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十年前的八十年代中期,全球刮起了新技术革命的一阵风。当时由于计算机技术进展得相当迅速,从最早的一代机,即电子管计算机,到二代机,即晶体管计算机,再到三代机,即集成电路计算机,又到四代机,即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其中从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的时间要稍微多一些,而其他代际计算机相互间隔的时间都相当地短。人们很快就联想起第五代机之类。再往前发展,人们也不再提什么六七八代计算机,直接进入到所谓第N代机。这个N,代表的是在那之后,更为高档的计算机代差。而且所谓第N代,也表示计算机进化的速度已经非常快了。这个N表示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快到令人无法估量。
与此同时,所谓人工智能的概念很快也就登堂入室。人们开始揣测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当时已经出现了在某些具体领域中的所谓专家系统。在今天,专家系统仍然被视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对于人工智能,人们更多地是在想象:未来人工智能会超过人类智能吗?如果未来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那么整个世界或者地球是不是会被人工智能即机器人所统治?一旦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那么人类是不是反过来被机器所奴役?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人们很复杂的思考。当时已经出现一些科幻小说,在描述当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智能的时候,就可能出现机器人会摆脱人类的控制,而且反过来会让人类成机器人的奴隶的画面。当然,这类科幻小说的作者不希望看到读者们的绝望,他们构思的小说的结尾都是人类重新回归王位,镇压了机器人的造反。
从这种所谓科幻小说的思路,就可以看出,这类小说的基本概念就是属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范畴之内的。在这个地球上,谁强大谁就是霸主。而不够强大的一切生物都只能是这个霸主的奴仆。如果人比机器要强大,那么机器人就是人类的奴仆。反过来说,如果机器人比人强大,那么人类就一定会成为机器人的奴仆。这就是资产阶级的逻辑。我想,将来当人工智能或者同类技术水平的机器人真的普遍出现了,根本不会出现谁奴役谁的问题,机器人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正是今天我们使用着大量工具一样,无论这类工具是由电来驱动的,还是用燃油驱动的,或者是由核能来驱动的,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当时对于人工智能是不是会超越人类智能,是有着激烈争议的。一方认为人工智能一定会超越人类智能,另一方则认为,人工智能永远无法超越人类智能。在今天看来,当时这样的争论不能说毫无意义,但这种争论的意义也确实不算大。双方都是通过设想、或者想象而得出各自结论的。没有任何一方有着非常充分的依据。所以这种争论的确没有什么意义,后来也就不再争论下去了。
然而,与人们想象的相反,计算机发展到第四代之后,再往下发展的速度一下子就减了下来。第四代计算机问世之后,所谓第五代机却迟迟没有动静。那就更不用说什么第六代,甚至第N代了。人工智能的进展似乎也进入到了一个长期的瓶颈。
在八十年代,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看到一种新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我不知道这个概念我说得对不对,当时看到的说法是,这种语言,也就是prolog语言,有一种自我推理的功能。这就是说,人们在用其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时,所做的推理都是人类所给出的或者所赋予的,计算机只是在执行人类给出的指令。但prolog似乎有那么一点进步。虽然它不是全程都能做出自我推理,但在某些情况下,它是能自己做出一些简单推理的。当时有人就据此认为,这个语言将来是能够作为人工智能的技术来自行从事程序设计。不过,后来,我再也没有听到有关prolog的后续消息了。
在八十年代之后的不到三十年,人工智能又突然火了起来。据我孤陋寡闻的揣测,这主要是计算机芯片技术发展很快,算法丰富了起来,算力也强大了起来,存储设备的容量有了很大的扩展。摩尔定律一直在发挥强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云储存、云计算的方法迅速流传并普及,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开拓了非常好的条件。
去年,我与一个学生小组进行小范围的座谈和讨论。我提起其实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提高得并不快,甚至可以说相当缓慢。有学生当即表示不同意我的说法,他们认为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得不是很快吗?为什么你认为发展得相当缓慢?我解释说,所谓人工智能发展得快的说法,是指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得很快,确实也相当地快。但作为与人类智能的智能水平相比,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的提高确实说不上有多快。
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工智能,在智能方面,虽然也在尽力模拟人类智能,但这主要都是通过设备技术方面的提高所进行的功能模拟。而在模拟人类智能的结构方面,即与人类的大脑或者神经系统基本构造的模拟方面,现在取得的进展确实非常有限。将来人工智能是不是会朝着人类智能的结构方面会有所发展,我们今天也不好下一个肯定的结论。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尝试着做有关人工神经网络的实验。这是一种并行传输信息的系统,所谓人工神经元或者神经节点可以同时传输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然而当时这样的人工神经网络还处于一个实验的阶段,至于是否能进入到应用领域,我后来也没有听到更为具体的消息。
人类智能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而今天的人工智能系统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处理信息的逻辑同一性上,都无法与人类智能相比。
所谓逻辑同一性,就是对同一个问题,正常人们的逻辑思维一般不会出现互相矛盾的结论。但作为人工智能,就说不准了。据说,有人在问今天的一部人工智能的机器,咨询它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怎样的人。人工侃侃而谈,说亚里士多是古希腊著名学者,他一生写出170多种著作,涉及到几十个领域。然后,人们再问这台人工智能机器,说一个人真的有可能在一生当中写出涉及几十个领域的一百多本著作吗,人工智能机器的回答是,这完全不可能。瞧,这样一个简单的需要逻辑同一性的问题,人工智能都搞得不太明白。
或许,将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对于大脑结构与功能研究的突破。而在目前,我们对人类大脑的了解还是太少太少了。在目前的情况下,要想取得与人类智能智力相当的人工智能的成果,难度不是一般地大。所以今天的我们需要确立人工智能这样的发展目标,即将来人类是否一定要实现通过对人类智能结构上的模拟来真正实现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我们要经历多长的时间才能取得这样的突破,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必须坚持朝着这个方向地不断努力。可能需要几代人,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关于人工智能的实质性进展。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