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张神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3-21 10:47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张神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

张神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经过百余年奋斗,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百余年的奋斗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于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索,引领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实践告诉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党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认清了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发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号召。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于危亡,一方面,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爆发了诸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群众性运动;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不断向西方学习,苦苦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比较知名的有晚清的洋务运动和民国时期所谓的十年建设。事实充分证明,无论是晚清朝廷、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政府,都不能担负起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其间,孙中山提出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却也只能被束之高阁。“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投身于领导革命的激烈斗争中。但是,“我们党和许多党员,曾经因为在理论上准备不够,因而在工作中吃了不少的徘徊摸索的苦头,走了不少的不必要的弯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结果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斗争的失败教训中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面对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的革命斗争是个长期过程,不能用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深刻阐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与现代化的关系。他指出:“就整个说来,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消灭日本侵略者,这是谋独立。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统一的联合政府,使全国军队成为人民的武力,实现土地改革,解放农民,这是谋自由、民主和统一。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有赖于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在全中国的实现。“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毛泽东的上述主张就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最新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后,经过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将现代化建设摆到重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由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曾经准备按照中国实际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提出过要处理好工业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分步骤推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等重要观点。但是,抗美援朝战争打断了这一探索进程。之后,与中国大国地位不相称的经济社会落后状况、苏联的榜样和支持、复杂的国际环境等因素,决定了中国选择苏联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1953年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以中共中央宣传部名义制发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明确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需要花50—10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重工业建设开始,经过十多年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是当时中国要学习的榜样。“苏联的工业化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高速度;二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共产党选择学习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基本符合当时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实施的总体效果是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重要经济部门之间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但是,照抄照搬苏联做法并不都适合中国的情况。毛泽东指出:“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做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存在的问题后,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着重阐述了这样一些内容:一是明确提出以苏为戒。这是一条贯穿报告的主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现代化发展道路中的清醒和坚定。二是提出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苏联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工业优先,提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认识。三是提出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这是改革以高度集中为特点的苏联政治经济模式的必然要求。四是提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注意改善人民生活、缩小收入差距。这是努力改变对人民生活关心不够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共同富裕的生动体现。五是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开放眼光,可以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对外开放的先声。六是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在努力创造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内外环境,尽可能利用一切条件发展自己。
  1957年初,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强调:“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他特别强调:“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第二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启之时写就的。它们建立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总结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中反映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初步认识,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决心、意志和能力。
  党的八大接续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探索,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例如,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努力把中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然而,1957年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党的八大的一些重要结论。上述探索不仅没有能够坚持,反而脱离实事求是的精神,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使得以“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和瞎指挥为主要表现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等将“大跃进”运动推向高潮。“大跃进”运动的最大失误是在建设速度上急于求成,幻想依靠群众运动发展经济,结果却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损失。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主要措施有:“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建缓建大批建设项目;缩短工业战线、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加强和支援农业战线,加强农村基层的领导力量”。到1965年底,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事实证明,过急过快、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可持续,基础薄弱的农业无法支撑“以钢为纲”的重工业。受此挫折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认为要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然而,实事求是的探索仍然没有能够真正坚持下去,中共中央越来越多地强调搞阶级斗争,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更大损失。对此,习近平评价道:“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逐步发生偏差,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偏差,最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可以说没有找到一条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当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道路探索,为我们继续探索新道路打下了重要基础、提供了重要启示。”
三、明确提出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此驶入快车道。
  20世纪50年代后期之后十多年的曲折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使得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他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中央认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就进一步为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明确了性质、指明了方向。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基本路线被概括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基本路线将发展任务和目标明确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更丰富、目标更明确、要求更高,深化了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
  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十二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把准了方向、丰富了内涵。
  党的十六大做出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战略决策,从而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次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党的十六大后,中国共产党对关系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之后,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继续对小康社会作出新部署。党的十七大“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现代化发展的奋斗目标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适应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要求。大会首次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根据这个基本纲领,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大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作了全面部署。根据上述部署,中共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深刻把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加坚定地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四、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与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在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发展条件,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表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2021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始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不懈奋斗、不断进取,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现在,中国的天更蓝、水更绿,人民幸福生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会环境中,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即中国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进行了科学谋划。大会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会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并提出保持这些中国特色的明确要求。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反映了中国现实。中国14多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意味着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始终从国情出发,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很多战略举措,在共同富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还要继续努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二大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的方面。但是,一段时间效果不明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必将始终坚持。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九个本质要求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本质要求,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彰显了领导优势,起政治保证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起方向引领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本质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交往的本质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本质要求。这九个本质要求中的前两条是从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历史中得出的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后七条主要是从现实中得出的最新认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强调和大力加强的方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因此,党的二十大提出,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强调领导力量;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强调前进方向;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强调发展目的;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是强调发展动力;五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是强调方式手段。前两条与本质要求基本一致;后三条中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一直强调的;最后一条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
  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论述,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必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也必将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轻轻松松地实现现代化。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会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够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跟不上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并被历史所淘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我们坚信,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中的各种困难和险阻,到21世纪中叶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我们就应该如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接力跑中努力跑出好成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3年第1期目录
发布时间:2023-03-21 10:47: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