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电影《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本文试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一
1957年的一天,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剧作家、作曲家乔羽,说:“我想为孩子们拍一部戏,你能为我写一个本子么?”乔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么内容的片子呢?” “最好是反映战争年代红小鬼的故事。”
长影导演苏里
在此之前,苏里曾拍了儿童片《哥哥和妹妹》,这次他想再拍一部关于“红小鬼“的影片。对于苏里的提议,乔羽欣然同意。其实,乔羽和苏里两人都有着浓浓的孩童情结,他俩也都曾是红小鬼,对战争年代的孩子们有着异乎寻常的怀念与热情。乔羽接受任务后,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将剧本内容定格在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北上后中央苏区一群红孩子们身上。那是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时期,也最能反映出那个特殊年代孩子们英勇机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了挖堀创作素材,他生平第一次渡过长江来到了苏区体验生活,走家串户,听当年红小鬼们讲述红军北上后他们那艰苦卓绝的斗争故事。渐渐地,一个关于当年红小鬼们的故事在乔羽的笔下诞生了。
剧本写好后,乔羽又为这部影片写了日后广为传唱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儿童团》。苏里看了剧本后很是满意,并立即着手小演员的挑选。不久,来自各个学校的小演员们都到剧组来报到了,唯独片中主人公小苏保还没个着落。正当他为此苦恼不已时,多年前在拍摄影片《祖国的花朵》中担任角色的一位小演员陈克然突然闪现在了他眼前。陈克然长得很可爱,十来岁就进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团,在片中的表演很是出色,何不让他来试试呢?不过,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克然是否能胜任“红孩子”角色呢?苏里心里很是没底,他为此专门赶到哈尔滨一探究竟。尽管好多年过去了,小克然也从当年小孩子长成了大孩子,但他身上的那股机灵活泼劲却一点也没变,这使苏里感到很是兴奋,并特地请小克然在饭店里吃了一顿香喷喷的清蒸鳜鱼、红烧猪肉,这在这那个紧缺年代算是颇为奢侈的了。或许是出于谨慎,苏里当并没有向小克然说明自已此行的目的。小克然也以为苏里请客纯粹是出于当年拍片的缘故,直到两个月后,苏里派《红孩子》副导演来接他去剧组,他才明了其中的缘由。
“小苏保”归队后,为了使小演员们充分领略当年“红孩子们”同白军的斗争所表现出的英勇精神,苏里带领大家随摄制组一起走访了井冈山和瑞金等革命根据地,还到过毛主席和朱德会师的茅坪。为了让孩子亲身体会当年革命斗争的艰苦,他还特地让孩子们穿上当地儿童的服装和鞋子,爬上了赣粤交界的岭背山。尽管这一路行军孩子吃了不少苦头,却也使他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因此对自已在戏中的角色有了很好的把握。事实证明,苏里“这一手”是很有成效的,经过锻炼的孩子们拍起戏来也很是顺手,拍摄过程显得紧张而又快乐。不过,最令孩子们感到难忘的是在拍戏中他们生平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二
1958年2月14日,尽管当时室外是天寒地冻,但摄影棚里却是秋光一派:棚内一条羊肠小道,两旁绿树成荫,青草满地,珠露欲滴,虫声唧唧……原来苏里正带孩子们拍摄《红孩子》最后一场戏“黑夜夺枪”。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拍片时,厂里突然派人来通知说:一会儿有重要领导来视察,到时你们复拍一场戏给领导看。
由于平时来长影视察的领导人比较多,大家对此也是习以为常了,因而显得很是平静。中午十一时左右,摄影棚门忽然大门,一位身材高大,身穿灰大衣的人在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和厂长亚马陪同下健步走了进来,“这不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么!”意外的惊喜使整个摄影棚顿时欢腾起来。
毛主席来长影视察,中间的就是苏里
毛主席边走边挥手向大家致意,厂长亚马在介绍了导演苏里后,指着小演员们对毛主席说:“这就是我们的红色儿童团员,请主席看看像不像当年瑞金的红孩子?”毛主席端详着化了妆的孩子们,笑笑说:“像,很像当年苏区的儿童嘛!”又指着扮演白军的演员说:“白军也蛮像嘛。”大家听了禁不住乐了。毛主席随后又微笑着问小演员们:“你们是长春人吗?”大家回答道:“我们是北京的。”毛主席又问:“你们都是哪个剧团的?”孩子们回答说:“我们都是学生。”看着孩子们依偎在毛主席身边这一问一答的动人情景,在场的人们心里感到暖乎乎的。
当毛主席走到一片树林前停下脚步询问扮演细妹的小演员宁和一些问题时,摄影师们纷纷举起了照相机。毛主席见状笑着说:“你们把我也当电影拍了。”他那亲切幽默的话语又引来一片欢快的笑声。
当毛主席毛主席沿着羊肠小道走进景区时,指着用油纸做成的树叶和用麻做成的青草问道:“真的能不能用?”厂长亚马答道:“能用。”毛主席又问:“那这场戏怎不到实景中去拍?”苏里接话说:“因为季节关系,我们只能在摄影棚中搭景拍摄。”毛主席幽默地说:“拍电影是允许弄虚作假的嘛。”想不到平时毛爷爷原来是这么的平易近人,孩子们激动不已。
同年7月,《长春电影画报》在长春创刊,这本电影杂志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主办。 《长春电影画报》创刊号封面是1958年毛主席视察长影时与电影《红孩子》中饰演“细妹子”的小演员的合影照片。发刊词中讲到:正在伟大祖国以万马奔腾的豪壮气概向前跃进,再跃进,千百路文艺大军开始纵横驰骋,电影生产欣欣向荣的时候,“长春电影画报”在百花盛开万紫争艳的文艺园地里诞生了!……
停刊号封面是《甲午风云》剧照,封二是毛主席视察长影时与电影《红孩子》中饰演“细妹子”的小演员亲切交谈的画面,以示纪念毛主席到长影视察工作三周年,也是这本杂志短暂生存的三周年……
1981年4月1日《长春电影画报》改名为《电影世界》复刊,茅盾题写刊名,仍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主办。
毛主席的到来给摄制组以巨大的鼓舞,决心一定将这出戏拍好,苏里也因势利导地教导孩子们把体验生活时学到的东西在影片中表现出来。孩子们也很是争气,一门心思扑在自已的角色中。小克然比其它小演员来得晚,一到剧组就要拍戏,但他虚心好学,下苦功读剧本,仔细揣摩剧中人物心理、设计人物动作。苏里对他也是指导有加,耐心给他说戏。好在他已有了几年舞台表演经验,加上自已的刻苦努力,总算挺进了这一关。由于他在剧中出色表演《红孩子》刚刚拍摄完毕,小克然就被调到了长影,并先后在《画中人》、《羌笛颂》、《我们是一代人》、《孔雀胆》、《红旗谱》中饰演了多个角色。
经过摄制组的努力,1958年,电影《红孩子》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上映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影片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也随之广为传唱,历久不衰。1980年在共青团等八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作品评奖中,《红孩子》荣获二等奖。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