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秦小琪:“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4-07-02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论断,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论断,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提出之后迅速成为重要的学术命题,学界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价值以及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关系研究等方面。一是“两个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价值。学者们认为,“两个结合”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涵特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升华,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经验和鲜明特色。二是“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学者们认为,“两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方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三是“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学者们认为,“两个结合”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内容,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新时代推进“两个结合”的理论产物。总的来看,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两个结合”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与贡献。因而,沿着这个研究逻辑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两个结合”与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产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目前来看,从“两个结合”的视角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还有待深入。尽管已有学者作了相关研究,一是研究了“两个结合”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意义,二是研究了“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关系,但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同时还需要深化。因此,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探究“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问题,对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有着推动作用。z8M品论天涯网

一、“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方法论z8M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创新成果,开辟了“两个结合”的文化新境界。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两个结合”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之间的互相成就。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又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z8M品论天涯网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z8M品论天涯网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只有遵循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激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并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具体实践,并将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来指导中国进一步的具体实践,成功解决中国实践发展和理论建设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是具象的环境、条件、事物下的具体结合。这种结合,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的实际需要以及理论发展的要求,一以贯之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始终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强调实践的基础性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互成就,即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尤其是实践成就)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验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推动着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 得显著成就。这些成就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达到新境界,彰显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魅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与新篇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习近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内容,结合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z8M品论天涯网

(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z8M品论天涯网

新征程上要推进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基础和支撑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既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相结合,在于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与中华文明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相契合,与中国历代有志之士追求民富国强的梦想相适应,与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的愿望相一致”,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根本上是相通的和相契合的。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以及人民的生活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让中华文明在世界彰显其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z8M品论天涯网

“两个结合”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具体化的问题,也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问题,从而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中华文化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又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民族性。这种文化形态的形成,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基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等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趋于成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一种鲜明的自我意识将文化发展的普遍性同中国特定历史传统、现实条件、未来期许相结合,创造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两个结合”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z8M品论天涯网

二、“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新场域z8M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局面。从国内大局来看,“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国际大局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演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各种文化之间的竞争、交流、互鉴也在加强,人类文明进步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类文明发展何去何从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个时代背景中,“两个结合”不仅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而且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发展方向。进一步而言,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缘由和动力,而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在国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广阔场域中进行理论上的不断创新。z8M品论天涯网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与繁荣z8M品论天涯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贯穿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一系列工作的全过程,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和时代坐标。经过百年艰苦不懈的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深刻的历史社会变革中也发生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有的实践创新和文化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创新性 发展与繁荣。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实现“两个结合”,成功激发中华民族追求民族解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z8M品论天涯网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更加需要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面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文化理论创新开辟的广阔空间以及带来的艰巨繁重的文化建设任务,“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回答实践遇到的崭新课题,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关键时期,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实现文化理论创新走向文化建设实践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与繁荣,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z8M品论天涯网

(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促使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与交流互鉴z8M品论天涯网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同文明之间是交流对话还是封闭隔阂、是共同繁荣还是冲突对抗等一系列难题空前突出,困扰着整个世界。资本主义文明陷入发展困境,多重挑战和危机叠加清晰地显示出基于“西方中心论”的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中心论等文明观不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文明处在何去何从的关键节点,急需新的文化思想、文明形态来引导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需要不同文明平等发展、交流互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传播提出了挑战,也促进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因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需要守正又需要创新,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时坚持“两个结合”来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促使中华文明需要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在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而世界也需要中华文明为解决世界和平发展面临的时代问题提供智慧、方案与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一个原因是东方古老文明通过全面学习现代文明成果引发的形势变动,即中国通过学习人类现代化过程中所创造的有益成果而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新的文明形态带来世界文明格局的大变动,同时中国的发展壮大改变了世界力量格局,并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世界人民“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一方面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依然是人类历史的大势所趋,通往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拘泥于西方文明的窠臼。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深刻回答中国之问的同时也深刻回答了世界之问与时代之问,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发展进步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这意味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华文明既需要走向世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也需要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自身的进一步发展。z8M品论天涯网

三、“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新视域z8M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集中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时代问题。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不断回应和解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也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两个结合”为方法论基础,从中国、世界、人民与时代的维度打开了文化理论创新的视域,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z8M品论天涯网

(一)坚持守正创新回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国之问z8M品论天涯网

中国之问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是如何全面建设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反映在文化领域首要的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和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问题。“两个结合”在科学解答中国文化发展道路问题和中国文化理论创新问题中积极回应这一中国之问。z8M品论天涯网

首先,“两个结合”科学解答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两个结合”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在不断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两个结合”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也深刻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是以“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中国特色,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守“两个结合”之正,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策略、话语体系、体制机制,从而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与行动指南。z8M品论天涯网

其次,“两个结合”科学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问题。文化强国建设在本质上既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又以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方面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从而深刻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文化理论问题和文化实践问题。z8M品论天涯网

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以“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文脉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着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在这个意义上说,“两个结合”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实践导向。而这些重要理论观念与工作部署也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的主要内容。z8M品论天涯网

(二)坚持胸怀天下回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世界之问z8M品论天涯网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世界之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就问题与世界影响问题,即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问题和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能作多大贡献的问题。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对人类和平发展与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设文化强国有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天下情怀。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肩负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情怀与使命任务,在面临全球性问题时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精神,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提出“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致力于回应全球发展鸿沟、国际安全困境、人类文明冲突等世界之问,为全球共同发展注入文明理念、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绘制未来图景。z8M品论天涯网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包容性与追求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主张弘扬了中华文明“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和谐共生理念。在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世界之问时,习近平提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包括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也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要求以辩证的方法看待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现实情况,尊重彼此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以及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从而为人类和平发展与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同时要求坚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倡导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文化观念,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宽阔包容的胸襟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创新性观点,既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胸怀天下的世界观与人类情怀,也突显其理论创新的世界视野与历史视野。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消解了西方“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论”“文明一元论”的理论错误,为冲突动荡的世界提供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景与可行方案。z8M品论天涯网

(三)坚持人民至上回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民之问z8M品论天涯网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民之问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性问题,亦即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与核心价值取向。“两个结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主体性。“‘两个结合’首先有一个为谁结合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结合才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在“两个结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聆听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为了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不断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z8M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和发展“两个结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基础和依托,人民群众的基础性力量和决定性作用贯穿“两个结合”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的每一次重大成就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支持与拥护紧密相关。作为“两个结合”的实践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人民群众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两个结合”奠定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提供了最充沛的力量源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因此,习近平强调,文化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文化文艺工作者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的根本方法。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放在首位,切实推进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出发,系统阐释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创新性理念,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人民之问。z8M品论天涯网

(四)坚持问题导向回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之问z8M品论天涯网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之问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何回应时代课题、解决时代矛盾、引领时代发展的问题。“两个结合”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结合时代变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两个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正确把握时代趋势和解答时代课题是推进“两个结合”的基本逻辑,反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把握时代大势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的特点。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时代变化、解答时代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两个结合”,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问题。z8M品论天涯网

“两个结合”是一个坚持问题导向、掌握历史主动、把握时代趋势并在解答时代问题中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过程,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实践问题即‘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 生命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标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也在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时代之问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z8M品论天涯网

四、“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新使命z8M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创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来看,坚持“两个结合”,为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两个结合”为基础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文化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z8M品论天涯网

(一)加快文化创新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z8M品论天涯网

创新性是“两个结合”的突出特征,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遵循和活力源泉。“两个结合”这一科学命题既不拘泥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既有成果,也不停留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有成就上,而是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加快文化创新,在“两个结合”中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我们坚持“两个结合”是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灵活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能够科学地解决中国的实践问题;是为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和文化精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巩固文化的主体性,打开创新空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z8M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的理论成果,深刻总结中华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华文化的气质底蕴,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意义,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开放性理论形态,明确了文化创新发展的思想路径,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一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坚持将具体的时代特征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既源于时代又引领时代。同时要坚持将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相结合,使其在结合的过程中充分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实现其本土化和具体化的创新发展。二是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着眼于现实世界的发展变化,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新时代相符合的精神特质,积极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坚守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和包容性,充分吸取外来文明的有益成果,以“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确保中华文化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z8M品论天涯网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z8M品论天涯网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论断深刻表明,坚持和践行“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两个结合”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辟出来的。“两个结合”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找到了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科学解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实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开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z8M品论天涯网

另一方面,“两个结合”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纵深。“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两个结合”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和文明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现代化转型,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文化强国,既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毫不动摇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又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主体性,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引导和建设,强化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z8M品论天涯网

(三)赓续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z8M品论天涯网

坚持守正创新是赓续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的重要途径。“两个结合”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确保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筑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坚持守正创新在“两个结合”中集中体现为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切实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达到二者的融会贯通;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文明、现代社会相协调。历史和现实表明,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发展现代文明的保障。如果一个国家的现代文明建设丢失对自己历史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忽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那么就不会彰显出自己文明的特色与生命力。守正创新作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促使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嵌入中国内生文化系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逐渐塑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既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真理性的新的文化生命体。z8M品论天涯网

这种新的文化生命体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外在文化呈现形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命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本质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从个体性存在到普遍性存在,即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个体”与“普遍”的统一。因此,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要坚持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继承并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以贯之地坚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脉和魂脉,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在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基中强化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同时也要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思维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掌握文化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合发展,在赓续历史文脉、坚持守正创新的过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z8M品论天涯网

五、结论与讨论z8M品论天涯网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学习和创造人类最先进的精神文化成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关系到文化交融互鉴的根本问题。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流和融合并不是简单地给中国人民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最为关键的是要科学地把握两者在中国交融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准确地理解两者相互契合的核心要义,在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促进两者有机地融合与发展。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来看,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根本的方法论。“两个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科学表达,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为关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架构。而从文化方面来说,“两个结合”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实践,为中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让最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成功扎根于中国土壤。因此,“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立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需 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z8M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又激发中华文化时代化和中国精神的生机活力,打开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空间。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在坚持和践行“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体系。这深刻表明“两个结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性命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客观正确的理论指导。而“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过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国文化建设实践创新的双重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创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重发展过程。因此,“‘两个结合’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又激发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汇聚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总之,“两个结合”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而且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域。z8M品论天涯网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形态,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理论体系,也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仅供套用的理论公式,而是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是一个从革命到发展,从互相认识到彼此契合的不断更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动态过程。这是因为无论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是理论与文化的结合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具体实际都会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产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而实践对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又决定了理论创新也一直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两个结合”的科学命题是一个常新的问题,需要深入把握“两个结合”命题提出的意义及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体现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创新的基础出发认识“两个结合”,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方法论的深入理解;从理论创新的现实逻辑出发认识“两个结合”,是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新场域的基本要求;从理论创新的实践逻辑出发认识“两个结合”,有助于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认识,拓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的新视域;从理论创新的现实需要出发认识“两个结合”,是对“两个结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作用的进一步揭示,以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两个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则、方法与规律。鉴于此,还需要深入探讨“两个结合”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意义与作用,系统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之间的内在关系,持续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若干创新性理论成果,从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的思想文化理论指导。z8M品论天涯网

文章来源:《探索》2024年第2期z8M品论天涯网

网络编辑:静穆z8M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