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刘晓云:国外高度评价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1-02-01 21:16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刘晓云:国外高度评价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刘晓云:国外高度评价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sXZ品论天涯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不仅指引中国朝着美丽中国方向大步前进,也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作出巨大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sXZ品论天涯网
  国外各界人士高度肯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sXZ品论天涯网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已提前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相关目标。国际社会高度认可这一成就,并纷纷点赞。  sXZ品论天涯网

“中国绿色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悉尼大学商学院中国工商管理学教授汉斯·杭智科认为,在经历了数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后,中国更加重视环保和发展绿色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需求也刺激了中国走向绿色创新之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外交与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项目主管于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而且是中国下一步经济转型的需要,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继续履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积极表现,显示了大国担当。比利时弗拉芒语版《今日中国》杂志社总编辑丽娜·登格鲁丹伊森指出:“中国绿色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   sXZ品论天涯网

“中国在生态建设领域开辟了新路”。《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主编克利福德·柯布称赞中国在生态建设领域开辟了新路。他认为,中国是当今绿色能源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中国走过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于欧美国家,中国对污染的治理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样板。美国知名环保学者罗文博士指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有目共睹,中国的进步对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影响深远,“我欣喜地见证了中国自上而下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行动”。亚洲理工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学院教授佐佐木喜夫认为,“中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的贡献尤为珍贵。中国有效保护修复湿地、森林、河流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至关重要。”  sXZ品论天涯网

“把生态环境保护得这么好,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伟大成就”。印度写作网总裁兼总编辑马尼什·昌德非常羡慕地说:“5年来,中国在脱贫攻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还把生态环境保护得这么好,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伟大成就。”在日本丽泽大学名誉教授三潴正道看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改善了环境。柬埔寨参议院主席赛冲表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举措,令人钦佩,“相信通过一系列措施,中国生态环境将越来越好,并将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sXZ品论天涯网
  国外各界人士高度关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sXZ品论天涯网
  国外各界人士在肯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更加注重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就的经验。  sXZ品论天涯网

“我们看到中国高层在环保领域确定了明晰的方向,并展现出坚定的决心”。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认为:“对于中国和全世界来说,生态文明是一个很有胆识的理念,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行动纲领的执政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易卜拉辛·塞奥表示,我们看到中国高层在环保领域确定了明晰的方向,并展现出坚定的决心。中国的环保决策向全世界释放了积极信号,中国的环保努力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福祉,也将利好全球人民。  sXZ品论天涯网

“‘两山’理念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尼泊尔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席巴特拉伊指出,中国生态建设成就获得广泛赞誉,这不仅是对中国发展理念的肯定,也寄托着世界人民对全球未来绿色发展的共同愿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专家巴拉克里斯纳·皮苏帕提认为,中国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关键优先事项,以此引导并开创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发展模式及概念。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两山”理念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走出了生态文明之路,这是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之路。“两山”理念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sXZ品论天涯网

“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制度上拥有巨大优势”。在日本经济学家江原规由看来,构建生态文明,需要完善国家政策,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意识,在这些方面,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制度上拥有巨大优势。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指出,只有中国能够做得了这样大的决定,办得了这样的大事——引领世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主任张建宇认为,中国政府有强大的执行能力,因此,当政府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时,就可以打破利益藩篱。一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睡狮”觉醒,所爆发出的优势和能量是传统的西方环保体系无法比拟的。  sXZ品论天涯网

“中国通过具体政策,清楚表明了将生态文明建设承诺付诸实践的意愿”。世界银行中国局国别业务主任戴柏乐表示:“中国已经制定了许多非常好的规划。像是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领跑者。除此之外,中国大力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这些都是非常创新的体制安排。”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说,中国通过具体政策,清楚表明了将生态文明建设承诺付诸实践的意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项目部负责人王治河则表示,建设生态文明已被中国提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的高度,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生态重任。  sXZ品论天涯网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每个中国人的努力分不开”。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今天的成就与每个中国人的努力分不开,与中国领导人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分不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项目官员马赫什·普拉丹表示:“中国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高,这种普遍环保意识的形成对于绿色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日本丽泽大学名誉教授三潴正道认为,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法中友好协会联合会会长阿兰·拉巴特指出,近年来,中国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各层面都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这些工作的顺利推进,归功于中国不断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断创新的生态治理和保护方式,以及民众广泛参与。”   sXZ品论天涯网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技术中心项目官员马赫什·普拉丹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理念。“绿色发展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绿色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发展点,与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紧密。”德国弗莱堡大学终身教授胜雅律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代表着中国智慧,中国有资格引领世界走生态文明的道路。sXZ品论天涯网
  国外各界人士高度赞誉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sXZ品论天涯网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同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机构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这彰显了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新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sXZ品论天涯网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中国向世界展示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行不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这方面比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做得更好。柯布院士表示,“中国提出走向生态文明这个伟大的主张,是21世纪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sXZ品论天涯网

“在全球环境治理中,世界需要中国样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在全球环境治理中,世界需要中国样本。“我们期待看到中国的领导力,看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成为全球理念,而不仅仅是中国的。”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欧洲项目欧盟战略关系总监珍妮丝·辛格也认为,“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创新模式,大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建立目标明确、责权清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行差别化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政府部门间协作提供了良好范例。   sXZ品论天涯网

“中国不但以实际行动实现自身诺言,还为世界生态经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南非独立传媒网站文章说,中国近年来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大力推进国土绿化,中国的‘颜值’不断提升。中国正以绿意盎然的面貌走向世界。中国绿色发展经验值得借鉴。”英国经济学家古德埃科认为,中国不但以实际行动实现自身诺言,还为世界生态经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重要目标,坚持走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道路。”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纳赛尔·布希巴表示,摩洛哥等国已开始借鉴中国沙漠化防治的宝贵经验,这是中国为世界创造的宝贵财富。  sXZ品论天涯网

(作者:刘晓云,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教授)sXZ品论天涯网

网络编辑:彩虹sXZ品论天涯网

来源:《红旗文稿》sXZ品论天涯网

 sXZ品论天涯网

发布时间:2021-02-01 21:16: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