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春:金正恩时代朝鲜的“人民群众第一主义”
李永春:金正恩时代朝鲜的“人民群众第一主义”金正日逝世后,作为接班人,金正恩全面继承和发展金日成和金正日提出的革命思想,将“金日成金正日主义”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作者:2023-08-03 09:51 -
任理轩: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任理轩: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伟大思想具有引领人类进步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
作者:2023-08-02 09:31 -
吕多·屈佛尔:为什么马克思没有完成《资本论》
吕多·屈佛尔:为什么马克思没有完成《资本论》马克思去世后,经过多年来对其留下的手稿和笔记本的阅读和编辑(或者说重新编辑),恩格斯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
作者:2023-08-02 09:26 -
罗惠敏:数字技术垄断是平台垄断的重要特征
罗惠敏:数字技术垄断是平台垄断的重要特征——以亚马逊公司为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了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作者:2023-08-02 09:22 -
曲青山:学好党的创新理论 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
曲青山:学好党的创新理论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作者:2023-08-02 09:20 -
张勇锋:把握好党的创新理论基层传播的方法论
张勇锋:把握好党的创新理论基层传播的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学习贯彻党的这一创...
作者:2023-08-02 09:16 -
张力伟:走向日常生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质探源
张力伟:走向日常生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质探源“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沿袭了中国文化传统,扎根中国场景,具有特殊的价值意蕴。协商民...
作者:2023-08-02 09:14 -
郭跃文 张造群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
郭跃文张造群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用唯物史观科学认识...
作者:2023-08-02 09:04 -
刘一博:以学生为中心讲好一门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思”与“三讲”
刘一博:以学生为中心讲好一门课: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三思”与“三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关键在...
作者:2023-08-02 09:01 -
赵文涛: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推动我军建设高质量发展
赵文涛: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我军建设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
作者:2023-08-01 10:07 -
刘军、孙翠苹: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大误读与正解
刘军、孙翠苹: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大误读与正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夺取政权后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1921年初,列宁带领俄共(布)终...
作者:2023-08-01 10:04 -
段蕾: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
段蕾: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
作者:2023-08-01 10:04 -
贾向云: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世界历史理论的三重逻辑
贾向云: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世界历史理论的三重逻辑西方学者不仅最早详细介绍并出版了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而且将其置于马克思一生思想的发展中进行考察,对“人类学笔...
作者:2023-08-01 10:00 -
常征江:史学研究要慎言“价值中立”
常征江:史学研究要慎言“价值中立”史学研究需要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保持敬畏和尊重,但并不意味着所谓的“价值中立”就能保证研究结果体现史学“求真”的属性。事实上,推动研究者...
作者:2023-08-01 09:55 -
钟君: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钟君: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部署,指引社会主...
作者:2023-08-01 09:52 -
刘同舫:“新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根基
刘同舫:“新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植根于“新...
作者:2023-08-01 09:50 -
董艺:在“两个结合”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董艺:在“两个结合”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作者:2023-07-31 10:50 -
陈卫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社会高质量发展
陈卫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
作者:2023-07-31 10:47 -
邵素军、杨先明:为推动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邵素军、杨先明:为推动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史是以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为核心推动全球发展的历史,但相关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发展中国家尚未实现工...
作者:2023-07-31 10:46 -
叶小文:全球文明倡议者,何以是中国?
叶小文:全球文明倡议者,何以是中国?在2023年3月15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促进全人类发展进步的天下情怀,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深入推...
作者:2023-07-31 09:49 -
孙秀玲: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溯源、百年历程及现实启示
孙秀玲: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溯源、百年历程及现实启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
作者:2023-07-31 09:14 -
陈学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四个前提性问题
陈学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四个前提性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延伸,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延伸。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
作者:2023-07-31 09:07 -
单继刚: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
单继刚: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单数而是复数,在历史上曾经以不同的理论形态和知识体系出现。人们通常认为,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个...
作者:2023-07-31 09:05 -
蒋建农:建军井冈山——毛泽东与秋收起义军的历史渊源
毛泽东在军民关系问题上最大创举是提出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
作者:蒋建农2023-07-31 09:01 -
王珂:论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善治”目标的人民民主之维
王珂:论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善治”目标的人民民主之维一、问题的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我国“四个...
作者:2023-07-31 08:42


-
新新青年BLOG|驳人民日报《天塌不下来》:真正的危险,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
习近平: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
余斌:“卡夫丁峡谷”的第二重跨越
-
赵丁琪:政治的终结与“后民主”——朗西埃对当代西方政治的哲学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