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今天,大学培养的人才合格吗?》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在招生、培养、评价三方面提出了三个问题。问得好!
一、招生。
文章中问:大学招生是否依然在从招“冷冰冰的分”到“活生生的人”之间步履维艰?
到底是招“冷冰冰的分”好,还是招“活生生的人”好,这是谁都能够回答的问题。但是,如果大学不用“冷冰冰的分”来招生,根据目前中国社会的现状,怎样才能招到“活生生的”人呢?
据新闻报道,为了实现中国民主政治,许多地方的选举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违法贿选现象。可以想象,连选举执政的人(官)都存在着贿选,用金钱来买官,更何况上大学读书?新闻中报道“替考”和“冒名顶替上大学”等教育违法的事也不少。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如果不用分数多少的办法来决定录取学生,谁又能保证用其他录取大学生的方法在执行中不会出现严重的腐败现象?所以,解决招“冷冰冰的分”还是招“活生生的人”,不只是方法和措施问题,而是国家政治方向、经济走向、社会文化导向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施行等重大问题。只求方法不追根源,重于找到解决眼前问题的方法而忽视处理发生问题的本质,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文章在“回应质疑,破解上述难题,让大学招生驶入科学轨道,是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方向”后,便导出:“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为大学招生指明了方向”。
我仔细地看了一遍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感觉招生中的许多问题,正是由于这个《意见》中的指导思想缺失,把这个《意见》作为大学招生的指导性文件,和改革后国务院的其他政策法规一样,是造成高校招生“步履维艰”的根源。
我只是个小小的老百姓,本来没有权力批评国务院的《意见》,但是,既然要说明问题,就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源。
“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于是,“立德树人”便作为“十八大”以后教育的时代主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曾经围绕着“立德树人”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解读。包括国务院的《意见》在指导思想中也提到了“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既然是“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来的“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就代表着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所有的专家学者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忽视了“十八大”中提出的一个主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教育应该立什么样的“德”,树(培养)什么样的“人”?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马克思说:教育和体操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从而也有可能让体力劳动同教育和体操结合起来。【马克思:《资本论》一九六三年版第一卷第五二一页】
马克思还说: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马克思:《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一八六六年八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第二一八页】
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思想与马克思、毛主席原著的理论相同,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十八大”政治报告中说得非常清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培养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等剥削阶级服务的寄生虫。“立德树人”是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而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据这一描述,我们可以理解为:“立德”是立“社会主义”的德,立“无产阶级”的德,立“为人民服务”的德,“树人”,就是树(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知道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人民”?不知道什么叫“社会主义”,不知道什么叫“人民”,中国的教育无法做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从中国的《宪法》中可以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人民”。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思想和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离开了社会主义原则,还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吗?离开了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还是“为人民服务”吗?
离开了社会主义,离开了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教育一定不可能立好“德”,树好“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一句口号。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指导思想”中只字不提“马列主义”,只字不提“毛泽东思想”,只字不提“工人阶级”,只字不提“社会主义”,这样的指导思想不符合十八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不提马列主义,不提毛泽东思想,不提工人阶级,不提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不可能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指导思想出了误差,方向还能明确吗?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指导思想”中也提到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没有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来的?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工人阶级领导,哪来共产党的今天?党的教育方针又是从何而来?
不过,从客观上来看,这个《意见》是“十八大”以后国务院的文件,在中国经过30多年的资本主义改革后,还记得提“党的教育方针”,也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指导思想”中也提到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然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哪来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人民失去了“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满不满意又有什么用?这样的教育只能让资产阶级满意,让剥削阶级满意,所谓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不提社会主义就无法做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同样,不提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不提工人阶级,就无法做到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国务院的领导在制定这个《意见》时,难道真的已经忘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什么吗?
大学招生工作没有明确方向,必然会带来许多混乱,于是,“北京大学”就成了“北京人”的大学。
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2016级本科4380名的新生中,共录取农村学生700余人,约占16%,而且还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按照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比例,这个差距有多大?
二、培养。
人民日报的文章在谈到“培养”这一话题时最后说: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需要让优秀教师回归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完善课程设置,需要更客观理性地推动通识教育等。虽然前路依然很长,但未来值得期待。
从这一论断可以看出,中国的高校没有找到真正培养学生的路径。也难怪,方向不清楚,学校如何能够培养合格的人才?
正如文章中所提出的:“为什么今天培养的学生似乎什么都懂,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又略显不足?”这就是由于教育的目的不清楚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提倡“唯文凭”论。在八十年代的大学里流传着这么一句口号:“六十分万岁!”,其意思就是考试通过了六十分就可以领到“毕业证”,这句口号充分暴露了当时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进展,中国扩招的大学生多了好几十倍。在大学生中鱼龙混杂,不良的社会风气把优秀的大学学子也带坏了。很多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不知道工人阶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阶级,不参加劳动锻炼,这使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以致无法做到“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对师资的要求也放松了。教育产业化以后,只要有钱,许多不符合老师资质的人也当上了教授。“十八大”政治报告中针对教育师资问题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如何加强老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就必须围绕着“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前面提出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教师就不会有“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出来的学生很难有高水平的。更为严重的是,现在许多大学的老师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有的本质上就不具备做老师的师资,他们在大学课堂上乱发言论,“跐必中国,崇必美国”。连在中央党校的课堂上,都有人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毛主席,宣扬资产阶级的剥削理论,宣扬腐朽的资主义宪政思想。
因为教育产业化,就象经济指标中追求“GDP一样”,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学生考试分数,于是教育腐败之风盛行。有的民办学校的老板与政府官员的关系不只是政府与民办学校的关系,还牵涉到金钱关系;有些民办大学校为了招揽更多的学员,增加学校收入,毕业考试的监考老师形同虚设,公开舞弊。
在深圳市的人才市场上,有的求职的大学毕业生连一份简单的个人简历都写不好,这样的大学生的水平还不如一个初中毕业生。
因为国家重“文凭”,社会上就业也就有了对“文凭”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有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干脆来个卖文凭,给各种文凭定价出售。只要交了钱就会发给毕业证,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文凭满天飞。这与社会上制造假证的社会效果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学校和培训机构“卖”的文凭是合法的,黑市的文凭是违法的而已。
由于教育产业化带动的教育乱收费,教育的收入越来越高,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却越来越不中用,这就是资本主义教育在中国的危害。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注重的是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政治、文化和社会效益,更忽视了未来的教育。“一切向钱看”的邪恶社会风气渗透到了中国的教育领域,也冲击着教育界管理者和老师们的思想,在这些教育管理者和老师错误思想的误导下,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反而逐渐成了追求金钱,贪图享乐,脱离了实际,厌恶劳动,没有真实情感的原始动物。
三、评价。
文章中说:评价是标准,也是指挥棒和风向标。并提出:应当如何改变目前的评价体系与导向?
从这一提问中可以看出,目前教育的评价体系与导向是错误或者落后的,应该如何改变?文章中提到:“素质和能力该如何考察?”
我认为目前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如何考察的问题,而是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素质和能力是多向的,是红色素质还是黑色素质?是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还是为个人谋私利的能力?没有明确的教育方向,目标,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具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民满意的好学生来。
文章中还说,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谈到,“从国家为本转为以人为本,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人格养成、综合素质,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都是重要进步。而且,“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教育观也为越来越多高校接受。
杨东平教授的话要“从国家为本转为以人为本”,似乎很难理解?不知道“国家为本”中的“国家”与以人为本中的“人”这两个概念是什么?“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人格养成、综合素质,”似乎提得很对,但是杨教授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应该养成什么样的人格?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果离开了社会谈人格,谈素质,是不切合实际的。“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这一提法是正确的,但是能不能说明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文章中说:“记者了解到,已有部分高校探索用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还有部分高校要求毕业论文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
“用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这种想法很好,问题是什么样的设计?中国的大学生从来不参加劳动锻炼,有的连家务都不会做,单凭书本知识,脱离实际怎样去设计?设计出来的东西符合社会需要吗?没有社会实践,又怎么样去解决实际问题?能解决得了吗?这些全部都是只注重形式,忽视教育本质的方法与措施。
对于文章中提出教育“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十分赞成。
文章最后说:正如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所说,“经过4年本科培养,学生是否达到了毕业要求?从表面看,符合要求的学生才能毕业,但细究毕业标准问题,很多大学管理者、教师也答不上来。我国高校要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对最后的‘收成’要心里有数,不能开完毕业典礼、学生找到工作就了事,而要扎扎实实做好最基础的工作。”
秦院长说了一句实话,但作为高校的领导者,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提到的是 “治标”而不是“治本”,看到的是问题的表面,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劳动创造了世界,共产党员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共产主义是人人平等,没有贫富差别,没有等级差别,人人参加劳动,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的社会。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一原则,就会导致轻视劳动的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教育在中国泛滥成灾。离开了“工人阶级”这一主体,就是离开了人民,就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永远无法解决中国教育现实中出现的各种不良问题,而且还会导致问题越来越危险的不良后果。
可笑的是现在中国有许多领导和文人,把“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作为口号,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把封建文化中的“仁义道德”误导为“十八大”提出来的“立德树人”中的“德”,如果立这样的“德”,树(培养)出来的“人”,必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
伟大的文化革命先驱,反帝反封建的旗手鲁迅先生认为:封建文化中的“仁义道德”是“吃人”的文化,遵循封建文化满嘴巴讲“仁义道德”的人往往是“满肚子男盗女娼”者。如果用“吃人”的文化来误导中国教育,把立社会主义的“德”误导为立封建主义的“德”,把立“为人民服务”的“德”误导为“吃人”的“仁义道德”,那就大错特错了。
贺济中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c41cf8160102wkqq.html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