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篇讲到了切·格瓦拉的生平和个性,他与卡斯特罗兄弟一起领导古巴人民创建了古巴民主政权,随后又“仗剑走天涯”,离开古巴去解放全世界《视毛主席为人生偶像的切·格瓦拉,究竟败在哪里(上)?》
只是,我们以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为依据,分析出了格瓦拉行为中有很多不现实、不成熟的地方,他对“毛泽东思想”只学到了皮毛,还未得精髓。
离开古巴之后,格瓦拉又会是什么境遇呢?除了之前说的两个关键点,还有哪些是格瓦拉犯下的关键错误呢?咱们接着聊。
1
格瓦拉的第三个关键错误: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
1965年4月,37岁的格瓦拉与十几名非裔古巴士兵离开古巴,带着一腔热血来到了非洲国家刚果。
格瓦拉认为在古巴革命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使他在刚果大放异彩,再干出一番大事业。
在这里,咱们做个设想,假如是青年时期的毛主席来到了刚果,他启动革命事业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按照毛主席的习惯和工作方式,一定是做调查研究工作!
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获得足够的原始数据,汇集成厚厚的一沓资料,然后写出详实的调查报告——
比如《刚果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把刚果国内各类人群统统分析个遍,得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等结论;
比如《刚果革命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刚果的哪个群体受压迫最严重、革命性最强,这些群体的生活习惯是什么、最大需求是什么,哪里是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
通过与当地人群的接触,跟当地人同吃同住,最起码能混个眼熟是不?下一次见面的时候,也不至于没话题啊!
这就是毛主席常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清楚了刚果当地群众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跟群众打成一片了,革命工作才会有根基。苦功夫是省不得的,否则真的会抓瞎!
格瓦拉这么做了吗?很可惜,没有。
格瓦拉当时先是带着小队伍来到了坦桑尼亚,再通过坦桑尼亚进入到了刚果境内。他压根就不了解这里的基本情况,一入境内就开始帮刚果的人民干革命了。
可在当地人看来,我又不认识你,你又不了解我这个地方,还说要帮我们干革命,谁信啊?
入境前,他以一名普通古巴革命者的身份,给流亡在坦桑尼亚的一批非洲革命分子做了场动员演说,试图说服他们到刚果一起打游击。
在这里,他喊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宏大口号,预想着所有人都能被激发梦想,跟着他一起改变世界!
此时,格瓦拉心中一曲《好嗨哟》走起:
“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当然,这只是预想,现实情况是没人响应,没人想跟着他干,场面一度尴尬极了!
好吧,既然这群人动员不起来,那就带着原有的那十几名非裔古巴士兵单干吧。于是,格瓦拉带着这群人穿越坦噶尼喀湖边境线,来到了刚果境内。
来到刚果之后,格瓦拉与当地的游击队一接触,立刻感觉不对劲--怎么跟古巴的游击队完全不一样啊?
比如,当地士兵战斗前要喝一种叫Dawa的饮料,不喝就不打;除了饮料之外,他们还爱酗酒,这些酒都是他们自酿的,杂质极多,不但经常酒后拿枪乱射,还时常喝死人。
再比如,当地士兵的军事素养实在太低,开枪时能误伤队友,打仗时不挖战壕;部队的纪律一塌糊涂,制定好的训练计划压根不执行。
这下子格瓦拉真的困惑了,他在《刚果日记》里回忆说:当地人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愚笨、漫无纪律、内部纷争不休......
这下子,他还真的成了“孤勇者”,能调动的人就只有那十几名非裔古巴士兵,势单力薄啊!
为啥会遇到这些情况呢?其实刚刚已经说了原因--没做充分的调查研究!
毛主席一直强调“紧密联系群众”,可这句话的前提是“群众思想工作”,而思想工作的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文化是什么,历史性和民族性是什么,自己接触的是怎样一群人,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这再次说明了格瓦拉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确实不够深入,没有领悟到精髓!
2
格瓦拉在刚果遇到的困境,其实毛主席之前也遇到过。
当年马克思主义刚从国外传过来时,中国还处于一个民智未开、愚昧落后的社会。党最初的领导者在传播新思想的时候,就曾遇到了很大困难。
李大钊引用了马克思的原话:“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结果,效果并不理想......
陈独秀在发动新文化运动时,对群众演讲说:“工人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
结果,还是未形成持久的工人运动......
为什么人们不行动呢?就是因为这些语言太书面化、文绉绉,根本不接地气,没有切中大家的需求,大家根本听不懂你在说啥!
你看,像不像是格瓦拉一味向非洲群众宣扬革命理论的做法呢?在当地人看来,你倒是说爽了,但并不是我的需求啊!说得多了,反倒使格瓦拉遭到了当地人的抱怨甚至是敌意。
类似的事情在中国也发生过。如果没有切中需求,别说普通群众,你连自己的身边人都调动不起来--毛主席当年在号召弟弟毛泽民闹革命的时候,也曾遇到过拒绝。为啥呢?人家不知道为啥要革命啊!
毛主席也走过很多弯路,后来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之后,发现革命最主要的力量源泉是农民,而农民最需要的是土地,于是摒弃了那些复杂难懂的概念,转而用了所有人都能听懂的六字口号:
打土豪,分田地!
这句话在“苏联版马列主义”中压根就没有,但耐不住符合中国国情,农民喜欢听啊,于是千千万万的农民行动了!
革命不能只是空喊口号,一定要找准需求。在没有真正调动一个人内在驱动力的时候,人家是不可能听你话的。
至于士兵散漫、思想混乱、纪律性差之类的问题,这些情况在中国革命时期也出现过,毛主席早就解决了--在“三湾改编”中他创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在“古田会议”上,他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实现了“党指挥枪”。
一切洞察力的基础,全部来自充分的调查研究!每一项政策都是一环套一环,若没有了调查研究,什么群众工作、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全部都是空谈!
当年党内很多同志不顾中国国情,一味照搬照抄“苏联经验”,结果被毛主席批评为“本本主义”--苏联与中国相隔十万八千里,苏联的经验在中国水土不服啊!
同样,古巴位于北美洲的加勒比海,刚果位于非洲的中西部,两国隔着半个地球,能一样吗?把“古巴经验”搬来刚果也是水土不服,不也是“本本主义”吗?
就这样,格瓦拉在非洲丛林吃了七个月苦头,最终在同伴的劝说下,失望沮丧地离开刚果。
后来,格瓦拉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无法独自解放一个不想战斗的国家。”
其实,通过上文与中国革命的对比,我们就知道根源性问题在于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无法获得当地群众的信任。失去了当地的群众基础,失败就是难免的。
3
格瓦拉的第四个关键错误:军事上的“左倾盲动主义”
其实,在格瓦拉离开刚果后,卡斯特罗获悉了他的下落,极力要求他回到古巴。
格瓦拉则明确地声明,除非是为了在拉丁美洲国家进行革命活动,因地利之便,他会在绝对机密的情况下回到古巴进行筹备工作外,他将不再踏上这片土地。
事实证明,二人的思想依然不在同一个频道上,谁都无法说服对方。
于是,歌声再次响起。
在卡斯特罗心中,响起了《驼铃》的歌声: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在格瓦拉心中,响起了《啊朋友再见》的歌声: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游击队呀,快带我走吧,我实在不能再忍受......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你看看,这些歌曲简直就是为二人量身定做的!
1966年,格瓦拉来到了南美洲玻利维亚闹革命,但他显然没有吸取教训。之前犯的错误,他在玻利维亚又犯了一遍。
比如在“统一战线”方面,格瓦拉再次意气用事,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格瓦拉在找到玻利维亚共产党游击队的时候,居然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我要成为这里的最高军事领导!
这个要求在“玻共”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你一个初来乍到的“外人”,既不知道玻利维亚的国情,又没有这里的群众基础,一开口居然就要“越俎代庖”?简直不可理喻!
“玻共”第一书记蒙赫这么说道:“当人民知道这支游击队是由一个外国人领导的时候,他们就会翻脸,不再支持你们。你们尽可以英雄地死去,不要指望有朝一日能成功。”
或许是曾经的胜利光环作用,或者是太盲目自信,格瓦拉依然一意孤行,自己带着游击队员在山区的密林里面作战。
在“统一战线”方面,格瓦拉没有与玻利维亚当地的武装队伍达成一致,于是再次遇到了与他在刚果一样的困境--脱离了群众。老百姓对于游击队的看法就是“流寇”,拒绝提供任何帮助。
在玻利维亚,格瓦拉既得不到“玻共”的支持,又得不到当地群众的支持,连弹药的补给都极为困难,甚至连吃饱肚子都是最大的问题,哪里还能有战斗力呢?
再比如在“调查研究”方面,格瓦拉缺乏对玻利维亚的了解。
当初在古巴的胜利,是因为这里人口较多、面积不大,即使游击队在森林中转战,也可以经常进入村子,得到必须的补给和情报。
同时,卡斯特罗早就在古巴境内打好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作为卡斯特罗的亲密战友,格瓦拉很容易就在古巴发动了群众,很多老百姓甚至政府军人都愿意支持游击队。
而玻利维亚不同,这里地广人稀、地形复杂,再加上缺乏群众基础,在这里打游击战,势必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局。
这下子,格瓦拉再次成了“孤勇者”。
你可千万别以为孤勇者“很酷”,它也就只能在写成歌曲播放给大家听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很酷”。可这是现实中的战争,一旦成为孤勇者,简直就是致命的!
4
刚刚到达玻利维亚时,格瓦拉手下仅有24人,在游击队最鼎盛时期他们也只有51人。即使只有这么点兵力,格瓦拉还是过于理想化,凭着一腔对革命的狂热,就毫无计划的进行盲目作战。
此时格瓦拉的心中又响起了歌声,汪峰《勇敢的心》:
“这是飞翔的感觉,这是自由的感觉,在撒满鲜血的天空迎着风飞舞,凭着一颗永不哭泣勇敢的心。这是奔跑的感觉,就像挣脱的感觉,在布满利刃的大地抬着头狂奔,凭着一颗永不哭泣勇敢的心......”
歌虽然好听,但这种做法要不得,这就是毛主席经常反对的,军事上的“左倾盲动主义”。
格瓦拉的行为,倒让我想起在电视剧《亮剑》里的一个镜头:在“平安格勒保卫战”中,有人惊讶李云龙就这么点兵力,就敢打平安县城?这时候丁伟就有一句经典评价--
“这世上的事就没他李云龙不敢干的,他要有一两个师,他他X敢打太原!”
看过《亮剑》的人都知道,李云龙当时是在冲动、愤怒的情况下发起了“平安格勒保卫战”,压根就没有全盘的计划,颇有些“左倾盲动主义”的意思,战役的胜利结果颇有些偶然性。
这一次胜利了,不能保证下一次胜利。如果每次都是“左倾盲动主义”,那么迟早会出错。虽然李云龙总是强调要有“亮剑精神”,但这只是“战术上的勇气”,并不能掩盖其在“战略大方向”方面的欠缺。
在这一点上,格瓦拉倒是与李云龙颇为相似。
当然,李云龙比格瓦拉的情况还要好很多--晋西北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孔捷、丁伟为他支援,有楚云飞的386旅为他“帮帮场子”,有若干个小块根据地为他提供后勤补给......
相比较而言,格瓦拉的处境要恶劣得多!
格瓦拉既没有群众基础,又没有后勤补给,失去了保存自己的屏障,最终被不信任他的当地人和叛逃队友出卖,暴露了行踪。玻利维亚迅速调动二三千人,包括精锐的特种部队,来对付只有50人规模的游击队。
面对武器精良、人数众多、战术过硬的玻利维亚特种部队以及背后的美国中情局,格瓦拉只能在丛林中兜兜转转,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里,你可千万别再拿什么“长坂坡单骑救主”的桥段来说事儿,说常山赵子龙单枪匹马,在百万曹军之中杀得“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最后全身而退......
无论是《亮剑》里李云龙的“平安格勒保卫战”,还是《三国演义》里赵云的“长坂坡单骑救主”,都是存在于歌曲、小说、影视剧里的桥段,都是经过了艺术化加工的,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
拜托,咱现在说的不是艺术,而是正儿八经的现实战争!
10月8日,游击队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全军覆没,格瓦拉被玻利维亚特种部队击伤俘虏。
10月9日,格瓦拉牺牲。
虽然我们为格瓦拉的牺牲感到惋惜,但通过“毛泽东思想”的详细分析,大家会发现格瓦拉犯了很多革命战争的原则性错误,这使他的失败就成了必然。
5
其实对于格瓦拉的结局,周总理早有评价:
“格瓦拉的‘游击中心’,就是跑到那里放一把火就走。就象我们的盲动主义似的,脱离群众,没有党的领导。”
周总理一直认为格瓦拉的革命思想“匪气”很重,只是搞破坏,下文并不多。同时,他的思想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群众,就像是种子没有没有扎进土壤里生根发芽,这种冒险主义最终要翻船。
我们并不否认格瓦拉的革命热情,但从行为来看,他的很多做法太过于理想主义,太过于不切实际,并没有领悟“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革命不仅需要“亮剑精神”,还需要有通盘的考虑。
毛主席一直强调大局观,要对整个战争形势有清晰的预见能力,一切革命行为都要符合“调查研究”、“统一战线”、“密切联系群众”、“抓住主要矛盾”等基本原则。
相对而言,这个所谓的“游击大师”,只是在战术素养、战争手段、战斗意志方面是个“大师”,却缺乏大局观和深入的思考,只能是个“空想主义狂人”。
虽然有句话叫做“吃一堑长一智”,但有些致命性的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次都不能!
就像大人教小孩儿学走路,有时明明看到一个坑也要耐住性子,眼睁睁看着小孩儿去栽,因为不栽就不长记性,更因为这个坑“栽得起”;但是,如果小孩儿跑去摸高压电、去跳池塘,那么大人一定会坚决阻止,因为这个坑“栽不起”,一次都不能!
周总理曾给格瓦拉做出的批评和评价,都是“栽不起的坑”,只可惜他并没有采纳。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为什么格瓦拉的形象会在未来第三世界的多个国家,成为人民拥戴的精神图腾?
因为他代表了一种理想状态:狂放不羁、热情奔放、叛逆倔强、非主流派、个性解放、追求自由、不畏强权、浪迹天涯......这不知是多少人为之向往的生活状态!
但是,通过他的真实人生历程,你会发现他的很多想法在现实中并不成熟,他的很多行为在现实中并不可取......
虽然这种英雄侠客的形象在歌曲里、小说里、影视剧里出现了很多次,而且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欢迎,但现实中确实难以长期存在。
他只能成为一种精神图腾!
说完了“孤勇者”格瓦拉的故事,大家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我觉得,至少要悟出一个道理: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
我们经常沉醉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博大”之类的故事里,甚至幻想自己就是这些故事的主角。但现实中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以多胜少”、“以强胜弱”、“以大博小”,千万不要沉醉于故事里而本末倒置。
在中国革命中,有没有出现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博大”的真实事例呢?有!但是,你要注意前提--
比如,毛主席强调的“创造局部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也就是在整体“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创造若干个局部的“敌弱我强”态势,在“我之优势、敌之薄弱”的地区打深打透;
比如,毛主席强调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我方力量弱小的时候需要注意“统一战线”工作,联合若干个弱小力量来对抗强大的力量;
比如,毛主席强调运动战要“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主张与敌作战要避实就虚、力争主动,一切行动的指导方针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再比如,毛主席强调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一切行为都要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为第一目标,而后再寻找机会、消灭敌人;
......
如果不去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只是在表面上学个皮毛,岂不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国外一些国家的革命,越是深入研究,你越会有一个深刻的感悟——
放下幻想,实事求是!
我想,这句话也符合每个人的人生!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