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逐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广交了朋友、增进了友谊,在“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摆脱了以西方话语体系为主导的传播路径依赖。
一、话语的国际竞争与中国话语权的崛起
20世纪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了“权力话语”的概念。他认为,话语就是人们进行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权力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可以掌握的位置,而是一种贯穿于整个社会的“能量流”,是社会各种力量形成合流的过程,更是语言、知识和文化影响个人与历史的过程。个体或群体有无话语权,有多大的话语权,与所处社会的制度、国家整体实力等相关联。当下我们的话语表达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话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回顾历史,近代以来我们的话语权曾经处于弱势地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自信心降至历史的低点。尽管社会在大变局大动荡中仍延续着文明的基因,保持着特有的民族秉性,却难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与中国古代的盛世相比,近代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商贸和交往空间不断被挤压,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平台,话语表达逐渐式微,最终陷入话语权完全丧失的境地。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我们的传统外交政策,却往往被误解为“谋略”,并将其等同于“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中国不负责任论”等。按西方“国强必霸”的国际竞争逻辑,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必将产生冲突对抗,而我们数千年累积的历史智慧是“国霸必衰”,追求和平相处、合作共赢,但对此缺乏理直气壮而又清晰准确的阐述。 由于受传播技术等不利因素的限制,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在重大外交场合发声不够,参与全球治理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话语流向的能力不足,理直气壮阐释国家主张、破除对中国道路与发展模式的模糊认识的机会偏少。在舆论引导方面,由于我们缺少话语表述的内容和细节,缺乏对受众心理的分析,人物塑造不丰满、情感表达不丰沛,鲜有故事性。加之中国语言表达的多重意境,难以避免信息传播中的信息误差,甚至出现“无回音”“无回响”的现象。 当今世界整体上正处于“东升西降”的态势,但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方中心主义”“西方优越论”占据统治地位。部分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传播不够,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果的展示不足,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往往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甚至随意剪裁中国发展的实际。“更重要的是,别人乱说我们一通,如果我们不及时加以澄清和纠正,就会以讹传讹,反倒让世人觉得我们输了理似的。”因此,我们需要把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全面地展示给世界,首要任务是研究现实、解读现实,精准而富有说服力地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在话语权构建上,我们需要“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我们需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突破了西方话语霸权的封锁,在重大场合既不被动跟节奏,又能够做到不失语、不失声,有力扭转了“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的局面,彻底化解了自我价值矮化的困境,牢牢掌握住了话语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理论内涵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彻底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在迈向强起来的生动实践中,要解决好“挨骂”的问题,展现大国风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创新发展,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构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理论底蕴、实践风范的,使受众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传播的话语体系。1.“好言好语”增强底蕴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的消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从人类发展史看,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可能有好的发展。因此,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即“通过改造中华文明中的传统术语,形成具有科学内涵的现代术语,用以支撑、构建和表达科学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温润人心的语言表达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就是要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处事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历史也充分表明,每到重大关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在西方文化以经济实力、科学技术为后盾强势入侵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标识,按照时代要求进行挖掘和阐发,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表达形式,激发其内在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将为话语权的建立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深化表达的意境。2.“马言马语”坚守立场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实践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始终是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无疑,这种“战斗力量”源自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科学方法的坚守和信仰。《共产党宣言》发表距今已有170多年,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依然是指导实践的科学指南。即使“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和表达范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与大发展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们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想信念之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3.“一言一语”体现担当 虽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上仅存中国等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无论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泊尔、南非等,还是在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等,均有共产党的存在,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因素还在增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具有世界范围的示范意义,给其他国家的共产党莫大的鼓舞,为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国情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正是由于永葆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永葆昂扬向上的革命激情,永葆为民服务的担当精神,我们党才能团结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这使得“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冲击,以及地缘政治、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持续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面临风险和挑战,但这无法消解所有国家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不能阻挡发展中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此,我们要全面参与各种国际事务、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需要不断扩大的“朋友圈”。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进程中,我们要通过主动参与新兴领域规则制定,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文明的交流交往活动,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要通过开展议程设置,积极引导国际舆论,以真真切切的言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大步抵进全球治理的“中国时刻”。4.“快言快语”彰显力量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社会的大变局与大发展相互交织,新的发展成就、新的词汇表达不断涌现叠加。这些表达切入发展脉搏,与时代发展潮流相对接,构成全面准确地讲述中国故事的基本元素。但由于这些元素未能及时有效地整合进话语体系中,不能有针对性地回应关切、针砭时弊,不能全面、真实、生动地展示好中国形象,导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形象”不是由中国人、中国话语所表达所描绘,而主要是由西方的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媒体和政客塑造的。一些舆论操控者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以其惯用的思维方式、话语逻辑、价值导向来评判中国的发展。“值得警惕的是,在西方和国内一些人鼓噪下,不少群众受到蒙蔽,一些党员、干部的认识也发生了偏差。”因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生动鲜活的表达系统是富有创新活力的社会表征。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只有不断加强构建自主、丰富、有效的话语表达,我们才能清除西方话语霸权表达的迷障,跨越西方话语设置的各种陷阱。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实践基础
话语权是指一种潜在的现实影响力,可以通过引导人如何思考,进而影响人的行动。话语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可以说,正是基于“中国之治”的巨大感召力,人们才会产生对“中国方案”的认同。只有不断增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我们才能拥有“国之大者”的美誉度。1.话语底气奠基于发展实力话语权可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但话语权的确立需要以强大的物质力量为后盾。倘若离开了硬实力的支撑,话语权将成为无本之木。纵览5000年历史长河,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即使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中国的GDP也占到了全球的16%-17%,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但自鸦片战争以后,经济逐渐衰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话语权丧失殆尽。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我们党紧密团结和依靠全体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肆虐,我们以人民健康为重,有效组织、快速应对,交出了一份抗击疫情的出色答卷。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和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效应,保持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不断加深,中国道路、中国奇迹越发成为研究的对象,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表达备受瞩目,我们在国际舞台上也表现得越来越自信从容。2021年3月18日,在美国安克雷奇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引发全球关注。针对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批评中国在香港、新疆的行动以及“对台湾的威胁”时,中央外办主任杨洁篪予以振聋发聩的回击,发起了外交“反击战”。正是基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我们才能在外交场合以十足的底气平视世界,以交锋促交流,用发展的硬实力“说话”,敢于斗争、善于斗争。2.话语活力源自人的发展权只有实现自我觉醒和解放,人才能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己任,这为确立个体发展权在话语权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应当成为发展权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提出将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将实现发展权置于人权事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以扶贫脱困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000多万人成功脱贫,其脱贫摘帽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数。“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在减贫事业中,除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外,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在充分尊重人格尊严和个人价值基础上,深度激发民力、开启民智,不仅改善物质生活,而且改变精神面貌。当前,中国共产党已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建党理论,而且这种根植于本国国土之上、解决国内社会问题、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以发展权为核心的话语权,突破了西方发展权的历史局限,与依靠霸权主义、暴力手段、经济压榨所获取的发展权,剥夺他人话语权的发展权有着质的区别。3.话语风采彰显于国际舞台的“实力圈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中国政府参与或主导国际规则制定的机会明显增多。这些规则立足于人类共同的价值表达,使我们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形成了强大的正能量。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总引擎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从2013年10月启动正式研究、中央经济工作会正式明确、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立到2019年第二届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时,中国已与137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197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由一个崭新的概念迅速发展为国际舞台的高频词汇。中国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所主导的着眼于人类共同发展的倡议、全球治理的正义主张上升为国际共识,汇聚成国际行动;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做大蛋糕,是分享,而不是独占。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多次讲述中国故事、阐明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表达中国态度,把立体、真实、多彩的中国呈现给世界,以此纠正那些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向国际社会展现进步的、包容的、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彰显了中国表达的独特魅力。
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四个维度
“我们现在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为重要。”因此,在波云诡谲的国际形势面前,我们需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始终为人民代言发声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回望上下五千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培育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和人民性“同根”“同性”“同路”的思想脉络出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纵览古今中外,但凡脱离了人民的政党政权,终将被人民所抛弃。在这个方面,苏联共产党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的镜鉴。“十月革命”曾以和平、土地、面包为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与工人阶级的拥护,革命获得成功。但从斯大林时期开始有了特权阶层,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出现了内部特供商品,政党拥有了私利,苏联共产党的肌体就这样一步步被腐蚀直至丧失政权,苏联共产党血的教训历历在目。尽管在历史上出现过各种风险和波折,但我们党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始终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消除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各种制约因素,要求我们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利益诉求更加多样。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唯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诚为人民代言发声,才能拥有话语权、掌握话语权,形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2.打造话语的最大同心圆 面对中国经济快速转型发展、思想观念复杂多变的执政环境,我们党靠什么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民心?这就需要“努力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追求“最大公约数”关键是守住“思想共识”的同心圆,将包容多样性的半径拉长,实现同心圆的最大化。为了“画好”这个同心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大党领袖的战略眼光和广阔胸怀提出一系列重要主张、重要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到新的境界。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表达。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世界范围来看,“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当今世界有广泛体现,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要解决的问题。这使得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存在着共识基础”。中国人民所追求的发展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与困扰人类社会的生存问题与永续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相通相融,是一种美美与共的关系,这为打造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语言表达提供了可能。例如,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应该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语境。又如,“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这无疑道出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心声,成为打造话语最大同心圆的基点。3.突破西方话语权的垄断 西方将多党制、普选制作为政治制度的唯一标准,认为只有采取了这种模式,才能通过西方国家的“身份认证”。因此,长期以来,西方关于中国的政治叙事都是基于偏见的话语范式。这种话语霸权致使其总是意图干涉别国内政,操控世界舆论及发展走向。由于西方国家对信息传播技术的运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在涉及言论自由和媒体管控问题时,他们往往实施双重标准,甚至以“算法”驾驭价值导向,并通过建立广泛联盟,以此“剑指中国”。同时,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加速了信息的流动,西方国家加强数字渗透,冲击着传统的国家安全边界。他们通过话语霸权占领全球传播话语空间,惯用以价值立场扭曲具体事实的手段,从简单说教到价值渗透,从表层传播到深层浸入,从单向传播到立体呈现,反复灌输,甚至以“西方模式”解读中国问题,或是放大偶然性事件,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抹黑党的领导。“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我们国家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因此,瓦解西方话语霸权,打破“西方模式”的独尊地位,应当成为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以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以事实和业绩终结了“历史终结论”,打破了国际传播格局的话语垄断。只有全面解读中国实践,深入阐释中国理论,提炼标识性话语,才能构建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对西方的政治话语霸权进行釜底抽薪式的颠覆。面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通过价值上、情感上、伦理上的浸润,灌注时代发展的生机与底气,增强对外传播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有效传递话语能量,实现国家形象由“他塑”到“自塑”的转变。4.积极引导非主流话语 在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时代,人的需求充满了多样性,更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思想共识,引导非主流话语,尤其保持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性。因此,“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0世纪末,美国战略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奶头乐战略”,即在80%的被边缘者嘴中塞一个奶嘴,使他们安分守己,20%的精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两种娱乐方式能够实现这个想法,一是发泄型娱乐,如网络游戏、口水战、短视频;二是满足型娱乐,如偶像剧和真人秀,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的能力。21世纪以来,在资本的裹挟之下,非主流话语登堂入室,对主流话语引领文化发展的根本价值形成了挑战。
大国的崛起必须伴以文化的繁荣、话语权的崛起。应对逆全球化趋势以及民粹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与挑战,需要经济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撑,需要信仰、信念、信心,需要饱满的斗争热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激励,从而“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我们要通过统筹内宣与外宣一体化发展,壮大主流话语。在传播的能力和水平上,进行信息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不同受众采取不同表达,切实增强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把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国故事、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成果传播出去。因此,我们需要“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从而向世界展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
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将见证历史,见证巨变。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制度之争,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霸权两种国际秩序观念之争,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大国竞争都更加尖锐复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又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同人类历史上所遭遇的瘟疫一样,正改变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进一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需要我们精心构建话语体系,不断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通过讲好中国梦的故事、中国发展的故事、中国历史的故事、中国当代的故事,牢牢掌握话语权和主导权,保持中国表达的朝气与活力,以世界大同的中国理念、充满生机的中国道路、气势磅礴的中国精神、昂扬向上的中国力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作者简介:张北坪,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1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