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韩庆祥:论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3-03-14 10:23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韩庆祥:论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 '...

韩庆祥:论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表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意义重大、内涵深刻,影响深远。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重要文献,是一份重要样本。深入学习研究二十大报告,会发现贯穿其中的一个大逻辑,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逻辑。这一逻辑的内核,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包括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世界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二十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二十大报告第一次从总体上构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掌握了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权。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根本性的创新突破  聚焦于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最根本的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解决我国经济落后问题,周恩来明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治理国家,对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第一次作出的较为全面的战略性思考和主动性谋划,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我们曾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为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积极主动致力于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道路,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具有划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实质上是从“治本”意义上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层面提出的现代化问题。从“四个现代化”,经“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的是我国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逻辑。
  在这种历史演进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了“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三大重要论断。这三大重要论断是沿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一一“出场”的,是历史逻辑上步步递进、提升,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不断推进、拓展的关系。
  二十大报告所讲的“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讲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这表明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是新时代这十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主要是为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五句话”重要论述,都是对接“新时代”的,主要是从“新时代”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讲的,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那么,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创造和建构起来的呢?
  首先,我们最早提出的是“走自己的路”。其深意,既在于从“破”上要破除现代化道路问题上对西方的路径依赖,也在于从“立”上确立“道路”问题上的中国自主性。这是前提,是一种推进。
其次,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走自己的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内涵。其基本内涵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中国基点;其核心,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这是对“走自己的路”在内涵上的一种推进和拓展。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拓展和提升,它来源于并进一步深入推进、拓展、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源于”,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走”出来的,也是从相对注重经济领域生产力的单向度增长到注重全面发展再到注重系统性战略谋划的历史逻辑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来源。“推进、拓展、提升”,是说“中国式”是从“中国特色”转换、提升出来的。“中国特色”表达的是体现中国国情、蕴含中华文化、具有中国特点,“中国式”则把这种中国特色、中华文化、中国特点提升为一种中国范式,它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范式而言的,因而具有类型学与典型样本的意义,显然,这是一种更为科学和规范的表述,因而具有对话与传播意义。“现代化”,既是更为明确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也是为了突出现代化,且与西方现代化处在同一主题“频道”上进行对话,表明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有我”的存在及其意义。“新”,有其针对性的“存在”意义,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应然走向实然的征程中既区别于又高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新的类型,也相对区别并推进、拓展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所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还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不断有新的提升有关。显然,这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拓展和提升。
  最后,二十大报告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又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既体现在它跳出了仅从道路来谈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为从更为广阔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也体现在它从生成逻辑、性质方向、共同特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实践推进等方面,从总体上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新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还有助于在国际传播上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和叙事,彰显现代化问题上的中国自立自信。
  这一系列推进、拓展和提升,就成功创造和建构起了中国式现代化。
  具体来说,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深意的。这表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性的成功突破,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拓展的历史起点是“十八大以来”。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邓小平所讲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拓展和提升。
  其一,从历史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基础上逻辑地推进和拓展出来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又指出:我们叫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目标是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阐述表明,邓小平强调的是“中国式”,即“适合中国情况”,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反对照搬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同样强调要“适合中国情况”。同时也要看到,邓小平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指建成“小康社会”,而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则从五方面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且是与“新时代”明确对接的。一是新时代即在2035年要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推进和拓展了改革开放之初所讲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二是新时代更加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对改革开放之初在实践上相对注重物质财富增长和人民基本需求满足来说,是一种推进和拓展。三是新时代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绿色发展,超越了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地方那种发展经济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模式。四是新时代更加注重走和平发展道路,更加强调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力,更加强调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以求“以中国发展贡献于世界”,促进合作共赢,这对改革开放之初相对注重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谋求国内发展”来说,是一种推进和拓展。五是新时代更加注重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解决“强起来”的问题,这对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相对注重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注重解决“富起来”并建设建成小康社会来说,是一种推进和拓展。上述五个方面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继承、推进和拓展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最大且最成功的创新突破。
  其二,从现实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里,“两个创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推动“五大文明”之“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推动“五大文明”是“两个创造”之“因”。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大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特色”的重要论述,都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初那种“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推进、拓展和提升而言的。“五大文明”显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概念和论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中国特色”的重要论述也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概念和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本质特征都是对接“新时代”的,主要是从“新时代”所推进、拓展和提升的现代化来讲的,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逻辑起点是“新时代”,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因为“新时代”才更具有世界意义。
  既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明显对接“新时代”的,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就更是如此了。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总体上较为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并构建  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十大报告的一个原创性贡献,就是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总体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初步建构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掌握了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权。
  (一)性质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起,就主动肩负起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问题上的历史转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国家工业化”,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尤其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尤其是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方向和道路是走向社会主义。
  (二)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一样,也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表现为从横向上它蕴含现代化的一般要素。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要素来讲,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必然注重工业化、城市化,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然注重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内在注重政治领域的民主法治、文化领域的自由平等和社会领域的公平正义。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社会结构变迁等,构成现代化的一般要素,其中蕴含着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次表现为从纵向上遵循“现代化起飞阶段相对注重发展动力、持续运行阶段相对注重发展的平衡和谐、当动能不足发展失衡时要注重治理”的历史发展规律。从现代化动态历史发展进程来讲,一般来说,在现代化“起飞”的初期阶段,必须注重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化进一步深入“稳定”发展阶段,在激活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同时,就必须相对注重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发展失衡是要“翻车”的;当经济社会发展动能不足、发展失衡失稳时,治理是关键,治理滞后,难以使动力和平衡达到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初,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动力较足,他们用“创造的生产力”“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创造出一个世界”来表达,指出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资本主义现代化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经济发展以牺牲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人的发展、环境发展为代价,西方世界的发展以牺牲非西方世界的发展为代价等失衡现象,即平衡机制出现了严重问题。所以,马克思力求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这种特殊的治理方式(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初,也首先注重的是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强调解放思想、解放人、解放生产力,强调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杀出一条血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定程度上却出现了发展不全面、不兼顾、不协调、不平衡、不和谐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直奔解决发展不全面、不兼顾、不协调、不平衡、不稳定问题而去的,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其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推到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前台,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议事日程中的突出问题,其实质讲的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即“治理”。
  (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
  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具有“中国类型”或“中国范式”,体现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逻辑,表现为它蕴含着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基本国情以及中国创造相关的中国元素,区别又高于西方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特征。我国十四亿多人口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和目的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种人口规模在“新时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就是对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且对世界发展的一个巨大贡献,它可以改变世界现代化的结构、版图、格局和话语。由于人口规模巨大,与西方现代化相比,我国实现现代化之艰巨性和复杂性远非西方国家可比,当然其贡献也远非西方国家可比。由于人口规模巨大,中国式现代化之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国既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互助,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因素,集中国家资源和力量推进现代化,也要在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历史进程中推进现代化,还要以守正创新、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发力的方式推进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就是说,它是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个人至上话语体系下的贫富悬殊乃至两极分化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取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它坚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正致力于逐步解决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即精神富有的问题。显然,它不同于西方那种物质财富至上话语体系下的单向度发展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向度。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先发展后治理”“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经济发展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那种西方式现代化老路。这种“老路”不仅没有真正体现现代化的“文明”本质,反而异化为野蛮。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能内在生长出“文明”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向度。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中心论话语体系下的单边主义现代化,不走西方一些国家那种“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也不走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从而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老路。它坚定不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普惠之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种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由此,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四)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一个完整系统且具有内在逻辑
  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按照从“总体”到“五位一体”再到“共同体”的逻辑,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的本质及其目标要求。
从“总体”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根本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的“定性”和“定向”,避免使中国式现代化走向“邪路”“老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避免使中国式现代化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向”,避免使中国式现代化走向封闭僵化的“老路”,二者都是确保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行。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领域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它是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以超越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地方那种粗放式发展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在政治领域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它是致力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代化,体现了民主问题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在文化领域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它是致力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现代化,既要超越改革开放之初那种相对注重物质富足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又要超越西方那种物欲横流、精神疲软的现代化;在社会领域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它是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要超越改革开放之初那种相对注重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又要超越西方那种“两极分化”式的现代化;在生态文明领域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是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力求超越那种经济发展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标”和“定法”。“定标”,就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五大领域内进一步深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分别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定法”,就是在五大领域内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采取的具体方略:经济领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政治领域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文化领域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领域要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生态领域要推动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从“共同体”维度,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西方那种殖民扩张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要求能够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立足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它具有内生人类文明的基因,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既发展了中华传统以家庭伦理为立足点的“伦理型文明”,也彻底超越了西方那种立足于市民社会的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的“资本型文明”,真正确立了立足于人类社会的以人民为本的“民本型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一种实现方式,就世界而言它的最高成果和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具有总体性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把“现代化”提升到“人类文明”的高度和维度。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方式,因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类发展进步本质相关,与人类命运直接相连,与人类共同体息息相通,能为在实践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人类”基础;它强调世界各国都要遵循现代化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注重世界各国在现代化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问题上的共同性、平等性和互鉴性,注重人类与国家、民族的“共同命运”,能为在实践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共同命运”的基础;它还蕴含一种主张“世界多样”的世界观、“国家平等”的国家观、“互学互鉴”的文明观、“包容发展”的发展观、“合作共赢”的义利观,而“世界多样”“国家平等”“互学互鉴”“包容发展”“合作共赢”等,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共同体”基础。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范式、内容、空间上的提升,把“中国式”范式提升为“人类”范式,把“现代化”历史发展提升为对整个人类、社会与国家、民族历史进步的不懈追求及其积累起来的积极“文明”成果,并从“中国式现代化”中提升出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具有的世界意义,这种提升意味着更加注重国家、民族之间的统一性、平等性、互鉴性,进而引领整个人类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显然,这是在逻辑上由具有特殊性的“中国范式”上升到具有一般性的“人类范式”的哲学思维的上升过程。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人类文明形态到人类共同体实践形态的一种转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种人类实践形式和实现方式。由此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本质相关、步步递进的关系。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中心任务,这充分表明:整个二十大报告,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主线,对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战略谋划,其实质讲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或强国逻辑。
  第一,二十大报告的灵魂、主题与结尾的动员,都强调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这就突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旨”。
  第二,二十大报告强调二十大召开的背景,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就突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在的“新征程”这一关键时刻。
  第三,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全局具有引领性,自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贯穿整个二十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二十大报告就是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和安排的。这就鲜明突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以及今后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任务。
  第四,确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的战略安排。这就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这就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第五,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遵循的总的重大原则,突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原则”。这里所讲的“重大原则”,主要是针对事业艰巨、任重道远、重大考验和居安思危而言的,其实质讲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既然是重大原则,意味着既要牢固坚守不动摇,又要自觉遵循不偏离。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五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分别讲的是“领导主体”“实现目标”“实现路径”“动力之源”和“精神状态”,分别回答“谁来全面领导”“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何种道路”“如何激活前进动力”“需要什么精神状态”等重大问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历史经验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是空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然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走向成功并造福人民的根本正确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紧紧依靠人民,也是真正为了人民,还要把人民是否满意当作评价尺度,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要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制度更好地治理好国家,还要解决好利益分配制度问题,这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为前进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活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然面临的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也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的发展已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要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就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第六,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入手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突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的方式”。在经济领域,强调的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教育、科技和人才领域,强调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在于教育、科技和人才,没有教育、科技和人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发展,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因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政治领域,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文化领域,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社会领域,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国家安全上,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指出维护国家安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安全保障,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领域,强调“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指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在党的建设问题上,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逻辑——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走向“世界向我”
  这是对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地位进行“定位”,即放眼世界看中国式现代化,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加以理解和把握。
依据二十大报告,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过去我国在一定意义上曾经出现过“世界失我”的某种情景,即我国的现代化某种意义上落后于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发展水平,也落后于我国周边所谓的“亚洲四小龙”。正如邓小平当年所讲的,如果再不加快发展,中国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于是1978年以后,我国力求“追赶现代化”,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追赶世界发达国家先进发展水平。
  在总结世界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具有战略清醒、战略定力和战略意志,致力于在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中“找寻自我”并“确立自我”,即确立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中国主体性”或“中国自主性”,在实现现代化道路问题上具有并坚持中国自己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确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从而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这表明“世界有我”的主体存在或独立自主存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在世界向度上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针对美西方那种两极分化、单向度发展、资本至上、牺牲自然环境和殖民主义扩张的现代化,以及这种现代化所具有利己、功利、对立、冲突、掠夺和侵略的基因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和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而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也使世界现代化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朝着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也使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世界意义,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也逐渐认同中国式现代化。如果说“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对注重“中国国情”的话,那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已经成为世界历史且影响世界历史的场景中,“中国式现代化”则更加突显其具有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且又高于西方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进一步彰显了发展的光明前景。这表明在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一定意义上出现了“世界向我”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走向“世界向我”,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世界逻辑。(注释略)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21&ZD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政治学研究》2022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3-03-14 10:23:00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