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向何处去——从二○○三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想到的
第9版(学术动态)专栏:学术随笔
经济学向何处去
——从二○○三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想到的
乔新生
200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以表彰他们运用数学工具分析金融问题所取得的成果。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数学大师已有多次了。数学的引入,给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灵感。无论是纳什均衡,还是期权定价公式,都是用数学语言来说话的。但在大众眼里,经济学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学问,如果过于沉浸在数学中,经济学会不会消亡呢?
几百年来关于经济学“科学性”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有人将经济学称为经济伦理学,也有人将经济学看作经济政治学。在古典经济学家那里,经济学知识更像伦理学知识,亚当·斯密以缜密的描述为我们揭示了生活中的经济秘密;马克思以非凡的气魄为我们剖析了经济运行的本质。后来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为我们展示了经济生活的不同侧面:要么强调制度供给的作用,呼吁政府干预市场;要么醉心于经济发展的不同环节,为经济问题望闻问切。在中国,也产生了许多杂糅百家的观点,要么强调生产要素配置的意义,认定经济学就是资源配置之学;要么偏重于对生产关系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就是关系之学,就是分配之学。
数学的引入无疑使经济学研究别开生面。在数学模型中,变量的多少是相对稳定的。在稳定的变量下,运算得出的结论具有了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经济学从伦理层面进入到技术层面,成了“标准的科学”。但是,数学化也使经济学面临两大危机:一是过分地引入数学模型可能使经济学沦落为数学的分支,经济学作为一个单独的科学不复存在;二是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经济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变量征引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分析一个经济问题往往比推算围棋的套路还要困难。影响经济发展的变量无穷无尽而且互为因果,任何在变量上的粗暴取舍都可能使最终结果变得荒诞不经。经济学不仅要考虑道德问题,还要考虑政治问题、军事问题甚至外交问题。这使得经济学无法像物理学或化学那样得出精确的结论。所以,一直有经济学前辈鼓励人们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鼓励人们用传统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复杂的经济问题。在一位经济学家的著作中,甚至直接将经济学称为解释之学,因为在他看来,经济学只是解释经济现象,而不是预测经济现象。不过,预测未来是人类固有的冲动。数学模型的建立恰恰为经济学预测未来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科学厘清关系,同时又与其他科学一道共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火车站的公厕经营问题,可以采用市场竞价的方式确定经营者,但收费的高低却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如果在经营的过程中擅自改变收费的标准,那么,要么由经营者承担违法责任,要么由政府部门承担违约责任。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却必须有法律的依据。法学研究其中的法律现象,经济学关注其中的配置结果及利益的平衡过程。
自从数学进入经济学以后,经济学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科学了。计量经济学与其说是一门社会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自然科学。金融领域的数学模型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哲学作为科学之母孕育了无数的学科,但无论这些学科如何繁衍、分蘖,最终都会归入到哲学的洪流中。因此,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其最终目的还是探求人类的价值观。只不过相对于哲学而言,经济学乃至其他学科更侧重于具象研究罢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