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

金星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变革及其思想效应

字号+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2024-01-12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中华民族素有修史、存史、治史、用史的文化传统,善于从历史长河之中汲取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历史智慧,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

中华民族素有修史、存史、治史、用史的文化传统,善于从历史长河之中汲取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历史智慧,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48次提及“历史”一词,不仅以三个“历史性胜利”宏观概括党的十八大距今十年间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在“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主动”“历史担当”“历史耐心”“历史大势”“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历史伟业”等众多“历史”论断中,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昂扬斗志和实践智慧,深刻诠释了使命型政党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全面把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光辉成就,不能单纯停留在历史事件的爬梳和历史贡献的汇总,而要从这些客观历史事实中透视蕴于其中的正确历史观。这是中国共产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内核,在历史的运思中把握历史进程和提炼历史规律的结果,从中形成的系列训释精当的科学观点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也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筑牢了文化根基。SNq品论天涯网

一、理论之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历史本体论的丰富和深化SNq品论天涯网

历史本体论是揭示历史过程具有何种性质的理论,旨在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普遍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的“历史”是内在于历史之中在实践中展开的活动历史,“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1。这种“现实的历史”区别于西方历史哲学“思辨的精神历史”,主张从“人的活动”出发,强调创造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科学历史。所以,历史本体论的实践把握不仅是理解历史形成、发展、变化的客观性依据,更决定着以什么样的立场与观点查审历史,明确这一点,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正确历史观的首要之义。SNq品论天涯网

其一,本质上是以生产方式为核心之义,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践历史。历史的本质是对历史的内涵要义与基本特征的总体性把握,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理解历史的客观本质,与唯心主义历史观划清了原则界限。作为先于人存在的客观实际,历史的客观性首先在于其鲜明的实践性,是人们在实践中回应时代课题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党史中的重要一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学上对其做了本质规定:“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2把统筹“两个大局”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出发点,反映了对历史实践本性的深刻考量,有助于把从实践中生成的历史经验转换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动力密码。实践的历史并非一个单线式依次更迭过程,而是扎根于社会有机体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并具象化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互动融合,是一个涵盖多重主题的复调式动态生成过程,生产方式是历史中的主轴线。这样一来,中国共产党以“两个大局”为总主题的实践历史,遵循“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3,又注重“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4,架构起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总体结构及其演变的实践历史。可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生产方式为核心、强调经济必然制约作用的同时,重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对经济的反作用,使历史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生态史等不同部门史中,成为通达以“两个大局”为总主题的实践历史。SNq品论天涯网

其二,过程上是以客观事实为基本依据,涵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总体历史。历史过程既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也指主体对于客观历史进程的书写,即史学,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也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双重历史维度。历史事实是过程历史和书写历史的形成基础,历史自身远比史学呈现的史实要丰富和多样,科学的历史学意味于事有据、于事有理,而不是史论分立、以论带史。中国共产党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5五个维度呈现历史过程,是一个融客观历史与历史书写为一体的总体历史。一百年“党史”是历史的着眼点,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阶段取得巨大创造与成就的历史。七十余年“新中国史”是历史的立足点,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探索史。四十余年改革开放史是历史的切入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五百余年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历史的瞭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朝着有助于前者的方向转变。五千余年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历史的关切点,是把“四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接续奋斗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史”上的伟大奇迹,揭示近代中国历史是以实现民族复兴为核心主题的历史,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6所以,“五史”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既基于客观史实凝聚历史经验和智慧,也以回溯方式再现历史脉络和事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与世界的交汇视角出发把握总体史的科学视野,反映了高度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维度的丰富与发展,契合百年历史发展的主题与本质。SNq品论天涯网

其三,动力上是以主要矛盾为内在支撑,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现实历史。历史总是在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中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7问题与矛盾是同义语,中国共产党能否科学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其能否确定主要任务,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考量社会主要矛盾,实际上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8的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基于中国新的时代方位,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来界定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全面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逐步摆脱落后生产力的历史境况,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相适应,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另一方面,鉴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实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表现为空间维度上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内地、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愈益增大,生产维度上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等,成为制约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方面。可见,党的十九大对主要矛盾的研判立足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实际,结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内容不断丰富、需要层次不断深化、需要质量不断提升。这一论断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真理光辉与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导向,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阶段的时代要求与人民期待,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起来征程审视历史继而迈出的关键性步伐。SNq品论天涯网

其四,样态上是以人民至上为鲜明底色,镌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归由人民书写的主体历史。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出发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逻辑,历史不是上帝之创造,不是自然物之自生,不是思辨精神之生成,而是现实的人为了生存、发展直至实现美好生活而创造的历史。“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0可见,历史是现实的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生成,反映人的意志和意愿并为人所书写的,具有生命力的、延续性、真实性的主体历史。历史的鲜活性在于镌刻其中的主体能动性,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主体和评价主体,在集中解决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矛盾中描摹历史更迭线索,历史也就表现为人民至上本体论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11居于主体地位的中国人民不仅能够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勇挑重担,也必然能在新时代党中央统筹推进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全球治理、文化自信自强建构中继续奋斗。由此可见,从历史主体维度上理解历史,实际上在保持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续写了可歌可泣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不懈牺牲史、自身建设史、精神谱系史等历史主线,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是对中共百年党史多维历史主线的进一步凝练,贯穿其中的是对人民群众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主体地位的高度肯定,饱含对人民的尊重、敬意与自豪之情。SNq品论天涯网

二、理论之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的丰富和深化SNq品论天涯网

历史认识论是揭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于客观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旨在从历史主客体关系维度探讨作为认识的历史的性质和特点,并呈现为历史时间、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历史经验和历史精神等具体历史形态。历史之中蕴含思想,是由历史知识连接而成的时间谱系,思想之中也依存历史,是在一定场域中对于时代的理解,历史与思想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中,使得历史真正成为切中过去、现在和未来轴线,成为为实践服务的历史。SNq品论天涯网

(一)立于“关键时刻”追问“何去何处”的历史时间SNq品论天涯网

时间是内在于历史之中的现实性存在,根源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历史时间的理解有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完整时间流向,时间序列由现实出发在追思“起源”中导向过去,在“科学预见”中面向未来,是一种汇聚于现实时刻的生成与发展序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时间序列,是在接续近代中国求索民族复兴实践语境中展开的,而不是游离于中华民族复兴史之外的另类实践。立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愿开启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追问历史“何去何从”的时间流向,不仅印刻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完整时间流向,而且在继承历史经验和光荣传统之中,求解“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的时间主线,厚植开辟治国理政新局面的思想根基。一方面,在追问历史之“源”中寻根溯源、追本求源,“深入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12。诉诸历史起点的过程也是回望初心使命的过程,导引在历史的连续性中发现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一以贯之的内在传统。另一方面,基于历史“发生”之上的发展史探讨,意味着对于历史运动逻辑的整体性把握,既有对以往历史文明成果的批判性继承,又有对未来图景的科学性预见,在批判、解释与预见的逻辑链中通达对历史的总体性认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3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时间的关怀是立足中华民族“今天”之上的回溯中华民族“昨天”与展望中华民族“明天”的贯通式历史观,更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联系起来的时空延展结果。这种从初心使命出发,在实践中把握历史脉络和研判历史趋势,实现历史发生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过程,深化了历史时间认知。SNq品论天涯网

(二)站于“十字路口”判断“交汇时期”的历史方位SNq品论天涯网

历史方位是在时空交汇处形成的特定场域,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方向的现实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把目光局限于欧洲中心的民族史一隅,而是坚持民族史与世界史相统一的全球史视野,以“两极相连”的世界性眼光把握涵盖东西方社会的总体历史进程,进而做出“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方位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4这个历史时代是社会形态演进中“大的历史时代”,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延续至今的大时代之下,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并不构成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历史发展规律不因民族史的特殊性而失效,处于“十字路口”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研判历史方位,进行符合自身实际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构成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5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研判结果,但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延续这一时空谱系,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16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始于党的十八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新发展阶段始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为历史方位载体的新时代与新发展阶段时间长度不同,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内在一致,是对既有历史方位观的细化,朝着社会主义前进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SNq品论天涯网

(三)位于“新的征程”谋划“通向未来”的历史使命SNq品论天涯网

马克思恩格斯的毕生历史使命是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就各个历史阶段而言,会出现新情况、面临新问题,无产阶级政党相应的具体使命也不尽相同。不同阶段的历史使命不意味着总体历史使命的断裂,而是在致力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中把历史推向纵深。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具有内在连续性,连续性和阶段性构成近代中国近百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一个奋斗接一个奋斗的历史征途,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使命也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并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修改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小康标准更高、更均衡、更可持续,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7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18,在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个方面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基础上,明确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19可见,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环连接一环地推行的一种复合型全面改革。这种变革不是仅指社会的某一方面,而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生活的诸方面,也就是社会有机体内部各要素的变革,是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变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与中国问题的紧密结合及其政治效能的外在释放,在坚定对历史前进方向自信的同时深化既有认知。SNq品论天涯网

(四)倚于“重大关头”总结“相互贯通”的历史经验SNq品论天涯网

历史经验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的进一步提炼,是思维对于历史事实的抽象编织结果。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历史的进步总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总是依循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无论是进步抑或曲折都不是抽象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审视前车之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如果说前两个历史决议是在结束国内外历史争论中统一思想,第三个历史决议则在“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20中提炼历史经验、增进历史自信、获取历史主动。从现实中认识历史,从历史中反思现实,从现实中把握未来。第三个历史决议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理论创新、独立自主、中国道路、胸怀天下、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统一战线、自我革命十个方面总结了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极大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领航作用,有助于汇聚团结奋进的蓬勃力量,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新局面。历史发展是辩证向前的,是在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矛盾中稳步前进的。在历史前进和曲折中生成的经验成果都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题息息相关,都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紧密相连,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中呈现出继承、发展和超越并存的理论态势。可见,历史经验总结其实是一种历史回溯式研究,新时代党在理解历史的进步性与曲折性中总结历史经验,呈现出的是跳出具体历史细节和片段的大历史观,用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统领细节和片段,是对历史认识论的丰富,更反映了党自身所具有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SNq品论天涯网

(五)处于“时代潮头”提炼“动力支撑”的历史精神SNq品论天涯网

历史精神是主体对于客体予以美学审视和价值评判,满足主体的情感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在历史中生成的自由超越性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比作“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史剧”21。一方面,剧目中的历史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也就是主体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剧目中的历史之维是一种过程性艺术,在有限的时间设定和舞台空间里,通过序曲、高潮、尾声等情节展现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生成也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关系的生动反映。人民艺术为人民,优秀的历史剧目是对人民历史的深切反映,是对历史实践的领悟与叙事,表现为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路线。另一方面,历史剧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在历史主体在现实生活、实践经历、周遭条件、未来预想之上的总体跃迁。剧目内蕴的恢宏历史,荡涤了人的胸怀,为人的心灵注入了激情和力量。更重要的是,在历史的现实性和审美性中提升为历史精神,这是对历史的连续性、过程性、阶段性等内在体系的整体性把握,孕生着“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22,这种对历史的文化涵养和精神孕育已经成为滋育新时代十年的内在动力。党的二十大立足时代潮头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3重要内容。这一精神谱系从时间和地域双重维度展开,展现了由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等诸多精神构成的丰富图景,彰显了使中华民族巍然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和思想瑰宝,印刻了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人民立场、创业传统等鲜明品格和文化标识。可见,历史精神在百年大党开创的生动实践中得以具体化、时代化,其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保证党的性质和宗旨、初心与使命不动摇,使全党在政治、思想、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建设好、维护好、守护好心灵家园中丰富和深化了既有历史认知。SNq品论天涯网

三、理论之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论的丰富和深化SNq品论天涯网

历史方法论是历史主体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获取理论成果的方式,是处于运用之中的理论,要求从实际出发求解具体时代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征。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从当前正在深刻变化的中国与世界出发架构历史理论,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来评价和阐释历史的科学方法论,并具体化为“大历史观”的历史认知、守正创新的历史实践、具体分析的历史评价、辩证分析的历史运思、胸怀天下的历史视阈,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方法论。SNq品论天涯网

(一)在把握“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中贯彻大历史观SNq品论天涯网

以唯物史观为立论之基的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中国化的标志成果,也作为一种隐而不彰的方法论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的研究、分析和阐释之中。这里的“大”表面是指涵盖范围之广,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背景中搭建历史总体坐标,“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24,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重要的是指诠释层次之深,从历史运动的本质出发揭示内在规律,即在把握历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中为解决现实问题汲取智慧和方法导引。“主题”关乎举旗定向的战略课题,第三个历史决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这也成为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新的参照点。“主线”关乎道路选择的现实课题,内由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等多重主题构成。“主题和主线”结合实践要求在现实客观、系统全面、联系发展的辩证思维中抓“主流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纲举目张、执本舍末。如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25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上以《论十大关系》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观,为改革开放之后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准备;在实践创新上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化体系,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进奠定了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当然,作为社会主义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难免出现部分失误。从“大历史观”来看两个历史阶段及其关联,它们在历史序列中是继承、创新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曲折并非历史的断裂,而是蕴含求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努力;在历史内容上统一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中,反映这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探索道路;在历史目标上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导向,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可见,大历史观契合把握“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方法要求,有助于避免割裂历史的形而上学历史观,确保历史发展的正确前进方向。SNq品论天涯网

(二)在厚植民族历史文化的血脉基因中坚持守正创新SNq品论天涯网

文化是推动人和社会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历史在人的实践中生成,人的积极能动性通过人的精神文化活动表现出来。文化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向度,大历史观遵循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从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史中厚植血脉基因,中华文明的内在连续性与历史连续性具有一致性,要在对中华文明的守正创新中厚植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26守正意味着珍视历史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的思想瑰宝。当然,历史典籍中的历史认识不能孤立起来,绝对化为一种没有时间的丰碑,而是有赖文本的时间性发挥,也就是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文化的时代共鸣,这就需要理论与实践双重创新互动机制。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使用“三个比喻”来概括历史的意义与价值,“历史是最好的老师”27,“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8,“历史是一面镜子和一位智者”29。这表明要从历史与时代的交相辉映中汲取智慧,从守正创新的深度融合中增进力量。具体来说,可以从“天人合一”自然哲学史研究中汲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构的经验,从“文以载道”文化哲学史的研究中汲取新时代文化自信建构的经验,从“天下大同”全球史研究中汲取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经验等。“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30,有时直接称之为“历史智慧”。可见,历史文化凝聚着先贤对于自然、人、社会之间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哲思,历史在对文化传统的守正创新中彰显传承、延续、革新的积极精神,历史在经过长时间的证伪和考辨后才能愈加呈现更为生动的画面,在认识的反复论证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历史结论。SNq品论天涯网

(三)在评价历史人物中注重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制约SNq品论天涯网

历史唯物主义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分析中,历史的属人性启示以历史性视野考察历史人物生存的背景与时代,从而对历史人物进行全过程、全领域的科学评价。中国共产党修史治史的百年历程,始终贯穿对作为历史活动和文化活动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的考察,其中有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领袖群体,有以刘胡兰、戴安澜、黄继光等为代表的革命英烈,有以艾思奇、李达等为代表的理论工作者群体,也有以周扬、丁玲等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群体,还有众多在劳动、教育、帮扶、医疗等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出席毛泽东、孙中山、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逢十诞辰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完整回顾领导人一生经历,不仅对他们做出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同时不忘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体特色塑造,多次坦言要关怀党的干部、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其间熔铸着中国共产党饱含苦难辉煌的光荣历史,镌刻着党和人民对历史人物的思想共识,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这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了方法指引。他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31要言之,坚持用全面和辩证的眼光去认识历史人物,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因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功过取代对其一生功过是非的认识,这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评价历史人物应有方法。同时,提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实现了对英雄史观的超越,也即说明了历史评价中个人历史与群体历史相统一的分析原则。中国共产党在评价历史人物中对于历史性、条件性、阶段性地重视树立正确党史观,在为党史人物正名中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精神根基。SNq品论天涯网

(四)在明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恪守辩证性思维SNq品论天涯网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历史呈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对于历史进步与曲折辩证关系的把握,有助于从中坚定历史发展的信心,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之中。历史虚无主义从思想史上看,是“虚无主义”(nihilism)渗透至历史领域的表现,它通过否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和历史价值,消解人的主体性,蚕食人的共同理想,颠覆既有的历史传统,使人因缺失信仰处于一种漫无目的的生存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32。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的认识和评价是在反对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代表错误思潮的纠错语境中展开的,一方面,在捍卫历史的客观性中“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33。这里不妨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反对古代史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为例,他强调研究要通过考古发现证实存在大量空白、缺乏足够文字记载的历史为信史,具体开展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传说的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等工程。值得提出的是,有鉴于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散播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34另一方面,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尤为重视在处理历史“已有结论和最新认识”的关系中反对割裂,强调“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35。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发展了“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第一个答案的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三个务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两个务必”的思想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6可见,虚无主义历史观还是一种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潮,其发难重点是质疑历史客观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合法性,就此国家亟待筑牢制度防线为维护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筑思想共同体。SNq品论天涯网

(五)在融合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视域中发挥历史主动SNq品论天涯网

历史主动是在历史活动中自觉掌握自身命运的主动状态。列宁曾指出:“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37作为一种历史方法论的历史主动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顺应历史潮流,对历史负责、主动担当的精神作为,为直面现实和未来提供了可能性,在把握历史内在特性基础之上拓展了认知范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有着宏阔的世界历史视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环境的深刻考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致力推动现代化事业,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随着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中国共产党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导引人们对于历史的考量溢出本民族范围,在世界大局和时代潮流的视域融合中权衡意识形态、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制度建构、文化自信、全球治理、人民主体等问题,在容纳更多国内外发展空间中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践中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文明对话,推动全球走向命运与共的美好未来。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一带一路”倡议的贯彻、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的致力,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发展、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安全稳定局势的道义和情怀,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智慧,展示了胸怀天下的大党形象。这是基于世界格局,立足民族特色,融合各国文化,凸显人类文明建构的世界历史视野。历史主动中包含勇毅前行的担当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坚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密码,也是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价值导向。为此,在把握世界大局和顺应时代潮流中推进历史发展,在继承传统、举旗定向中凝心聚智、擘画蓝图,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创造中和以历史经验引导实践、开辟未来中,把民族复兴事业推向纵深是历史方法论的必然要求。SNq品论天涯网

新时代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观的重要构成,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最新成果。从理论构成来看,历史本体论关乎历史本质,是历史认识论形成的前提依据,历史认识论的丰富维度诠释了历史本体论的现实样态,是在把握历史规律基础之上的总体历史意识。历史方法论是贯穿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之中的思维向导,为科学把握历史主客体关系提供了基本准则,引导我们走进历史深处形成“很多有教益的东西”38泽被后世。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是有机联系的理论整体,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尊史崇史、学史信史、修史用史的优良传统。这种对历史的尊重捍卫,关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步骤和前途命运,极大维护了党中央权威和维护了领袖的核心领导,增进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自信,厚植了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文化血脉中的历史精神。新时代有必要在树立和坚持正确历史观中保持历史清醒,以一往无前的历史主动精神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SNq品论天涯网

文章来源:《云南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SNq品论天涯网

网络编辑:静穆SNq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