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于荣光老师是四川德阳市远近闻名的“收藏家”和“慈善家”,不惜耗巨资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的个人情怀?带着这些疑问,3月23日,记者在德阳绵竹市高新区的大唐博物馆见到了他本人。
民间收藏家:立起一座博物馆
3月23日,记者来到大唐博物馆,门口悬挂的牌匾是著名书法家范曾所题。博物馆面积1500多平方米,分为玉器馆、青铜器馆、金银器馆、陶瓷馆、杂家馆5个馆。
于荣光是明朝名臣于谦的第19代世孙。从7岁起,他就跟着“擅长寻宝”的爷爷学习搞收藏。“小时候家里条件很苦,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爷爷也没有变卖古董。”于荣光说。
一直以来,他都有“把藏品让更多人欣赏”的想法——建一个博物馆。为了筹集经费,于荣光让弟子带着一件宋代官窑的海棠式花盆去上海交易,当时有人愿意出巨资来买这件藏品。“花盆一离开后,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受,真的舍不得。”最终,于荣光又让弟子把花盆带回德阳。后来,于荣光争取到一些企业家朋友的支持,花很少的钱建起了大唐博物馆。
“《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瑟’是种什么乐器。”于荣光指着一组汉代乐俑介绍,其中一名乐俑手持的乐器便是“瑟”,“琴是7根弦,瑟有9根弦。”……对藏品背后的传统文化故事,于荣光如数家珍。
从2015年开馆以来,于荣光的大唐博物馆便接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当地成了有名的“收藏家”。
对于博物馆,于荣光有着自己的理解。“这些宝物能被更多人欣赏到,它们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就实现了。”于荣光不认为这些藏品是他个人所有,“这些东西看起来是我的,但实际上是大家的。”
民间慈善家:免费赠药75年
自费建立博物馆外,于荣光延续其爷爷“免费赠药”的家族遗风,则更令人动容。
1940年3月,于荣光出生于四川省绵竹县土门镇,出生几个月后父亲离世、母亲改嫁,由爷爷于敏旭抚养长大,从小就跟随爷爷读书、劳动。接受爷爷言传身教和家族历代治病救人积累的于氏中医诊疗术,遵循“读书不做官(不做贪官),治病不行医(不能收钱)”的祖训。
据介绍,于氏中医诊疗术是于氏祖先代代单传下来的家族中医药技术,采用口传心授秘方、秘术,并实时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对秘方主方加减,遵循与同时代的人文地域、生活环境、情志等水乳交融、阴阳和合、和谐统一,达到卓越功效。
自七岁跟随爷爷学中医,从此开始了赠药的生涯,牢记祖训的他坚持赠药75年,特别是在2000年退休之后,他送医送药,把年轻时做生意的积累和退休金,大部分都花在了上面,其间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加拿大等国内外十多万患者享受了送医赠药,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中医文化的魅力。
于荣光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当下,更应该造福全球的人类。
他这样总结于氏中医诊疗术:重在思想和精神的传递,用医者自己的言传身教,上利世人,下化对疾病认识无知迷茫的人。祖辈们用心良苦,用祖传和病患所送的万件稀世藏品,来历练后世传人的心志,历练对名利的淡薄之心,希望于氏祖辈不仅为国家为社会留下珍贵的物质文明,更重要的是留下不朽的精神文明,以利后人。
谈到发扬和传承,他表示,祖先留下的祖训影响了自己的一生。中医学博大精深,目前“于氏中医诊疗术”已经后继有人,最合适的人选就是他的孙子于崇洋和他的妻子倪女士,自己的责任就是将祖辈的中医治疗精髓传授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发扬中医的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福泽更多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