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张前荣: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和对策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2-10-18 08:48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张前荣: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和对策 '...

张前荣: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和对策

  目前,受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人口红利减弱、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以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诸多挑战。借鉴日、韩、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我国应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做好准备。

  一、面临的挑战

  (一)科技创新投入和能力不足

  科技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严重制约。201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相当于GDP的1.83%,仍未达到2% 的水平。美国在研发领域的投入相当于GDP的2.7%,日本和韩国高达3.3%和3.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2011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部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比重为24.7%和1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比重为8.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69%。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了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收入分配明显失衡

  三大部门收入分配明显失衡。依据收入法计算,1990年—2010 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7%上升至12.9%,增加1.2个百分点,企业资本收益由34.9%增至42.1%,增加7.2个百分点:而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53.4%下降至45%,降幅达8.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854元,2011年升至21810元,农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由1999年的2210元升至2011年的6194元,城镇居民收入13年翻了2.73倍,而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仅翻了1.8倍。政府收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增速严重不协调。企业利润增速最大,财政收入增速次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最小,且其与工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增速差距拉大。“九五”至“十一五”期间3个五年中,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分别为24.6%、26.4%和25.9%,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为16.5%、18.8%和2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8%、10.8%和12.8%,2011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25.4%、24.8%和14.1%。

  (三)人口红利效应减弱

  我国正在经历着劳动力从供给充裕到出现短缺的转变,即所谓的“刘易斯拐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 年为74.4%,比上年又下降0.1个百分点。

  (四)国内消费和投资结构失衡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消费率持续走低。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九五”至“十一五”期间3个五年中,最终消费率呈下降态势,分别为60.2%、57.1%和49.1%,资本形成率呈上升态势,分别为36.6% ,40%和44.5%,净出口率也保持上升态势.分别为3.1%,3%和6.4%。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也呈现相似的走势,“九五”至“十一五”期间3个五年中,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持续下滑,分别为58.8% .41.6%和43.4%,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分别为25.1%、50.9%和54.7%。2011年,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和净出口率分别为48.2%、49.2%和2.6%,自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形成率首次超过最终消费率。由于出口受到一定的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但仍低于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1年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为50.8%和53.3%。国民收入分格局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

  (五)产业结构调整失衡

  “十一五”规划中要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要达到43.5%,以便完成从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向工业与服务业并重的产业格局的转变,实际则仅达到43%,没有完成目标;预期服务业就业比重从31.3%增加到35.3%.实际则为34.8%.也没有达到预定目标。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3.1%,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而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分别超过50%和70%。同时,我国大量制造业企业主要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整体素质不高。

  (六)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制约

  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与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是分不开的。2011年,我国GDP为5.93万亿美元,占全球9.4%,而消耗的钢材、煤炭和水泥占40%以上。近年来,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和进口依存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11年全年能源生产总量为31.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 能源缺口为3亿吨标准煤。2011年我国进口原油2.54亿吨,比上年增长45.3%,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近年来,我国油荒、电荒、气荒等现象频繁发生,资源承载能力减弱。2011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下降2.01%,降幅比前一年收窄2个百分点,低于全年3.5%的调控目标1.49个百分点,“十二五”乃至后期,资源环境约束将不断加大。

  (七)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加大了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外部风险

  根据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欧元区GDP同比下降0.1%,美国一季度GDP按年率计算增长1.9%,低于市场预期,日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1%。欧美经济全面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贸易保护主义将成为更多国家的选择。这将成为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

  二、国际经验和教训

  拉美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这些国家在30多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处于人均GDP 3000~6000美元的发展阶段,陷人中等收入陷阱。二战后,全球超过100万人口的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我国台湾和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少数几个经济体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跨入高收入行列。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一)拉美国家的失败教训

  1.超前的城市化进程超过了工业化的承载能力。拉美国家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使本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越了发达国家,在人均GDP处于3000—5000美元时,就实现了78010的城市化率。拉美城市化的超前进程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化难以为急剧增加的市民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大量破产农民涌人城市只能生活在贫民窟里,政府为了选票必须不断向市民提供福利承诺和福利支出,庞大的政府福利开支制约了经济发展。同时,超前的城市化进程加剧了经济发展和人口地理分布的失衡,离中心城市的偏远地区更加贫困落后。

  2.收入分配不公平。二战后,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在对待分配问题上的主流理念是先增长后分配。上世纪70 年代,拉美国家基尼系数高达0.44—0.66,巴西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仍高达0.64。目前,拉美仍被视为全球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地区。两极分化使社会结构极不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长期奉行的进口替代战略未能得到及时调整与转变。进口替代战略强调自给自足和经济超赶,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不重视与全球产业链的衔接和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结果造成工业化发展后劲不足,大批工业企业破产倒闭,制造业发展呈现停滞甚至倒退趋势。

  4.宏观政策出现偏差,过度推崇新自由主义政策。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拉美债务国家提出了推行新自由主义的贝克计划,要求拉美各债务国推进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实行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改革税收体系和劳动力市场。新自由主义改变了拉美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模式,但也带来了外债剧增、外汇储备减少、通货膨胀上升、经济萎缩、资本外逃、大批工厂倒闭、失业增加等突出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墨西哥金融危机、阿根廷失业率居高不下等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在拉美的破产。

  (二)日本和韩国的成功经验

  1.在经济发展过程注重收入的公平分配。上世纪60年代,日本国民经济和中央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10%以上。日本抓住时机筹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本国农业,积极扶持和扩大中产阶层,特别是大力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提高社会各阶层工资收入,构建起大众消费社会,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韩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推行新农村运动,大幅增加农户收入,80年代起又重点实施收入、医疗、教育、居住4项基本保障计划,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日本与韩国等进入高收入国家后,基尼系数为0.3左右,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远低于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

  2.重视研发投入。日本和韩国自1970年以来的研发投入增长非常强劲,日本研发投入相当于GDP 的比重由1970年的1.8%增长到2007年的3.45%.而韩国研发投入增长更为惊人,增速超过GDP的增速,研发投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由1970年的0.4%跃升至2007年的3.47%.超过日本而居世界第一。在研发经费和人力投入迅速增长的同时,还伴有支出结构的转型和优化。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技术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20世纪后半期,日本和韩国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了1:5至1:8。

  3.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日韩创新能力的提高引起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升级。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急剧上升,制造业结构开始升级,资源由生产率较低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部门。日韩在基本完成重工业化之后,从90年代开始进入高加工度阶段,汽车、半导体、电力设备依次成为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的产业。2000年进入技术集约化之后,半导体和电力设备成为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跃升提高了消费结构并使其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而提升了产业结构。

  三、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

  (一)加速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在跨人高收入国家门槛之前,中产阶级群体已占人口的70%以上,而当前我国中产阶级占人口比重明显偏低。应运用法律、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等手段,优化资源分配结构和收入分配机制,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转移支付,强化政府调节职能,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收入标准,特别是要增加农民最低收入保障机制:规范国有垄断企业利润上缴机制和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标准,建立健全各行业收入分配透明化和社会公示机制:积极完善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二)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继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实现教育投资相当于GDP4%的目标。教育投入要重点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落实和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其次,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设立相应的研究院所,以便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第三,适当调整高等教育规模,加大中等教育的投入,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减免学费.扩大中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更多培育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级技工。满足企业对高级技工快速增长的需求。(三)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和工业化双引擎的协调发展是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我国在迈进中等收入国家的过程中,应坚持统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从国际经验看,进人工业化中后期的城镇化率一般都在70%以上。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是51.3%。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是适应工业化发展和推进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城乡统筹发展等措施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在提供充分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的基础上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一是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二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网络编辑:客卿

 

发布时间:2012-10-18 08:48:19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思想争鸣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