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舆情分析
一、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的主要特点和态势
近两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舆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态势。
1、社会主流舆情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这种成熟和理性,不仅表现在广大民众对党和政府倡导的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广泛支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充分肯定,而且表现在民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能够有理性的思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关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监督,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从战胜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到上海世界博览会和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体现着民众的广泛参与、积极支持和努力推动。与此同时,在民众中也不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对存在的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的深刻认识。比如,面对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被西方媒体谓之“里程碑式的超越”,在我国国内却没有引发民众太多的欣喜,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然很低、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过于沉重等普遍认识,显示出民众的务实与理性。
2、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更加广泛、更加强烈
在中国所有的民生问题中,没有比物价的稳定更让老百姓关心和敏感的了。近两年来,众多农副食品和日用品接力涨价,民众生活成本日益增加,持续强烈地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从而成为舆情焦点。从“蒜你狠”、“姜你军”到“豆你玩”,再到后来的“糖高宗”、“苹什么”、“油你涨”,一个接一个的网络热词都以黑色幽默的形式传递出同一种民生焦虑。让民众极为“纠结”的还有房价居高不下,楼市调控政策频频发力,中央所下决心之大、动用的政策工具之多前所未有,然而一些地方的房价依旧不降反升,考验着民众的信心。目前,楼市泡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危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各种不合理现象错综交织的节点,下大力气解决好民众住房保障问题成为社会的高度共识。此外,收入分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大学生就业、看病难看病贵、食品安全问题、教育改革、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众多问题也屡屡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舆情热点。
3、微博传播和网民围观越来越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互联网对于舆情热点的形成发展过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博的迅猛崛起更加强化了这种作用。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使用便捷等方面的优势加上其巨大的用户数量,使得微博快速发展,成为网络舆情生成平台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网络舆情格局的力量对比。在传播信息的快速化、便捷化,以及能瞬间点燃网络群体效应的多重作用之下,许多社会事件通过微博快速演变成舆情热点。微博日益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4、舆情热点的频发易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关系调处难度加大
较之以往,最近一段时间,尽管群体性冲突事件有所减少,但舆情热点仍呈现高发频发的态势,不仅分布的地区、分布的领域更加广泛,而且由一般性社会事件转变为舆情热点事件更加容易。当前的热点事件一般涉及官民关系、警民关系、贫富关系、医患关系、城乡关系、劳资关系等。舆情热点的频发易发,一方面与民众维权意识增强、舆情表达更加便捷、媒体社会监督意识提高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日趋复杂化、尖锐化,社会成员之间的非理性情绪和心理加重,社会关系的紧张程度和调处难度加大。
二、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热点的成因分析
每一个舆情热点背后所包含的成因往往都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现实的冲突要素,也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这里围绕当前发生的一些舆情热点事件的主要成因,简要做些分析。
1、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给力”,是众多舆情热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网络词语“给力”在《人民日报》亮相并流行于社会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相互促进、互动加深的生动写照。随着中国互联网舆论继续高速发展,网民数量持续攀升,社会各界积极争取网络话语权,网络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无论在第一消息源的比重方面,还是在有影响的独立言论数量方面,都大幅度上升。而传统媒体以组织和个体的双重力量,深入热点话题,通过议程设置和媒体互动,充分发挥其权威性、专业性优势,积极成为社会舆论引领者。在信息科技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社会舆情热点几乎都是在这种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在最近的舆情热点事件中,有些是直接由传统媒体最先报道,继而引起网络热议的事件,但更多的是源于网络的言论或爆料,在传统媒体介入以后逐渐上升为社会焦点。新老媒体正是通过广泛的沟通和融合,通过相互呼应所产生的巨大传播效果,对社会舆情热点的生成和舆论格局的走向产生直接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2、微博的快速崛起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的重要推动力量
微博对网络舆情热点形成的巨大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它拓展了热点事件的信息源头,更主要的是它大大加速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进程。微博实时、持续的移动传播方式,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的传播机制,使得事件的广而告之与舆情的酝酿、传递过程几乎是同时启动,信息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事实性的信息,人们的意见、情绪甚至谣言等通过转发或评论等方式也随之得以传播,在信息传播达到一定规模后,舆情热点也随之形成。可以预见,快速发展的微博平台对未来的网络舆情也必将产生更加广泛、更加深远的影响。
3、一些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欠缺和少数官员素质低下,常常成为舆情热点的导火索
在目前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官员的道德修养和工作作风,更加受到民众的关注,一些违背民众利益、伤害民众感情的态度和行为,常常会引起民众强烈的反感,进而形成舆情热点。少数基层政府官员执政理念的严重缺失,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拥有权力的傲慢和对民众利益的漠视,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形成巨大反差,必然会引起舆情的强力反应。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工作的思考
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工作,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认识当前民众思想意识和价值选择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深刻把握现阶段社会舆情的现状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全面了解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及其对人们思想、心理、情绪产生的影响,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牢牢掌握社会舆论的主导权,进一步提高舆情引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创新宣传舆论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舆情引导的吸引力、感召力
一是坚持新闻宣传与反映民意相统一。要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主流舆论,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要求,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疑虑,围绕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开展宣传舆论工作,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坚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融合。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异军突起,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民意表达、舆论导向上的作用日益增强,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各自优势,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效互动、深度融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新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扩大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坚持媒体舆论与民间舆论相协调。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加上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媒体舆论与民间舆论的差异性呈现扩大的趋势。在舆情力量不断成长的今天,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主导作用,形成正面舆论宣传强势,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和反映民众的诉求和声音,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促进两个舆论场的沟通和互动,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四是坚持舆情引导与服务群众相结合。以人为本是做好舆情引导工作的根本要求,新闻媒体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多关注和关心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把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多关注和关心群众的所思所想,多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利用媒体督促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把群众的情绪引导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
2、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不断提高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把坚持正确导向与讲究宣传艺术统一起来,着力增强正面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发挥媒体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各类新闻媒体要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形成合力,切实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的运用把主题突出出来,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成为舆情热点、社会亮点和群众关注点。要加强对社会舆情的分析研究,把握民众思想情绪的现状和走势,把握民众思想舆情变化发展的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情。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依托主流媒体,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打造主流网络媒体。要加大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充分发挥各媒体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3、完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舆情引导的系统性、科学性
加强舆情引导工作,还必须在增强舆情应对的系统性、科学性上下功夫,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及时高效、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把舆情引导工作贯穿于舆情生成、舆情表达、舆情扩散、舆情影响、舆情消退等舆情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其中包括舆情收集和舆情分析两个方面。舆情收集的渠道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重点访谈、信访渠道、网络论坛博客、问卷调查等。要重视人大、政协、社会团体以及党的各级组织在舆情收集中的作用。对于收集到的相关舆情信息,要建立专门的舆情分析研究判断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舆情信息进行处理。舆情分析的重点是分析舆情的发展态势,包括舆情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同时,要建立对重大决策出台可能出现的舆情分析预案制度。二是健全舆情引导的传播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制度,主动做好权威信息发布。要完善相关法规,积极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加强信访工作,努力搭建政府与群众的互动平台,清除各种妨碍舆情正常传播的梗阻,形成舆情引导开放与控制的动态平衡。三是健全舆情引导的应急机制。要建立完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有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要能够迅速调动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及时高效地引导舆情。四是健全舆情引导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舆情应对的领导组织机构、责任落实制度、任务分解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分析制度,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其职能权限和责任要求,切实承担起相应的部门责任和个人责任。要建立舆情引导的全程实时监控机制,对舆情引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要建立健全舆情引导工作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舆情引导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对应对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实施责任追究。五是健全舆情引导的运行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舆情引导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作为舆情引导主体力量的各级党的干部和宣传、组织、信访等部门相关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及学会与各种媒体打交道的本领,不断壮大和优化舆情信息员和网络通讯员、评论员队伍。其次要加快舆情引导工作立法,制定并运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新闻舆论进行行政和业务管理,逐步探索形成以法律规范为特征的舆情引导长效机制,使舆情引导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两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舆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态势。
1、社会主流舆情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这种成熟和理性,不仅表现在广大民众对党和政府倡导的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广泛支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充分肯定,而且表现在民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能够有理性的思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关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监督,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从战胜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到上海世界博览会和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体现着民众的广泛参与、积极支持和努力推动。与此同时,在民众中也不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对存在的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的深刻认识。比如,面对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被西方媒体谓之“里程碑式的超越”,在我国国内却没有引发民众太多的欣喜,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然很低、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过于沉重等普遍认识,显示出民众的务实与理性。
2、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更加广泛、更加强烈
在中国所有的民生问题中,没有比物价的稳定更让老百姓关心和敏感的了。近两年来,众多农副食品和日用品接力涨价,民众生活成本日益增加,持续强烈地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从而成为舆情焦点。从“蒜你狠”、“姜你军”到“豆你玩”,再到后来的“糖高宗”、“苹什么”、“油你涨”,一个接一个的网络热词都以黑色幽默的形式传递出同一种民生焦虑。让民众极为“纠结”的还有房价居高不下,楼市调控政策频频发力,中央所下决心之大、动用的政策工具之多前所未有,然而一些地方的房价依旧不降反升,考验着民众的信心。目前,楼市泡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危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各种不合理现象错综交织的节点,下大力气解决好民众住房保障问题成为社会的高度共识。此外,收入分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大学生就业、看病难看病贵、食品安全问题、教育改革、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众多问题也屡屡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舆情热点。
3、微博传播和网民围观越来越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互联网对于舆情热点的形成发展过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博的迅猛崛起更加强化了这种作用。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使用便捷等方面的优势加上其巨大的用户数量,使得微博快速发展,成为网络舆情生成平台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网络舆情格局的力量对比。在传播信息的快速化、便捷化,以及能瞬间点燃网络群体效应的多重作用之下,许多社会事件通过微博快速演变成舆情热点。微博日益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4、舆情热点的频发易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关系调处难度加大
较之以往,最近一段时间,尽管群体性冲突事件有所减少,但舆情热点仍呈现高发频发的态势,不仅分布的地区、分布的领域更加广泛,而且由一般性社会事件转变为舆情热点事件更加容易。当前的热点事件一般涉及官民关系、警民关系、贫富关系、医患关系、城乡关系、劳资关系等。舆情热点的频发易发,一方面与民众维权意识增强、舆情表达更加便捷、媒体社会监督意识提高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日趋复杂化、尖锐化,社会成员之间的非理性情绪和心理加重,社会关系的紧张程度和调处难度加大。
二、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热点的成因分析
每一个舆情热点背后所包含的成因往往都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现实的冲突要素,也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这里围绕当前发生的一些舆情热点事件的主要成因,简要做些分析。
1、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给力”,是众多舆情热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网络词语“给力”在《人民日报》亮相并流行于社会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相互促进、互动加深的生动写照。随着中国互联网舆论继续高速发展,网民数量持续攀升,社会各界积极争取网络话语权,网络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无论在第一消息源的比重方面,还是在有影响的独立言论数量方面,都大幅度上升。而传统媒体以组织和个体的双重力量,深入热点话题,通过议程设置和媒体互动,充分发挥其权威性、专业性优势,积极成为社会舆论引领者。在信息科技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社会舆情热点几乎都是在这种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在最近的舆情热点事件中,有些是直接由传统媒体最先报道,继而引起网络热议的事件,但更多的是源于网络的言论或爆料,在传统媒体介入以后逐渐上升为社会焦点。新老媒体正是通过广泛的沟通和融合,通过相互呼应所产生的巨大传播效果,对社会舆情热点的生成和舆论格局的走向产生直接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2、微博的快速崛起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的重要推动力量
微博对网络舆情热点形成的巨大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它拓展了热点事件的信息源头,更主要的是它大大加速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进程。微博实时、持续的移动传播方式,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的传播机制,使得事件的广而告之与舆情的酝酿、传递过程几乎是同时启动,信息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事实性的信息,人们的意见、情绪甚至谣言等通过转发或评论等方式也随之得以传播,在信息传播达到一定规模后,舆情热点也随之形成。可以预见,快速发展的微博平台对未来的网络舆情也必将产生更加广泛、更加深远的影响。
3、一些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欠缺和少数官员素质低下,常常成为舆情热点的导火索
在目前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官员的道德修养和工作作风,更加受到民众的关注,一些违背民众利益、伤害民众感情的态度和行为,常常会引起民众强烈的反感,进而形成舆情热点。少数基层政府官员执政理念的严重缺失,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拥有权力的傲慢和对民众利益的漠视,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形成巨大反差,必然会引起舆情的强力反应。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工作的思考
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工作,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认识当前民众思想意识和价值选择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深刻把握现阶段社会舆情的现状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全面了解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及其对人们思想、心理、情绪产生的影响,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牢牢掌握社会舆论的主导权,进一步提高舆情引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创新宣传舆论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舆情引导的吸引力、感召力
一是坚持新闻宣传与反映民意相统一。要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主流舆论,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要求,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疑虑,围绕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开展宣传舆论工作,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坚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融合。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异军突起,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民意表达、舆论导向上的作用日益增强,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各自优势,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效互动、深度融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新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扩大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坚持媒体舆论与民间舆论相协调。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加上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媒体舆论与民间舆论的差异性呈现扩大的趋势。在舆情力量不断成长的今天,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主导作用,形成正面舆论宣传强势,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和反映民众的诉求和声音,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促进两个舆论场的沟通和互动,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四是坚持舆情引导与服务群众相结合。以人为本是做好舆情引导工作的根本要求,新闻媒体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多关注和关心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把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多关注和关心群众的所思所想,多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利用媒体督促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把群众的情绪引导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
2、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不断提高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把坚持正确导向与讲究宣传艺术统一起来,着力增强正面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发挥媒体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各类新闻媒体要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形成合力,切实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的运用把主题突出出来,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成为舆情热点、社会亮点和群众关注点。要加强对社会舆情的分析研究,把握民众思想情绪的现状和走势,把握民众思想舆情变化发展的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情。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依托主流媒体,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打造主流网络媒体。要加大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充分发挥各媒体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3、完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舆情引导的系统性、科学性
加强舆情引导工作,还必须在增强舆情应对的系统性、科学性上下功夫,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及时高效、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把舆情引导工作贯穿于舆情生成、舆情表达、舆情扩散、舆情影响、舆情消退等舆情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其中包括舆情收集和舆情分析两个方面。舆情收集的渠道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重点访谈、信访渠道、网络论坛博客、问卷调查等。要重视人大、政协、社会团体以及党的各级组织在舆情收集中的作用。对于收集到的相关舆情信息,要建立专门的舆情分析研究判断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舆情信息进行处理。舆情分析的重点是分析舆情的发展态势,包括舆情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同时,要建立对重大决策出台可能出现的舆情分析预案制度。二是健全舆情引导的传播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制度,主动做好权威信息发布。要完善相关法规,积极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加强信访工作,努力搭建政府与群众的互动平台,清除各种妨碍舆情正常传播的梗阻,形成舆情引导开放与控制的动态平衡。三是健全舆情引导的应急机制。要建立完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有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要能够迅速调动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及时高效地引导舆情。四是健全舆情引导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舆情应对的领导组织机构、责任落实制度、任务分解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分析制度,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其职能权限和责任要求,切实承担起相应的部门责任和个人责任。要建立舆情引导的全程实时监控机制,对舆情引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要建立健全舆情引导工作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舆情引导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对应对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实施责任追究。五是健全舆情引导的运行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舆情引导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作为舆情引导主体力量的各级党的干部和宣传、组织、信访等部门相关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及学会与各种媒体打交道的本领,不断壮大和优化舆情信息员和网络通讯员、评论员队伍。其次要加快舆情引导工作立法,制定并运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新闻舆论进行行政和业务管理,逐步探索形成以法律规范为特征的舆情引导长效机制,使舆情引导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1-09-22 11:08:26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