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和精神的旗帜,代表着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文明基因和精神追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英雄观念,并继承传统英雄观的价值内核,在批判个人英雄、超级英雄等观念基础上,建构起人民英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著作、摘编、文稿等政治话语,讲堂、论坛、沙龙等学术话语,报道、社论、时评等社会话语,从话语主体、主题、内容、形式、出场、语境、策略等方面建构起新时代英雄理论体系,明确了新时代英雄观的逻辑起点,丰富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科学内涵。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主体建构
话语主体是指话语的言说者或传播者。在话语实践中,行动主体以特定身份对客体及关系进行叙事建构,其角色、立场直接影响到“为谁说”“如何说”的基本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将“人民”与“英雄”作为统一的政治概念融合于党的百年英雄文化历史进程中,形塑多层次的英雄主体,讲述全方位的英雄事迹,是当代英雄话语体系最鲜活的经验素材与最饱满的叙事表达。
一是总体英雄[1]。总体英雄并非指团体或者个人,而是全体的人民英雄。所谓“全体”不仅指“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2]514,更是指“战斗英雄、劳动英雄、扶贫英雄、见义勇为英雄等各行各业的先进分子”[3]。所谓“人民英雄”,并非是将“民族英雄”“劳动英雄”“无名英雄”等概念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深刻反映历史前进的本质与时代主题的转换,体现人民群众在历史前进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创造者、推动者角色。不管是普通的群体英雄,还是独立的个体英雄,人民的总体英雄以其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线路径,提炼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核心范式,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4]5,总体英雄对历史的发展起着比英雄群体或英雄个体更为显著的作用。
二是集体英雄。不同的时代任务彰显出英雄的普遍特质,良好的社会风尚必然涌现出先进的英雄群体。集体英雄源于社会主义的集体倾向,发端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英雄观,深化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其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摒弃了超人英雄、娱乐英雄等个人式的英雄主义,塑造出长征英雄、抗战英雄、扶贫英雄等集体式的英雄形象,将传统宏大的英雄主义与微观日常的英雄人物统一于主体建构之中,揭示出英雄主体的历史构成。集体英雄的导向为无数平凡人提供了思想指引,营造出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的时代氛围。
三是个体英雄。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英雄既非抽象符号,又非虚妄之辞。英雄是客观的、真实的个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英雄塑造不再囿于英雄主体的特殊语境,而是更加关注英雄人物的大众性、英雄生活的日常性和英雄事迹的通俗性,这为个体英雄的诞生创建了新场域。不同于革命时期赴汤蹈火、舍生忘死的英雄模范,和平时期的英雄人物大都为普通群众,他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夜以继日地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崇高品质。例如,《人民日报》仅2022年便报道了守岛人王继才和王仕花、深圳警察李迪、最美医生管向东等众多“平凡英雄”,颂扬他们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所折射的家国情怀,彰显了时代洪流中平凡之人的“人之伟大”[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英雄主体的范围从集体延伸到个体,从个别拓展到普通,逐步建立起基于人民史观的“平凡英雄”精神谱系,促使英雄主体更具有广泛性,在大众意志和英雄品格的相互塑造中实现了新时代英雄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线发展,展现了时代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对普通人生命意义的升华。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主题建构
话语主题是指话语实践过程中话语主体就针对性议题蕴含的中心思想,其主题范围通常受到意识形态、时代际遇、传播方式等因素影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主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理论体系,即以唯物史观作为话语体系的主旨内核,以人民群众作为话语体系的外延表征,辩证地分析英雄与民族、英雄与群众、英雄与时代等关系。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构筑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主题。
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主题的内核,具体指历史唯物主义的英雄世界观、方法论及基本原理。廓清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系是唯心主义英雄观与唯物主义英雄观的主要理论分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强调,作为世界观,历史前进是由人民群众决定性和英雄人物引领性统一作用的结果。所谓英雄“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12,“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7]502,只有“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8]548,“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1031。作为方法论,英雄的出现取决于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所谓英雄只是时势所造,“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7]502,要“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10]。作为基本原理,英雄产生是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英雄与群众恰如是“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11]447,即“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6]4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主题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塑造英雄的理论,超越了“把历史描写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历史”[12]118,彰显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主题的外延,具体指中国共产党在坚守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内核的基础上进行时代创新,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英雄叙事体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构起英雄话语“来源论”“谱系论”“地位论”“本质论”“价值论”“特质论”“策略论”等独特的理论命题,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集体英雄主义”“平凡英雄”“英雄文化”等叙事主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主题是将“人民”与“英雄”相统一,在继承传统英雄观,重视伟大人物榜样作用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正确评价并比较人民群众和伟大人物的不同作用。习近平始终认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6]189,“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58。他在对具体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强调:“毛泽东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13]49,“红军展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3]139,抗日英雄群体充分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3]279,“人民解放军医务人员与广大医务工作者逆行武汉展现出英雄本色”[14]。习近平赞誉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15]。这不仅是对个体英雄崇高精神和政治品格的颂扬,也是对“何为英雄”的时代回答。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英雄观,在对超人英雄或个人英雄进行批判的同时,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圣贤的概念内涵,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了诸多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变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从英雄主体、英雄精神、英雄价值等维度调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主题内涵,拓展英雄话语的理论边界,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念的创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新境界。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内容建构
话语内容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达,体现思想理论的核心命题、重要范畴、逻辑主线和价值取向。科学的话语内容能增强思想理论的贯通力、感染力和引领力,从而建构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基本理论的具象化表达,探讨了英雄与时代、英雄与人民、英雄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回答了英雄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以及如何培育等核心问题。
一是英雄与时代。英雄与时代的关系界定是英雄观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对立的焦点。针对英雄与时代的关系,习近平将英雄问题置于百年大党的历史进程中,认为:“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16]1。从历史与时代的关系变化中重新审视英雄的本质特征,既指出英雄来源于时代,又强调英雄对时代发展的推动作用。英雄和时势的关系体现了历史创造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全新思考,是新时代英雄理论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培育新时代英雄指明了方向。此外,习近平对新时代英雄的成长寄予了厚望,指出:“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13]72,“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13]70。新时代的英雄是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被赋予了不忘初心的历史使命,而新时代为成就人民英雄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总之,英雄与时代同心同向同行,英雄是融入时代潮流的奉献者,高扬时代旋律的践行者,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
二是英雄与人民。英雄不是“绝对精神”[17]292,人民也不是“惰性物质”[18]180,英雄是物质的、历史的,英雄产生于人民群众改造历史和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中,英雄精神也蕴藏在人民精神的发展史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内容以“英雄”与“人民”的关系为重点,指明了英雄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的基本问题,明确了英雄何以可用与何以养成的关键内容。习近平多次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2]8,“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6]48。这一论述继承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4]5,肯定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深化了对英雄与人民关系的再认识,厘清了群众和英雄在历史观方面的地位。同时,习近平又指出,英雄模范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19]2。这一论述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英雄的突出贡献,确定了英雄归属来自于人民、宗旨上为了人民、实践上依靠人民、价值上引领人民的本质属性。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辩证地分析了英雄人物及英雄精神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和群众情怀。
三是英雄与精神。英雄不是“产生于精神的精神”[20]43,精神也不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20]31。英雄精神是实践主体自觉活动的能动展现,不仅表达了社会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而且承载着国家的制度结构、组织形态和治理规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内容将“英雄”与“精神”进行关联性建构,提炼出英雄气概、英雄风范、英雄品格等精神标识,不断创造英雄叙事的新范式。习近平用“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3]139颂扬红军的丰功伟绩;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3]279肯定抗战英雄的丰功伟绩;用“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3]296给予中国人民志愿军崇高的礼赞;用“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13]35-36赞扬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的公仆情怀;用“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13]71弘扬英雄模范人物的壮举。正是由于英雄成长于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他们将党的使命、时代际遇与个人信仰相结合,塑造出英雄品格,培育出英雄风骨,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源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具鲜活的价值观念[21]。新时代英雄精神是对传统英雄品质的继承和超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英雄气概的全新理解和价值升华。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形式建构
话语形式是指话语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表达方式和叙事策略,其建构形式展示了话语主体的思维逻辑与情感寄托,话语的建构形式不仅关系到意识形态的理论呈现,还影响到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解程度[2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通过概念、词汇、修辞、语气等形式建构起逻辑严密、形象具体的民族话语、时代话语和群众话语,为明确新时代英雄观的主体结构和叙事方式奠定理论基础,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开拓创新的政党品格。
一是英雄的概念建构。概念是话语体系的理论源泉,是丰富英雄谱系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围绕“人民英雄”和“英雄文化”两个核心要素,创设出“群众英雄”“英雄模范”“革命英雄”“平凡英雄”“英雄烈士”等主体概念和“英雄情怀”“英雄主义”“英雄气概”“英雄文化”等精神概念。从历史情境中追溯人民英雄的内涵演进,从文化品质中提炼英雄精神的使命担当。结合民族复兴、时代先锋、建党百年、国家治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话语场域,拓展英雄精神的语义空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对英雄的成长逻辑、基本特征等内容进行阐述,重塑新时代英雄的主体观、品性观、精神观和传承观,以“术语的革命”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构筑起四梁八柱和理论谱系。
二是英雄的词汇建构。词汇是话语体系的句法支撑,是讲述英雄故事的基本构成。中国共产党围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等意识词;“精忠报国”“百折不挠”“英勇顽强”“舍身忘死”“无私奉献”“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等特质词;“忠诚”“执着”“朴实”等品格词;“先锋”“榜样”“最可爱”等地位词;“民族英雄”“群众英雄”“时代英雄”“抗疫英雄”“救火英雄”“戍边英雄”“见义勇为英雄”“跳桥救人英雄”等事迹词;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陈树湘、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人物名词,塑造了英雄话语体系的雏形。这些词汇将新时代英雄主体赋予了新的特征,并与“人民”“时代”等词汇相互关联,讲明英雄本质与英雄精神的内在统一性,突出英雄的人民本色,涵盖英雄文化的核心特征,彰显出人民英雄形象的宏伟气势,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
三是英雄的修辞建构。修辞是话语体系的形象表现,是描摹英雄风采的重要形式,通过排比、隐喻、互文等修辞手法将具有政治属性的英雄话语赋予生活意义。例如,用“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2]514等句式讲述英雄的光辉事迹;用“脊梁”“坐标”等隐喻指明英雄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重要标识,是民族形成精神气质的主要载体;用“一切平凡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19]3“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19]3等互文方式表达词语语义的大众化、生活化,让人民群众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政治概念和复杂的政治形势,唤起人民群众对英雄的社会认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的修辞建构,明确了人民英雄理论、英雄意识形态、英雄制度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塑造英雄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取向。
四是英雄的语气建构。语气是话语体系的情感表达,是推崇英雄形象的真实展现。中国共产党用肯定或者否定的语气词,表达对英雄的崇高敬意和对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氛围的期盼。例如,在论及抗战英雄时,多次用“都”等语气词肯定英烈群体对于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在论及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时,始终用“无论如何”“一定能够”“都要”等语气词肯定志愿军战士在战争中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论及英雄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时,用“不能没有”的双重否定语气词肯定英雄事迹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在英雄养成的具体策略中,用“不能”“必须”“务必”“始终”等语气词,对捍卫英雄、保障英雄的名誉和奖励提出具体要求,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的高度重视。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出场建构
话语出场是言语生成的文化根基和理论样貌,决定着话语建构的叙事逻辑和理论范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生成人民英雄的实践进路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形态,是批判传统“个人英雄”和西方“超人英雄”的话语创制,是对中国传统英雄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推进英雄文化建设,展示出中国共产党独特的英雄文化样态。
一是英雄话语体系的理论出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理论出场源于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雄观、经典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以及中国共产党英雄塑造的实践融会贯通,形成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人民英雄观,实现了对百年英雄观的理论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论及人民英雄的主体及其理论来源,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2]322“英雄来自人民”[23]144,事实上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群众观。同时,他还对不同英雄主体范畴进行细分,认为民族英雄是“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24]18-19;“平凡英雄”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25]299;“青年英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而出现”[26]35。习近平的论述指明了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源于历史、源于民族、源于人民、源于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程中对英雄人物及事迹的认识深化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
二是英雄话语体系的实践场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实践出场受到英雄主义的泛化与历史虚无主义的裹挟。英雄事迹被诋毁、英雄形象被抹黑、英雄文化被边缘、英雄精神被消解,贬低、否定或者丑化“革命英雄”、推崇“个人英雄”“超级英雄”的情形时有出现。当有些人把西方创世主宰的神性英雄作为历史叙事的主流时,事实上是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否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背离了人民史观的基本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建构英雄话语体系的理论必要性和现实迫切性,指出:“有些人刻意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歪曲我们的光辉历史”[27]205,“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28]113。这些论述深刻揭露出敌对势力对党的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抹黑、丑化和否定,即罔顾历史发展规律,以“否定”“重估”“重评”“还原”历史为借口,用精心挑选的历史碎片来替代历史的整体原貌,借扭曲的局部事件来概括历史的发展全局。通过抹黑人民英雄、丑化人民英雄抑或美化虚拟英雄、夸大个人英雄的方式,不断侵占主流意识,以篡改党的历史,破坏党的形象、否定党的领导,歪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企图用文化霸权继续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同时,习近平指出构建英雄话语体系的实践要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6]351,还要“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6]351。
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语境建构
话语语境是指言语生成的时空背景和内外情境,其场域创设直接关系到话语建构的实际效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语境既营造出宏大的历史场景,也涵盖了微观的个体生活;既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叙事特征,又刻画了社会建设的发展状态,从而将“英雄”话语置于多向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语境中,建构出具有百年党史宽宏视野和民族复兴现实主题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英雄话语体系。这正是推动新时代英雄观理论创新的实践源泉。
一是民族复兴的语境。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英雄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15]他将“英雄”及其“英雄精神”置于民族复兴的时空场域,辨析了英雄与时代的关系,指明了“时代造就英雄”[2]131“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13]70。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不仅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坐标,更表明英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他还回忆了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八百壮士,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张富清等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指出他们是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13]18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复兴的视野高度,将英雄的光辉事迹及其精神转化为理论话语,将革命英雄观念转化为平凡英雄话语,建构起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叙事体系,凸显英雄的人民本色。
二是大历史观的语境。大历史观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视域,是把握历史发展态势的思维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战略视野,始终抓住人民英雄的发展主线,建构英雄养成的理论范式,在历史中展示英雄品质的人民特性。在英雄史中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将英雄观统一于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人民观之中,不断拓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英雄观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理论边界,从而凸显新时代英雄话语体系的历史底蕴。习近平在论述英雄主体时,并非抽象谈论总体意义上的“人民英雄”,而是展示百年来英雄群体或英雄个体,以体现不同历史时期对英雄内涵的理解。他多次提及毛泽东、孙中山、朱德等“民族英雄”,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英雄”,焦裕禄等“干部英雄”,将百年党史与英雄史统一起来,展示出英雄史观的客观性、连续性、逻辑性。对于英雄品质的论述,并非空洞概括英雄奋斗、奉献、牺牲等普通特质,而是展示百余年来不同历史时期英雄的内在品格,有“无往不胜、一往无前”的红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志愿军、“忠诚担当、忠于职守”的无名英雄等。通过全面科学地展现英雄精神的历史性、动态性,串联起英雄精神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而传承发展的整个历程,呈现中国共产党英雄精神流变的具象图景。这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最富有生命力的话语表达。
三是精神谱系的语境。英雄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浓缩和升华,是中华文明最浓墨重彩的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通过共时描述与历时展示,将波澜壮阔的英雄历史与浓郁厚重的英雄美德相结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特征和实践要求,将民族英雄、时代英雄、平凡英雄置于精神谱系的语境中,既继承了中华民族英雄文化的光芒,又沉淀着共产主义英雄精神的信仰,极大地丰富了英雄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根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文化的精神谱系[29]。习近平多次将英雄谱系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联,从精神谱系的语境培育全新的英雄文化,实现了英雄观念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体现的英雄气概是革命英雄主义的灵魂;劳模精神、女排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社会主义英雄文化的新形态;基于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建立起的平凡英雄谱系创新了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的理论范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是将民族、人民、时代熔铸于中国精神的语境之中,以精神谱系为坐标,分析英雄形象和精神谱系的共性特征,揭示英雄形象的价值内涵与党的精神谱系之间的逻辑关联,赓续了英雄精神的红色基因,重铸了精神谱系的形象标识。精神谱系的语境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深刻的理论魅力和鲜活的实践价值。
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策略建构
话语策略是指话语主体为话语体系描绘的目标与方法,其建构方式直接关系到话语要素的方向、行为、情感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英雄话语体系的策略建构既需要尊重英雄人物是历史变迁与主体选择相互统一的内在规律,又需要将英雄情怀融入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深刻把握新时代人民英雄范式的理论样态中形成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话语氛围。
一是崇尚英雄的话语建构。一个民族对待英雄的态度关联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基础。崇尚英雄不仅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图腾,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13]71因此,崇尚英雄是中国共产党构建英雄谱系的价值归向,是英雄养成的文化底蕴。同时,他还提出培育英雄体系的具体机制,“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6]351。崇尚英雄的观念不仅为立党兴党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而且引领着社会的主流意识、价值追求和道德倾向,谱写出最为嘹亮的时代赞歌,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二是捍卫英雄的话语建构。捍卫英雄是捍卫真实的民族历史和人间正气,是塑造民族尊严的精神纽带。捍卫英雄不仅需要以道德之义捍卫英雄人物的光辉荣耀,更需要以法律之名捍卫美好生活的精神家园。坚决抵制诋毁英雄、玷污英雄的行为和声音,维护英雄的名誉。习近平指出:“绝对不做亵渎英雄的事情”[6]351,这为捍卫英雄人物划清了道德底线,凝聚起弘扬英雄文化的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公祭办法》等专门性法律法规,用细化的、标准的法律条例进行司法解释,在修改后的《民法通则》《刑法》等一般性法律中新增“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侵害英雄烈士名誉罪”“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等法律条文,拓宽了损害英雄行为的民事范畴和刑事领域,建构起捍卫英雄的法律话语。
三是学习英雄的话语建构。英雄人物与英雄事迹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丰富养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样本,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英雄的榜样作用并建立一系列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用“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13]71“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27]205,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敬仰英雄、学习英雄、崇尚英雄的浓厚氛围。同时,中国共产党设立烈士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公祭仪式,通过缅怀活动将英雄精神进行心灵刻画和观念确认。此外,中国共产党还积极推进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了“1+1+3”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法律体系,确立了以“五章一簿”为主要内容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实施方案,从国家立法层面为人民英雄表彰提供了制度基础,全面营造了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的时代氛围。
四是关爱英雄的话语建构。英雄具有主体实然的双重属性,既是意识形态的符号存在,又是社会关系现实存在的统一体[30]。因此,关爱英雄是将英雄的精神理念与生命个体相互统一的唯物话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格外重视对英雄的关爱,不仅建立了各级模范人物表彰制度、见义勇为奖励制度等激励机制,而且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赞英雄、敬英雄、爱英雄、学英雄的良好社会风气。“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两优一先”“先进工作者”“共和国功臣”“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县委书记”等词语成为体现中国人民精神气质的真实写照和情感表达。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要关心、关怀、关爱英雄模范等话语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体察英雄人物现实诉求的行动指南。关爱英雄深刻表达出新时代英雄观的内涵和精神,既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激昂的、崇高的英雄主义气质,又建立起制度化、仪式化、日常化的英雄保障机制。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7期 发布时间:2023-08-1106:34:0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