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P44)。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全面厘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理路,持续优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路径,从而推动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整体性概念,并在随后多个场合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深厚的育人价值。
1. 完善高校思政课内容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拓宽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2](P5)。高校思政课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自身发展趋势,将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纳入其教学内容体系中。高校思政课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等,提炼并总结出其中的理论体系、价值体系,进而补充、更新、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现新旧融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深度,强化和促进思政课理论与实践、课本与现实的衔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促进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发展。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促进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发展。理论思维能力发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系统性、逻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显著特征。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数字传播平台的急速增加,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涌现。大学生在数字传播平台上过度接触体系和内容呈分割状、碎片化的知识与信息,会严重损害其逻辑辨析能力与逻辑理解能力,导致其无法进行系统的逻辑思维活动。高校思政课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层次和体系,在进行价值教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突出其蕴含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大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高校思政课以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提高学生辨别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
3.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为此,进一步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点要求。这六点要求集中反映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师在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师德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开发、利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课堂讲授相关教学内容,推动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认识的内化。这一内化过程有助于促进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向行为自觉的转化,也有助于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先“正己”再“正人”,提升师德素养。
二、全面厘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总体要求
新时代高校要立足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全面厘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基本原则、逻辑方式和关键环节,解决融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保证融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即引导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符合时代需要、人民需要。首先,在认知层面上,要使大学生明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题主线。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初心使命”作为精神锚点始终引导其他时期精神元素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产生、发展的主题主线。明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题主线,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认识、认同自身的历史使命,即大学生群体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排头兵。其次,要使大学生在情感态度层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情感态度是衔接点,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引导大学生保持政治清醒,从政治角度看大是大非问题,增强“政治意识”;着眼长远,着眼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增强“大局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增强“核心意识”;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看齐意识”。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与重大成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和国际社会的贡献,使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再次,要使大学生在行为层面上践行历史主动精神,主动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认知和情感态度最终要体现在行为层面。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做到“知、信”与“行”的有机统一、相互印证,引导大学生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深刻认识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参与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之中。
2.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原则。恩格斯指出,“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3](P374)。基于高校思政课实际情况,要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的几点原则:首先,坚持守正与创新原则。守正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约束,避免融入过程中出现碎片化、庸俗化、娱乐化等倾向。创新即在坚持价值目标和政治立场的基础上,通过借助新技术、采用新方法、转换教学理念等方式,保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更为生动、多样的形式融入思政课。其次,坚持针对性与灵活性原则。针对性和灵活性是侧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的衔接点、重难点的取舍。要针对各门思政课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科定位等方面的差异,在保证内容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容,灵活选择融入的角度。再次,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原则。思政课不仅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和历史知识传授给大学生,还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做出符合国家发展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方式。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绝不是简单粗暴地将其中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人物故事嫁接到教材和教学之中,而是通过适当的逻辑方式,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机嵌入教学内容中,以此消解生硬呆板、灌输痕迹过重的问题。具体而言,在历史逻辑上,思政课教师要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与发展的百余年历程,帮助大学生厘清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特点以及背后反映的历史任务,深化大学生对党百余年奋斗主题主线的认识;在理论逻辑上,要讲明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中国社会,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产物;在现实逻辑上,引导大学生明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关键,也是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的题中之义。鉴于大学生的独立价值判断倾向,教学期间应避免传授者主观层面的情感与价值的过度融入,而要让史实中的人或事来牵引大学生的情绪,使其独立完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理性叙事与情感共鸣相结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4.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环节。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动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掌握程度,影响着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铸魂育人的实际成效。必须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深悟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实质,综合掌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整体意蕴。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学习,深刻领悟其背后反映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更深刻、更有效地把握精髓,为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和读本教辅体系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个系统,离开了整体性和总体性,就无法真正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同方面、不同时期的精神形态联系起来,实现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整体性把握。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责任担当意识。思政课是国家课程,承载的是国家使命。[4]思政课教师应着眼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发展,认清新时代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把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转变为教育教学实践自觉,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发转化为有效的思政育人素材,提升育人实效。
三、持续优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路径
有效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应从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着手,持续优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路径,充分释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作用效力,提升育人效果。
1. 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转变教育理念。新时代以来的大学生相较以往在心态上更加自信,在思想上更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敢于挑战权威,更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顺应大学生思想心态的变化,转变教育理念,找到正确的与新时代大学生“打交道”的方式。为此,高校思政课要在尊重大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在行为和态度上对大学生平等视之,增强教学话语的贴近性和生活性,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数字时代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大数据改造传统线性、简单化的教育方式,树立“大思政”的教育思维和视野,全面、系统、精准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和群际差异,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更为高效地融入思政课。
2. 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更新教学方法。一是根据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采用比较性教学方法。新时代以来的大学生是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使其理论视野以及对信息的感知范围更为多元、广阔,在思维方式上更具开放性和国际化。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具有宽广视野,通过新旧、内外的纵横对比,将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解读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彰显其背后象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二是面对大学生知识碎片化、浅显化的特点,采用专题性教学方法。专题式教学有助于内容整合,提升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上,结合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节点,设置相关的学习研究专题,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更加系统,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层、全面的理解。三是依据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情感诉求,采用共情性教学方法。根据相关调查,“青少年重视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即信息的传递能否引发情感共鸣,能否在后续过程中进行互动”[5]。因此,在以理论的彻底性说服大学生的同时,还需通过情感的共通性打动大学生。思政课可以结合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通过话语和叙事等共情技巧将大学生带入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使大学生感受事件和人物背后所反映的理想信念和人格力量,触发大学生的情感共振,直达学生的内心深处。四是根据大学生偏好情境体验的特点,采用社会实践式的教学方法。新时代以来的大学生不受课本的约束,更加注重从实践中感受和获取知识。为此,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相关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参观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拜访在世革命前辈、先进党员,以现实情境再现、亲身体验来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体悟和感知。
3. 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迅速更新的知识体系,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立足教材,拓宽比较视野,紧跟社会热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将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纳入教学内容体系中,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进行分析。要及时把握学术界实时动态,掌握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的新概念、新论断,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同时,要依据技术和媒介的发展,更新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P378)高校思政课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进行视觉化处理,实现教学形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视觉化处理既满足了大学生对手机、电脑等信息传播载体的偏好,也顺应了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交织的应用态势。高校思政课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模拟、再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场景,从而增强学生的具身感受和参与度,能够有效辅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借助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相互贯通来打通大学生的精神空间。
(作者简介:罗理章,嘉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湖学者”特聘教授(浙江 嘉兴 314000);杨 宇,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研究”(FJ2022XZZ002)、浙江省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2023CJS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1-19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