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诈骗案件中,00后的米某因为迷信“神秘力量”,被好友杜某冒充的“大师”以算命、做法等理由骗走130余万元。近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杜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8万元。
米某和杜某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同为00后,两人都爱看通灵节目、喜欢算命,有不少共同语言。2021年开始,米某常常向杜某倾诉自己与男友关系不好、感情不顺。杜某以“男闺蜜”的身份建议米某找大师看看有没有破解之法,为了显示自己社会关系广,杜某吹牛说自己认识一个大师,算命非常准。
听了好友的叙述,米某对这位“大师”上了心,几次三番让杜某帮忙引荐一下。被催促多了,杜某决定“自己扮演”大师为米某算命。“这位大师一般不加陌生人为好友,我把你的情况发给他,让他算一下。”没多久,“大师”就回复了杜某,将米某的家庭情况和情感状况说得十分准确,还给了米某几个解决困境的办法。看了大师的解析,米某直呼“神准”,主动给大师1000元算命费。
此次之后,米某又通过杜某找“大师”算了几次命,杜某也发现米某在“算命”上很舍得花钱,开始主动为米某安排。为了让米某相信他,杜某借“大师”之口告诉米某说他是米某生命中的贵人,要米某对他言听计从。之后,杜某以米某被鬼上身、有人养小鬼戏弄米某、流年不利要应劫等等理由从米某处收取“做法事”的报酬,还用多种手段装神弄鬼让米某深信不疑,本就迷信的米某越发疑神疑鬼,对“大师”的依赖也越深。
在一年半中,米某的花费越来越大,从刚开始一两千的“小法事”到后来六七万的“大法事”,早已入不敷出的米某只能向周围亲朋好友伸手要钱,亲友们出于溺爱并未向其询问理由,前后转账超过一百余万元。随着杜某索要的数额越来越多,米某无法遮掩,这才由家人陪着去报了警。
法院经审理认为,杜某利用米某胆小怕事且信鬼神的性格,在其微信小号虚构“大师”身份,以“大师”算命、做法事以花钱消灾、增加财运、延长寿命、购买“法器”等为名,先后多次从米某处骗得130余万元,所得赃款供其住酒店、购物等个人挥霍。杜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钱财,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应予惩处。遂作出以上判决。
承办法官姚坚说,如今,“财神殿长跪不起,月老殿爱答不理”已经不再单纯只是一个网络段子。这一网络热词的原意是调侃年轻人“重利轻爱”,但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年轻人对去寺庙上香、买法器请师傅开光等事情十分热衷。
据相关平台数据显示,今年2月以来,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近50%,且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的阅读和留言数据也呈直线上升趋势。承办法官在审理其他案件时亦发现,风水产品加入直播带货,与“国学大师”讲授风水相结合,在诱导“猎奇消费”的同时,涉嫌传播封建迷信思想;“在线算命”等App也在悄然兴起,传播着“花钱知天命”的理念。还有一些案件则是由于过度迷信的心理从而直接导致出现纠纷。
在锡山法院处理的一起合伙合同纠纷中,原告张某每次投资前会向“大师”郑某征求意见。在一次向境外汇出130万美元的石油货款后,张某的交易对家就消失不见。索赔无门的张某认为郑某事先算出这笔石油生意可以投资,郑某极有可能和消失的对家是同伙,因此起诉要求郑某承担损失。
姚坚表示,年轻人在考试前拜孔子、丢了东西说一声“破财免灾”,这些无伤大雅又不影响他人的“精神满足”的行为并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但这类事件在年轻人中过度发酵则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或者对社会风气造成潜移默化的污染,值得警惕。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