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蒋勋:《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12-03-07 14:52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蒋勋:《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

蒋勋:《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大部分的畅销书,在短短一两年内,高踞排行榜。看到书商的夸张广告:“每三十秒就卖出一本”,令人咋舌。但是,畅销书流行的热潮一过,就像一堆废纸,在消费者的脑海、心灵上留不下任何痕迹。所谓“畅销”,也就是快速“退流行”。

  书店里满坑满谷的书,有几本会是你读完以后舍不得丢掉的书?有几本会是你读过一次还想再读的书?有一本书是可以永远留在身边,一读再读,在一生的不同阶段给你感悟、启发,给你反省、思考的吗?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红楼梦》其实是一本畅销书,三百年来,从手抄本流传,到木刻活字本,到石印本,一直转换成电影、连续剧,《红楼梦》不但没有随着时间“退流行”,反而在不同的世代,发生了久远而广泛的影响。

  书商在做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的畅销排行榜时,无法理解《红楼梦》在长达一百年、两百年间真正永不消退的“畅销”。书商短促到只有一个月,一个星期的计较,当然看不到一百年、两百年。以一千年、两千年为计算,有多少人阅读过《老子》、《论语》、《庄子》、《诗经》、《红楼梦》……历史有另一张畅销书的排行榜。

  作家迷恋短促的 “畅销”,不可能是好作家。读者迷恋短促的“畅销”,也不可能是好读者。《红楼梦》的作者用十年的时间写一部没有写完的小说,他如果计较一个月的“畅销”,不会写这本书。最早的《红楼梦》的读者,用手抄流传的方式,一字一字抄写,抄写完百万字,他们如果在意“畅销”,也不会做这件事。

  如今,《红楼梦》仍然在许多人的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读都那么不同,就像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 “最喜欢”和 “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了。人生看来很简单,却很难说“喜欢”或“不喜欢”。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是赵姨娘。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语言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她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但是妙玉呢?

  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刘姥姥嗤之以鼻,她有严重的洁癖,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

  但是,《红楼梦》的作者很委婉地使人们感受到妙玉洁癖背后隐藏的热情。她极爱宝玉,但她的爱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她的孤芳自赏变成一种怕受伤的保护,像最柔软的蛤蜊,往往需要最坚硬的外壳来防卫。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他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通过一个个不同形式的生命,使我们知道他们为什么 “上进”,为什么 “洁癖”,为什么“爱”,为什么“恨”。

  生命是一种“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环轮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慈悲”其实是真正的“智慧”。《红楼梦》使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领悟“慈悲”的意义。“慈悲”并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受苦的形式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红楼梦》的阅读,因此是一种学习“宽容”的过程。

  少年时读《红楼梦》,喜欢黛玉,喜欢她的高傲,喜欢她的绝对,喜欢她的孤独与感伤;也会喜欢史湘云或探春,喜欢她们的聪慧才情,喜欢她们的大方气度,喜欢她们积极而乐观的生命态度。

  《红楼梦》一读再读,慢慢地,看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宝钗,不再是王熙凤,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或薛蟠。他们陷溺在情欲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他们或堕落,或沉沦,但作者却只是叙述,却没有轻蔑或批判。

  世界文学名著中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每一个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我也会在自己身上看到贾瑞,看到薛蟠,看到自己堕落或沉沦的另外一面。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一本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网络编辑:张剑

 

发布时间:2012-03-07 14:52:53
马研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人物故事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