代化”失败后,革命派又开始探索“政治现代化”。新文化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试图推动“文化现代化”,但总体表现为一种实用主义、拿来主义,忽视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六)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具有僵化性
  僵化性表现为近代中国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经验,在借鉴西方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同时缺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使现代化发展呈现出一般模式,无法体现近代中国自主探索的过程。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曾采取的模式大致有三种:其一是现代化的初始模式,即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体制相结合;其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借鉴的,强调“君主立宪”的日本模式;其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借鉴的,强调“民主共和”的欧美模式。从现代化结果而言,不论借鉴哪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都没有在科学研判本国实际发展情况下,根据自身特殊性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从现代化内容而言,近代中国没能实现由学习西方近代先进技术向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综合扩展,系统推进;在内涵上,没有实现由表层的器物、制度、文化等单方面模仿,向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等整体变革。其实,在学习现代化问题上,从来都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项选择题”,每个地区、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充分吸取自身的民族文化基因,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化。
  (七)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具有封闭性
  封闭性表现为近代中国在现代化探索中,无法正确对待和学习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中西文明在交融互鉴中,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强烈的排斥。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封建农业文明,因此皇权思想与农本思想成为近代中国文明社会的思想核心。经过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这种思想逐渐具备相对独立性。因此,近代中国在对待外来文明时,更强调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如鸦片战争之前,近代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断绝了与西方文明的交流,甚至敌视、驱逐外来文明,形成“排外”的民族观念和故步自封的“尊己”文化。这种文化不仅隔绝了外来文明的输入,还延缓了自然经济的瓦解速度,抑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叩开中国大门,开始传播西方文明。在中西文明的交融中,中华文明既不能积极适应西方文明带来的现代化影响,又不能通过自我调适,向西方文明过渡。因而,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排斥使中国现代化探索呈现出封闭性特征。
  (八)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具有保守性
  保守性表现为,近代中国现代化探索受阶级局限,导致引领现代化的封建官僚乃至主要政党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而成了少数人的现代化。其一,在对待西方现代化时,采取保守态度,以致现代化探索道路越走越窄,直至失败。如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官僚势力,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力量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新文化运动的领导力量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多是资产阶级激进派,这些旧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都代表着本阶级的利益,跳不出阶级视野的局限。其二,引领近代现代化探索的领导力量缺乏先进理论指导,缺少历史主动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冲击,民族心态较为慌乱,在对待西方现代化态度上呈现出保守特征,导致旧式现代化出现被动发展局面。
二、中国现代化是如何主动推进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以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经过百年努力,我们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中国特色的主动的现代化道路,彰显了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和历史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领导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实现了由落后向先进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的力量逐渐壮大,发展成为拥有9700多万党员的大党,领导着中国14亿人口,并成为全球影响力重大的世界第一大政党。是什么让党永葆青春活力,不断产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进的斗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走过百年奋斗过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从阶级性而言,党不代表任何特权阶级的利益,不代表个人的私利,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更容易冲破阶级利益的藩篱,走向更加彻底的现代化探索道路;从领导力而言,不论是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组织动员群众或社会号召力,中国共产党比任何阶级力量都强,因而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从现代化实践而言,党以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厚植中华文化、刻进文化基因,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塑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发展奇迹”。在领导力量建设上,实现由旧式现代化的落后性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性转变。
  (二)发展制度的自主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提振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奋斗改变了前途命运,在向谁学习现代化问题上,实现了由依附于西方现代化向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转变。事实证明,近代中国依附西方现代化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行不通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唤起了中国人民的主动精神,使中国人民的精神由被动转向主动。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自己的主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深入发展,为中国人民继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开放的体制机制保障和物质基础。新时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更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坚定。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摆脱了“学徒心态”,更有了“自我主张”,不再依附于西方现代化经验,着重强调从中国国情出发,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好高骛远,不因循守旧,而是稳中求进。
  (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与使命决定了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实现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上,真正实现了由代表少数人利益向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转变。从党的理论看,人民性是党最根本属性。“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党的理论创新源自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人民是党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而人民的实践创造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活力与来源。脱离人民的一切理论都不具备实践说服力,都是苍白的,不仅没有解释现实的能力,也缺乏理论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也突出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宗旨。党在领导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时,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用人民的理论探索现代化,使现代化的性质转向人民性。从执政党的性质与发展宗旨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因而,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体现出党的性质与宗旨,“肯定人民在生产生活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现代化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摆在中心位置”。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党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在事关人民群众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面前,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面前,始终不遗余力,把人民急难愁盼问题当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抓手,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中必然体现出人民性。
  (四)全面系统的大布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效的战略安排
  中国式现代化系统谋划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安排与发展目标,在内容上调整了旧式现代化发展方向,使我国现代化探索由片面性向整体性、系统性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是整体协调推进的现代化。从发展现代化总体布局看,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突出了整体性与系统性的重要作用,侧重点在“怎样建设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说明我们将要建设一个“并联”的现代化,在系统规划方面强调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协同发展,共同推进。从现代化战略布局看,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是纵向展开,侧重点在于“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层次性。从发展现代化战略安排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明确的战略安排,即“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战略安排与时间表,解决了新时代“如何推动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问题,明确党领导人民探索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侧面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现代化。
  (五)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不竭的创新动力,也具备了实践张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创新方面实现了从旧式现代化盲目性向创造性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结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以大历史视野观察,“从器物之学到科技之学,从制度之学到思想之学,中国早期的先进爱国人士终于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开始从被动走向主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关键是党在理论创新方面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运用与发展,使中国人民从原来盲目地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经验转向了独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从党的理论而言,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身指导思想,在团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探索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时代化,因而在理论创新方面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得以彰显。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实践成就又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不断创新发展。
  (六)我国基本国情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提出了更具特色的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方式对人的思想束缚。从此,中国人民开始独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在现代化发展方式上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自觉担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责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为探索中国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便开始独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发展方式上主张建设“工业现代化”,提出要“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如1949年,我国现代化工业产值只占工农总产值的17%,几乎没有重工业。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开始独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到了1954年,党中央提出发展“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后调整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从“工业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体现了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创造性与探索性,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主动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首次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在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问题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完善中国式的现代化内涵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添了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新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过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从“工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路线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党对现代化的创新和探索,也证明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是僵化的,因世情、国情、党情变化而变化。因此,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要实事求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用大历史视野来审视,路才会越走越宽。
  (七)合作共赢的开放性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持续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径,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实现了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旧式现代化实质是一种封闭的现代化。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境遇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现代化之路,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探索现代化,也没有尊重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是以西方现代化的模板硬套中国的实际。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有了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坚强的领导。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在对待西方现代化态度上,用开放代替了封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教训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开放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在新时代展现出深厚的发展潜力与远大的发展前景,关键在于党始终以开放态度学习西方现代化的优秀成果,并按照“取其精华、去取糟粕”的原则,批判吸收其经验与教训,从而避免走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弯路。通过借鉴西方现代化成功经验,让后发现代化国家有可能实现“越位赶超”,在某些发展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其二,在世界交往中,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也给其他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给后发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新时代,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红利;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全球现代化发展的共同价值,在搁置全球发展争议、处理国家间发展矛盾、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交流方面分享中国智慧,为全球现代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因此,相比旧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八)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筑牢文化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在探索现代化之路上摆脱了依附于西方的状态,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宽了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使中国对外交往由保守性向文明性转变。不同于近代中国探索的旧式现代化,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积极的现代化,对世界历史和人类未来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从世界进程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使后发现代化国家摆脱了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依附,走向独立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国近代史已经充分证明:依附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不仅没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甚至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更强调“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国国情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经过百年探索,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比较中逐渐显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变,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世界普遍认为走向现代化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但西方现代化本质上是资本的现代化。按照西方现代化发展逻辑,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物质主义的泛滥甚至走向对外扩张等消极影响都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但这些也是文明国家无法接受的。正是基于对西方现代化发展弊病的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更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和平发展,比西方现代化更全面、更和谐、更积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这一模式,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因而,中国式现代化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拓宽了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从人类文明与未来发展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赋予了现代化新思想、新内涵、新选择,不仅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且整体塑造了科学引导人类走向未来发展的时代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把发展的整体性与特殊性、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统一起来,深化了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不仅影响中国、推动世界历史进程,而且改变了人类命运。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研究这些经验,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科学指导。
  (一)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保障
  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正因我们坚持了党的领导,因而使中国现代化从“被动的现代化”转变为“主动的现代化”。
  从中国现代化探索历程看,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便自觉担负起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与民族复兴的责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从党的性质看,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正因如此,党没有个人利益,能真正实现多数人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在发展方式上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代替人类中心主义,最终实现和平发展而非对外扩张的现代化道路。
  如何才能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集中统一领导?从理论与实践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众多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带来许多复杂的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党要从整体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战略部署,规划好路线图和时间表。从党自身而言,党的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决策科学精准。此外,还要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保证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效率。
  (二)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都在人民。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把人民至上当作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实现了一场自下而上涉及人口众多的现代化,使中国现代化从“被动的现代化”转变为“主动的现代化”。
  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人民性,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只有依靠群众,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以此思想审视西方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解决不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导致西方现代化出现发展悖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发展中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最终朝着实现惠及14亿人口的现代化前进。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看,实践是检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检验理论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必须回到实践、解决好群众面对的现代化难题才能得到创新。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必然要站稳人民立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依靠力量看,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依靠人民群众。
  如何才能实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看,只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一定能够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西方现代化的显著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让我们有了科学的指导,使我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看,其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铺就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其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在资本工业时代,马克思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索人类自由而全面解放的道路,以最彻底的科学理论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人平等与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主动,归根结底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佐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其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发展得再好,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实际利益也只能是空谈。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使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人民奔向小康,社会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增加,共同富裕也在加速推进。其四,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在不断开放中发展,开放性让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能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原因就在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义,而是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探索解答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理论与实践挑战。
  如何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呢?具体而言,其一,坚持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其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深化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中国所处的时代方位、拥有的现实条件与思想资源,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要走一条不用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时代方位而言,其一,中国式现代化经历的环境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侵略下被迫开启现代化,两者遭受的时代境遇不同,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要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被迫纳入西方殖民体系中。其二,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处理与西方资本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要立足本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与西方现代化的交流中要利用资本、驾驭资本,防止陷入西方现代化的陷阱。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处于全球化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相互交织的浪潮中,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借鉴现代化发展的一般特征,也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自身特征,因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从现实条件而言,全球国家发展水平不同,因而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尽相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后发”现代化,在发展道路上将面对一些挑战。既要吸收西方现代化有益经验,又要克服其发展出现难题;既要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要积极应对现代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因此,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条件让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从思想资源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开放性,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汇聚,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使党有了先进的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资源。
  如何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一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只要我们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推动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学会独立自主。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从来没有教科书指导,也没有现成答案,而是靠中国人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经验说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体性,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自己处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长期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宝贵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有很多是付出巨大牺牲后得到的,应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
  (作者简介:张占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杰,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东南学术》2023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3-03-21 10:43: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