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立场,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梳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源起,考察其百年历程和现实启示,对于我们党把握历史规律,科学预见未来,掌握历史主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具有重要价值。一、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溯源
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事业的价值体现。马克思超越时代提出共产主义这一人类未来社会的伟大构想,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国际主义视野。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外交思想。
1.坚持胸怀天下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
坚持胸怀天下,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世界历史的产生与不断演进,是科技革命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针对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的扩张,马克思恩格斯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各国家和民族相对孤立地存在、分散地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跨地区、跨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广泛。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起来后,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人们的交往日益密切,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加强,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从整体性视角考察世界历史发展,指出生产力高度发达和普遍交往推动了整个世界融为一体,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和人类交往活动的产物。
资本主义虽然是世界历史的开创者,却不是世界历史的终结者。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已经成为世界历史中的个人,同时也受到世界市场的束缚。要打破这种状况,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随着现存社会制度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翻(下面还要谈到这一点)以及与这一革命具有同等意义的私有制的消灭……同时,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与共产主义的实现、个人的解放紧密相连。“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最终落脚点是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曾指出,要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正是在科学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从而实现全人类普遍解放的必然趋势。
2.坚持胸怀天下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天下情怀,胸怀天下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首先,胸怀天下体现在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中。《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平等和睦,无私奉公,社会安定平和。《孟子·滕文公下》指出“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主张站在天下最正当的位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吕氏春秋·贵公》提出“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指出只有把“公”放在首位,天下才会安定。进入近代,康有为提出“必天下为公而后可至于太平大同”,孙中山更是反复倡导并积极践行“天下为公”。其次,胸怀天下体现在和谐共生的包容精神中。《国语·郑语》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不同事物相互配合达到平衡,才能繁荣发展。《论语·子路》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人们交往中要和谐相处,勇敢表达不同看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建立在存异基础上,强调不同事物之间可以有机融合,不同文明可以和谐共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既崇尚和合协调,也主张以“和”建立天地人之间、国家之间、国与民之间、邻里之间、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强调以和为贵并把和谐作为交往的目的。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周易·乾·彖》强调“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左传·隐公六年》指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世界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最后,胸怀天下体现在仁者爱人的价值观念中。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对他人要恭敬、尊重和关爱,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墨家提出兼爱,指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希望兼爱能够解决社会矛盾。5000年的中华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关照天下的文化基因,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世界互学互鉴。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古代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唐宋元时期,中国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拓了海外贸易。坚持胸怀天下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大同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3.坚持胸怀天下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外交思想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时代命题相结合,以为人类社会发展作贡献为逻辑主线,始终“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视角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应对和破解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中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毛泽东在阐述中国与世界关系时,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出国家间交往要互相尊重,求同存异,无论国家大小都一律平等,并强调对外援助不带任何附加条件,为打开我国外交局面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对世界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指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提出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主张跨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与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概括,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提出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原则,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维护世界多样性,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全面友好合作,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胡锦涛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形势作出基本判断,指出国际形势以五个“继续发展”、五个“深刻复杂”为主要特点,主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外交思想并为其赋予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精神。面对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坚持胸怀天下,倡导全球治理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各种文明交流互鉴”,提出推动建设“一带一路”,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并身体力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构建大国外交格局,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解决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百年实践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品格,“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致力于促进自身与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向世界展现了大党大国的情怀与担当。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
20世纪20年代初,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支持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了《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的议决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善于在世界大势中把握中国革命规律的特质。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开展了大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阐述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他指出:“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我们的抗日战争需要国际人民的援助,首先是苏联人民的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各国人民大力援助支持,更有一大批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战。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派遣特使到中国调停国共关系,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谈判,但由于美国实际上采取的是“扶蒋反共”政策,其调停以失败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登上历史舞台,毛泽东提出“两大阵营”和“中间地带”的理论,从全球视野对世界格局和世界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清晰判断。
这一时期,我们党在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以发展对外关系服从和服务于国内革命,始终以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世界和平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维护国家利益,以争取民族独立与改变中国的面貌,应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经济千疮百孔,国际上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一方面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开展土地制度改革,全力恢复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明确宣布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1950年,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1953年12月,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此为指导,新中国积极参加国际事务,促进了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为自身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如何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要任务。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了辩证地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要求,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在以苏为鉴的基础上,我们党根据中国国情,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前提下,提出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积极支持和援助发展中国家。自1950年起,中国向朝鲜、越南、非洲国家提供援助。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党提出“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指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反对一切霸权主义,承诺永不称霸。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更多发展中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以发展对外关系服从和服务于新中国国内建设的需要,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反抗侵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平等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基础上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中国的对外援助“初步构建起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低息贷款等在内的援助资金体系,以及包括成套项目、物资援助、技术援助、人力资源培训等在内的相对系统的援助项目体系”。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面对当时世界发展形势,1985年,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重大论断,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党中央重申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国进一步加强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同受援国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和管理合作。中国对外关系得到全方位发展。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中国共产党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并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注重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维护了周边国家、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了共同发展。“1990年4月,中国军队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遣5名军事观察员,开启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程。”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保持与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关系的稳定发展,加强在农业、工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重点关注受援国民生和经济发展,更多惠及贫困群体,积极开展援外国际合作。同时,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参与安全反恐问题的国际合作。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技术、资金和先进经验,提升了中国现代化水平。同时,中国的开放促进了其他国家经济增长,推动了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了国际市场需求。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对外关系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的需要,顺应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加世界事务,主动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扩展国际战略空间,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立场,胸怀天下,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全人类的宽广视野和战略高度思考审视世界历史的发展走向,在实践中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一是主张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习近平遍访几乎所有周边国家,提出要按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平台,推动多边合作深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热点问题协商对话,积极参加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经验,实现共同繁荣的愿景。二是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重塑世界价值理念。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习近平在联合国等多个国际场合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三是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弘扬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天下情怀,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间人民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倡导用文明交流互鉴破解“文明冲突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实践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胸怀与使命担当。四是不断引领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和前进方向,为人类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2013—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28.1%。”“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减贫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中国积极助力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农业、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发展,为应对全球重大挑战贡献力量。在埃博拉、新冠肺炎等疫情暴发后,中国积极向有关国家提供紧急援助,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加强政党交流合作,携手共行天下大道。我们愿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深化交往,不断扩大理念契合点、利益汇合点,以建立新型政党关系助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夯实完善全球政党伙伴关系助力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新时代十年,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倡议和主张,其核心理念就是倡导推进各国相互依存、人类命运与共、国际社会团结合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格局境界。三、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现实启示
坚持胸怀天下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现实与未来,为我们今天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建设美好世界积累了成功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
1.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坚持胸怀天下”同无产阶级的解放、同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是一致的,既为观察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也为建设世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10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坚持胸怀天下,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掌握历史主动;根本在于坚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照天下、胸怀天下,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人类前途命运,顺应人类发展潮流、正视世界变化格局、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从人类发展大潮流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重要探索和创新,极大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其次,从世界变化大格局来看,习近平基于对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等方面的客观把握,科学判断世界格局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中,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崇高的人类境界和全球视野。最后,从中国发展大历史来看,习近平深刻诠释了天下为公思想的社会愿景,传承了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基因,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助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正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推进,我们党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发展,造福人类社会,实现了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引领世界的历史性转变,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面临许多挑战与全球性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为此,我们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兼济天下的宽广胸怀,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总结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百年奋斗取得的历史经验之一,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关系的根本保证。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我国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演变的把握,确保了在对外交往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一以贯之,确保了在对外交往中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在国际斗争中赢得更加主动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我们党超越阶级、民族、国家的人类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超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和分歧,用共同利益、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把各国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更加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以胸怀天下的眼光处理和谋划当今世界向何处去。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科学运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变化规律,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总结历史经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3.坚持胸怀天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拥有更高国际视野、国际胸襟和天下情怀,肩负起大国大党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我们要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拓展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在增进人类福祉、重塑世界秩序中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党大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建设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4.坚持独立自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关系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这一结论是党百年来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坚持胸怀天下、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出发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始终独立自主地与世界各国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处理,立足中国国情,解决同外部世界的各种问题,任何时候不屈服于外部压力,不受任何外部势力支配,不依附于任何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外交政策,主持和弘扬公平与正义,充分尊重世界各国的利益,坚持各国的事务由各国自己作主,不把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不干涉他国内政,也绝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中国内政。近代中国的抗争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和平发展,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才能为我国持久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提出并践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把我国对外交往的政策同世界人民进步意愿结合起来,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倡导世界各国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各国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和紧密,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自信自立,积极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始终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把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坚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为各国谋发展,为人类谋福祉,为世界谋进步。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推动世界繁荣进步、建设美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孙秀玲,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4期发布时间:2023-07-3109:14: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