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治理大党大国的政治清醒、回应时代声音和人民期盼的问题意识,不断深化对大党独有难题的认识与理解,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和自我革命实践的纵深发展。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在新征程上,要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为重点,发挥大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拓展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有效路径。一、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政治优势
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是确保党组织内部思想、意志、行动统一,把各领域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政治追求,其力量的凝聚和优势的凸显都离不开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发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拥有9804.1万名党员和506.5万个基层党组织,在如此规模庞大的政党内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任务更为艰巨。经过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管党治党的伟大实践,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彰显,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党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全党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党的事业就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1.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保证。”党的领导要靠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实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靠党的组织层层落实、有序推进。
第一,要把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学懂弄通用好党的创新理论上。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唯有理论学习深厚彻底,思想意志才能坚定夯实,各级党组织才能在行动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党组织内部方能实现思想、意志和行动高度统一。各级党组织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深弄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将其作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指导工作实践的思想武器,自觉将理论认同转化为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第二,要把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能否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是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表现。在组织生活中要突出政治教育和历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会、精准把握党中央重要会议精神,学习理解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做到对国之大者、党之大计了然于胸。无论级别高低,无论身处何职,任何党员、干部都要自觉在思想、意志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在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整体把握的情况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职能,找准工作定位、发挥应有作用,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坚定执行,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确保党组织有效发挥组织功能,在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不断发展壮大。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统一思想、意志和行动,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汇聚解决难题的强大力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坚守。
第一,切实服务群众、集聚群众智慧。各级党组织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一切为了人民、不断造福人民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扎实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惠民举措,向人民群众准确清晰地传达党的各项政策与路线方针,切实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提升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服务意识,也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继续完善群众参与决策机制,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支持人民的创造实践,并及时将人民群众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概括总结,使之上升为理论与政策,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集中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
第二,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在新形势下,伴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诉求更为丰富多样。同时,群众工作的环境也更为复杂多变,对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贯彻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注重运用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真正了解群众的最新诉求,跟进政策的推进与落实,在实践中寻求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重大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既要充分发挥信访这一传统渠道的作用,也要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一重要阵地,坚持线上线下共同推进,满足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积极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提升联系服务群众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需要,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二、完善落实好党的组织制度,强化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制度保障
组织制度是关于党的各级各类组织设置、运行以及党内生活等的制度,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具体行为规范。党的组织制度对规范组织生活、加强组织监督、保障组织运行、加强组织管理等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抓好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的制度化”,为党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提高组织建设质量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好党的各项组织制度,发挥制度优势,强化制度保障。
1.在“三会一课”制度中落实初心使命要求。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是“六个如何始终”的首要问题,也是贯穿党的建设始终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为解决这一难题、确保党在新征程上永葆生机与活力提供了制度指引。在组织工作中落实初心使命的制度要求,要坚持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三会一课”即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是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基本制度安排,对于保持党的初心使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要着力解决表面化、形式化问题,严肃开展“三会一课”,确保党员、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各级会议都能实现全面科学的规范管理,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决策流程保障党组织在坚持党的初心使命不动摇的前提下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第二,要着力解决娱乐化庸俗化问题,突出政治学习和党性锻炼。在不断丰富创新“三会一课”形式和内容的同时,把准其政治方向与立场,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将党的初心使命教育融入其中,以优秀党员事迹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形成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2.依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党在百年自我革命实践中确保自身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重要武器。正视、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是党开展民主生活会与组织生活会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自我革命实践中,党始终将开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作为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党内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新征程上要继续坚持自我革命精神,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引导党员、干部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
第一,强化制度意识,保障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严肃性。既要确保各级组织按照党章要求召开会议,也要强化纪律要求,保证全体党员按时参会,以党内法规的硬性要求引导党员形成参加组织生活的行动自觉。
第二,增强问题意识,坚持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问题导向。既要在会前深入准备、审视自身存在问题,也要在会中深刻剖析自身问题、科学查摆组织内部问题,更要以问题为导向,明确整改落实的方向,切实改进问题。
第三,严格制度执行,落实党中央对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提出的要求,坚决抵制将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开成表扬会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批评意见,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决不能用‘批评’抵制批评,搞无原则的纷争。”要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中形成正确看待批评的科学认识,将组织和同志的批评作为改正问题的指引、改进工作的动力,确保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发挥实效。
3.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监督是永葆党的肌体健康的生命之源,要不断增强向体内病灶开刀的自觉性,使积极开展监督、主动接受监督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党内监督是全党的重要任务,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推动党内监督全覆盖,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是也应看到,有些地方和部门政治生态仍不清朗,政治生态建设仍然是关乎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的艰巨任务。《条例》指出:“党内监督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依规依纪进行,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
第一,要以制度形式不断明确中央组织、党委、纪委、基层组织、党员等不同监督主体的监督责任,在主体明确、权责清晰的党内监督体系中将日常监督做实做细,将党的领导机关和党的领导干部作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将政治立场是否坚定、能否坚决维护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等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方面作为监督的重点内容。
第二,强化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在党内形成自觉承担监督责任、履行监督义务的良好风气,鼓励党员和下级组织勇于提出问题、揭露问题,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真实意见。
第三,充分发挥组织制度优势,既要发挥党内监督在各项监督中的引领作用,也要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协同高效保障监督的全覆盖。不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制度,发挥党的组织引领力,引导各监督主体落实党中央决策,以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增强监督合力,提升监督实效。三、加强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建设,锻造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队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掌握着方方面面的权力,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如果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作风不正,那党的建设是不可能搞好的。”执政骨干队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执政骨干队伍放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来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成就。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应对长期执政考验,党需要面对的风险挑战、解决的矛盾问题更为错综复杂,这也对执政骨干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2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着力建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具体而言,面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大课题,要从育选管用的全过程,抓好建强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锻造过硬本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等党和国家事业需要,以关键少数带动党内形成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良好工作氛围。
1.要精准科学选用干部。干部选用问题始终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关键问题。精准科学选用干部,是执政骨干队伍建设的源头关卡,对保障队伍建设质量以及发挥组织工作成效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要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精准选拔政治上忠诚、拥护党的领导、具有过硬本领的高素质干部。
第二,坚持德才兼备,既要注重考察干部的政治品德,也要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考察干部在品行、作风方面的表现。不仅品德要过关,才能也要过关。要坚持事业为上,考察干部是否有过硬的干部素养,是否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能力。
第三,保障选人用人程序的公正性与科学性。在公正性层面,要根据党的建设整体布局和地区部门的工作实际不断丰富和更新选拔制度,以严格的制度执行保障选拔的程序公开,持续加强换届风气监督保障选拔的结果公正,从而使真正秉持干事创业精神的人才被吸纳进党的组织,从整体上保证执政骨干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科学性层面,要强化常态化、近距离的考察调研,全方位、多维度地考察干部在推进和落实重大任务中的现实表现和工作业绩,加强常态化的动态监测,结合调研中的民情民意实行人才分类储备,从而对敢于担当作为、有能力干事创业的优秀人才与年轻干部及时提拔和任用,为党和国家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管理干部。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在干部的管理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在思想意志层面切实解决好“为谁干事创业”的问题,保持执政骨干队伍的忠诚干净与生机活力。
第一,突出严管与厚爱。要严肃党内组织生活,通过主题教育、深化监督等方式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开展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扭转错误思想、织补思想漏洞。要热情关心干部,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为坚持正确政绩观、始终为人民担当作为的干事者撑腰,激发干部改革探索和为民服务的勇气和底气。通过给予适当的工资待遇奖励和福利保障、借助党内教育树立先进典型等举措,以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在党内形成树立正确政绩观的积极氛围。
第二,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以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使真正为民服务的高素质干部能在正确的位置发挥积极作用。在考核内容上,实现政治表现和工作绩效并重。既要着重考察干部在具体工作中是否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收集人民群众的看法和观点,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也要将其工作置于重大任务和日常表现中,在不同的考验和环境中综合考量其工作表现。注意考核流程的公开透明,保证干部选拔在人民监督下运行,切实做到权力由人民赋予、受人民监督。考核结束后,要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对未能良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政绩观的干部,及时加以引导;对善于联系群众、切实为群众解决疑难问题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和基层人才,要根据部门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任用和提拔。
3.完善干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干部教育培训既是执政骨干队伍建设的战略性工作,也是提升党员干部胜任复杂任务能力,夯实解决难题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立足锤炼长期执政的各项本领,要进一步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成效,助推干部干事创业能力的提高,从而能够有力应对重大风险考验,更加契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第一,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二十大着重强调要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在教育培训中要强化干部对新发展理念、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党的创新理念和重大战略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深化其推动改革开放、服务人民群众、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业务本领。切实把一批专业素养好、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强,善于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第二,坚持实践导向,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的主课,依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开展,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将理论学习成果与调查研究结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开展、解决突出问题的理论武器与实践依据,实现以学促干,确保干部教育培训的有力有效。新时代以来,党的各级组织部门注重将干部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和关键吃劲岗位进行实践历练,极大促进了干部队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积累工作经验。要继续将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及时总结并在教育培训中加以推广,切实提升党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夯实的基础上增强实践本领。四、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夯实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组织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组织体系严密与否,是一个政党是否拥有强大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关键所在。严密的组织体系,既能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力执行,也能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供重要保障。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坚强有力,发挥其特有职能,党的组织体系优势才能充分凸显,党的建设效果才能有效实现。要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全面提升不同领域党建工作质量,实现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确保各级组织发挥职能,在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实践探索中紧密联动、执行有力。
1.抓好中央和国家机关这个“最初一公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进行自我革命,必须从中央和国家机关严起、从机关党建抓起。”中央和国家机关作为推动党中央治国理政、管党治党决策部署的领导机关,距离党中央最近,对其他领域党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加强中央和国家机关的组织建设,深化机构改革,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对于确保党决策科学、领导有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第一部分即作出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的明确要求,并提出了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中央科技委员会、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等五条具体要求。《方案》回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为加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质量提供明确指引。要全面提升党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其在统筹协调金融领域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依法治港治澳等在重大事项上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党中央决策科学准确、运行管理高效。
2.抓好地方党委这个“中间段”,压实地方党委的主体责任。党的地方委员会在本地区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其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直接影响组织体系的贯通程度,影响党的方针政策能否贯彻落实。
第一,要不断压实领导地方工作全局的主体责任,不断完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中提升党的领导水平。
第二,要不断压实领导本地区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地方党委应当将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加强对本地区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的领导。”这就要求地方党委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带头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引导本地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从政环境,以良好的党内风气带动地方社会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地方党委也要领导、支持和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党的工作机关、党委直属事业单位、党组和下级地方党委、党的基层组织等主体发挥功能,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合力。
3.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好基层党组织这个“最后一公里”,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立足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时代要求,全面提升不同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做到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统筹推进,从整体上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各项重要举措落地生根。
第一,在农村基层党建中,要以党建促乡村振兴,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第八条着重论述了这一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在具体工作中,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高乡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的能力,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要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领导班子包乡、包村、到户走访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第二,在城市社区党建中,要继续提升社区党建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网络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坚实组织基础。五、结语
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党依托组织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组织建设经验,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由于党的组织规模庞大、组织体系复杂、党员人数众多、使命任务重大等原因,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也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存在大党在建设与发展中的独有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以“六个如何始终”概括了大党独有难题,并指出,“解决这些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大有大的难处,大也有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拥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崇高的组织使命,具有独特而强大的组织优势。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立足党的独特组织架构和组织体系,着眼于“六个如何始终”,深入分析大党独有难题,探索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组织建设路径。在此基础上,明确组织工作各构成部分的重要定位,依托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党的组织制度、执政骨干队伍、组织体系等重要环节,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有效的制度保障、稳固的人才基础和坚实的体系支撑,从而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助力大党独有难题的防范与化解,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积蓄深厚的力量。
(作者简介:段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段丽君,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同心
文章来源:《理论探讨》2023年第5期发布时间:2023-09-1810:38: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