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沉默是金。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给自己学生的一封信里说,沉默虽然是金,但是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沉默有可能也是险。他认为,沉默有四种,其一是有疑问不学不问,叫愚蠢的沉默;其二是装老好人,叫狡猾的沉默;其三是故作高深,叫欺骗的沉默;其四是深知内情,却装糊涂,“自托于默以售其奸者,谓之默之贼”。
什么是“默之贼”?王阳明已经给出了它的具体特征。换成今天的话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少说为佳。这样的人往往只谋身,不谋国;只讲个人利益,不顾事业得失,只要不危及自身就不反映、不献策,甚至放任危险发生,是典型的逃避责任,不担当、不作为。这样的人多了,国家面临的风险和隐患就大了。
《晋书》中记载了何曾的故事。何曾很有才干,在晋武帝司马炎主政时,他已官至太尉,位列三公。有一天,他在朝堂上默默不语,回到家里却连连叹息。家人问及,何曾摇头说,很多官员不谈政事大事,谈的都是张家长、李家短。何曾接着发出预言,“此非国家兴旺之相”,这样下去,朝廷危矣!后来,何曾的判断果然应验了。
何曾看到隐患,却不说出来、不去解忧,看似“聪明”,实质是极大的愚蠢,不仅误了自家,更误了国家。古代为官者提倡“文官死谏,武官死战”。可以说,敢于谏言,勇于说真话、道实情,是为官者应有的操守和政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看到问题不说出来,就连一个普通百姓都不如。
李世民曾大力称赞魏征,说魏征看到缺点和问题,从来不保持沉默,总是大胆地提出来,对国家有益。不仅仅是魏征,历史上很多有名的谏官,如邹忌、寇准、范仲淹、海瑞等,他们都不愿做沉默者,而是敢于仗义执言,直陈时代弊病。正是他们的谏言诤言,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正气,推动了社会发展。
为官者不仅要造福一方百姓,还肩负着治国理政、教化一方群众的重要职责,发现问题一定要大胆讲、敞开说,万万不可做一个沉默者。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赋予党员干部充分的监督权、建议权。粟裕多次斗胆直陈,建议中央军委延缓渡江南进,遂有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也助推了解放战争的提前胜利。可以说,不搞“沉默是金”那一套,敢于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仗义执言,不仅有利于各种斗争的胜利,也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觉悟和党性。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然而,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干部信奉“沉默是金”,搞明哲保身那一套,他们有的怕得罪人,即使看到问题,也不敢说出来;有的甘做老好人,你好我好大家好,放任问题发酵,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有的明知问题症结,只要不关乎自己利益,就藏着掖着,总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默之贼”,其实是“心中贼”。一个人若心中只想着自己那点“小九九”,想着自己的选票、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朋友圈”,就不敢大胆指出问题,也不敢批评和监督他人。这样的党员干部,实质是“心中贼”滋长,由此丢了操守,害了自己,误了事业。
今天,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我们应更加提倡党员干部相互督促提醒、相互提领扯袖。党员干部一方面要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加强自我革命,摒弃皮袍下藏着的“小”,有问题就大声说出来,有事情就摆到桌面上来;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勇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敢于指出同志身上的问题和不足,在相互批评和监督中共同成长进步,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