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场域,在回应现实的道德需求并建构新的道德原则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原则,应从现代化经济构成要素维度理解其运行逻辑,从经济伦理角度理解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经济伦理研究。
一
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经济伦理研究,要深刻认识经济伦理的本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要义。人是一种“伦理化的存在”,正如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判断,人的社会性是伦理道德存在的前提。经济关系关涉人们生产生活的根本利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要素。经济学诞生之初,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便提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富国裕民”,不单是基于人类的“利己”本能,更是因为人们具有内在的道德情感能力,进而,人们在社会中的交往、沟通、交换、交易才成为可能,由此才能建立繁荣的市场。历史证明,缺乏伦理考量和关怀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需要伦理评价、约束和指引。经济发展并不必然代表进步,也不等同于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经济伦理研究自其发展之初至今,经由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马克思、阿马蒂亚·森等思想家的深入探讨,最为核心的仍是经济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我们更加需要反思“何为发展”“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等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价值为导向的西方式现代化虽然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却未能改善社会的道德状况,甚至带来贫富分化、环境破坏、人的异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经济发展的本质目的应是实现人的美好生活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即通过发展经济积极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运转规律的批判分析体现了他对社会经济行为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的深层关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视域下,“公平”“正义”等概念都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马克思并非在诸如“正义”的范畴上研究“生产”或“生产关系”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而是在真实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展开有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分析,探究资本逻辑造成的人的异化背后更深层的正义问题,从而展开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的深刻推断。对马克思而言,经济伦理的核心是经济的道德合理性问题,因此,要对失去道德合理性的社会制度进行彻底批判,真正实现劳动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经济伦理原则既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又真实反映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切实呈现,也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因此,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领域道德价值的塑造不能退回传统,而应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于历史事实,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将造福全体人民、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归宿,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伦理基本价值立场,如此才能回应时代挑战,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体系。
二
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经济伦理研究,要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研究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精华在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道德难题中提供有益的价值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就包括“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富民厚生”是中国古代处理国家与百姓经济关系的重要主张,是国家治理追求善治的典型做法,也是评价政治治理与经济发展成败的核心标准。《尚书》明确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主张,孔子“惠民”“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论题,关于义利先后和义利矛盾的讨论经久不衰,并最终逐渐形成了“义利兼顾”的经世伦理和“君子喻于义”的理想道德人格。“义利兼顾”强调“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提倡“见得思义”“取之有道”,重义而不轻利,寻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经济利益至上导向的根本性超越。
中华文明延续五千余年而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经济生活伦理规范依然具有蓬勃生命力,诸如诚信无欺、敬业乐群、崇俭抑奢、取物以时、互惠共生等,都能够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研究提供重要的文化依据。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方向关乎人类未来,今天,人类命运与利益休戚与共,紧密相连,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仅仅发展本国经济而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大道之行,命运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富民厚生、义利兼顾”高度契合,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德价值自觉,只有意识到人类作为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道义,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三
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经济伦理研究,要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道德意识、道德实践和道德心理的变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伦理学知识体系。经过多年来学界共同探索,经济伦理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科生长点,但仍需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时代要求,自觉增强中国经济伦理学话语体系的自主性。经济伦理学并非经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的简单相加,也并非从伦理角度对经济活动的外在审视,而是基于经济发展目的和社会伦理要求的内在一致性,实现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深度融合,从而发挥其分析和指导现实经济伦理问题的应用功能。
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道德“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的,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人们的精神层面。市场经济在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和效率意识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利益唯上、个人主义的价值倾向。加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愈发呈现多样化趋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经济伦理问题,包括食品安全、假冒伪劣等,只有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应以问题为导向推进经济伦理研究,充分尊重我国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规律和经济生活实际,深刻认识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并对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作出深入而具体的探析,构建处理现实经济领域问题的伦理准则,将道德价值转化为能够直接引导、规范经济行为的伦理规范,融入经济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和人民群众的守则公约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而言,一方面,聚焦问题,明晰经济伦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域,包括市场伦理、分配伦理、产权伦理、营销伦理、企业伦理、消费伦理等,深入探索各问题域的伦理价值原则和规范;另一方面,开放视角,拓展经济伦理研究的学科知识广度,有效运用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经济生活领域的伦理问题。此外,经济伦理研究需掌握国内外前沿知识,寻求破解经济伦理难题的建设性方案,积累中国经济伦理经典案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对话,以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研究经济领域重大伦理问题。
总之,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经济伦理研究,要洞悉经济伦理研究和道德实践的本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道德观念和现实问题的变迁,使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人文关怀、更可持续的发展。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6月3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