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历尽艰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立足未稳,国民党军便以四个骑兵团尾追而来。为了切掉这根讨厌的尾巴,不使敌人进入到苏区根据地,毛泽东令彭德怀指挥中央红军,利用有利地形,在吴起镇附近的大峁梁地区组织实施“切尾巴”战役,打好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仗,迎接与陕北红军的会师。在彭德怀的精心组织指挥和全体参战红军指战员的奋勇拼搏下,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全歼敌人一个骑兵团,击溃三个团,圆满结束此役。得知了胜利消息的毛泽东,拟制不住激动兴奋的心情,诗意大发,随即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的六言诗,高度赞扬了指挥有方的彭大将军。
这年十月,的确极不平凡。中央红军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歇息的落脚点,结束了没有根据地依托的不利被动局面。上至党的领导人,下到每个红军战士,都有一种如释重负回到家的感觉,全军上下也都为之欢庆而高兴不已,毛泽东也不例外。从已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仅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他除了写下这首给彭德怀的六言诗以外,先后还写下了著名的《七律 长征》,及《念奴娇 昆仑》和《清平乐 六盘山》。即将到家的激动喜悦心情使得他在短时间内就写出了这四首诗词,足见他此时的心情。这几首诗词,把他对中国革命前景必胜的坚定信念及充满着乐观的革命浪漫主义豪迈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仅是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颂歌,也是在深层次意义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个回顾和展望。而这首短短二十四字的六言诗,虽说是直面对彭德怀的夸赞,又怎能不是毛泽东对自己的爱将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英勇红军发自内心的赞扬。同时,毛泽东对这支人民军队的挚爱和信赖之情也跃然于诗中。
中国有句古语: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毛泽东深谙此理,他不仅知兵,更是知将。只有知将、爱将,也才能用将。纵观中国革命的历史,由他导演的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战争活话剧,无不闪耀着他作为一位伟大战略家、军事家用将方略思想的光辉,他把指导战争的用将艺术展现和发挥到了完美和极致的地步。从站在统领全局的战略高度上来说,指导战争的艺术,不就是用将的艺术吗?由于毛泽东对自己的每一个将领都了如指掌,且能给予准确的使用定位,因之不仅能使其组织指挥才能得以最大充分的展现和发挥,还能使其排列组合成绝配搭档而相互补充,使部队释放出更大的战斗潜力。这样的用将艺术怎能不使其导演的一幕幕战争话剧看起来威武雄壮,有声有色,扣人心弦,非常的精彩呢!
这首六言诗,字里行间透射着毛泽东对以彭德怀为代表的人民军队的赞誉之美。开始第一句,山高路远坑深,这是对物的静态描写,看似在说物,但又不能简单的以字面意思来理解。在毛泽东的诗词里,有33首写到了山。在此,诗人不仅以此来比喻在红军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也隐喻彭德怀和人民军队就像山一样对党矢志不移坚定忠诚的理想信念。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即便在前进的征途上有无数座大山,有许多的关隘险阻,路途也是非常之遥远,但这些困难在对甘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红军来说都算不了什么。接着一句,大军纵横驰奔,则是对人的动态描写,写出了军情的紧迫严峻和万分的火急。由静到动,静动结合,一幕幕险、急的战争画面便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虽然该诗作于“切尾巴”战役之后,但诗中却看不到有对此役过程的描写。诗人居高临下,没有把眼光聚焦在这一个点上,而是以此役为切入点作了一个深度的回望,是对彭德怀自率领红五军上了井冈山直到长征路上一路走来的一次次闯关夺隘化险为夷而取得胜利作的一个展望和回顾。这样的描写,为后面高潮的到来做好了铺垫。毛泽东倚重彭德怀,彭德怀信赖毛泽东,两人的心是相通的,彭德怀深知毛泽东的用意。 面对危急严峻的战争形势,何人能够力挽狂澜,化解这一个个危机?诗人笔锋一转,随之推出了“谁敢横刀立马”的反问句,刻意制造出了一个悬念,读者的心顿时便被提到了嗓子眼上,急于要知晓后面的结果,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又在那里呢?这是全首诗的高潮。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紧接着后面“惟我彭大将军”一句,对前面的反问句做了顺理成章地回答,使读者悬着的心一下子落了地。这种由远及近、先散后聚、自问自答的描写方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反差,不仅给了读者一个心理上的强烈冲击,更能使彭大将军那横刀立马、叱咤风云的英姿浮现在读者的面前,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彭德怀一生光明磊落,敢面真言,不居功自傲,是难得的将才。当他在收到这首诗后,便很谦虚地将最后一句改为了“惟我英勇红军”,并将原诗退还给了毛泽东。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当我们读到彭德怀修改后的诗句时,怎能不为彭大将军谦虚不居功的高尚人格魅力肃然起敬乃至潸然落泪呢! 毛泽东非常爱将,他对自己的许多将领不乏都有过不同的赞美之词。但在他的诗词中,除了这一首赞扬彭德怀的诗之外另外还有两首:一首是《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另一首是赞扬黄公略的《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毛泽东心胸博大,心系民族和人民,他不但有诗赞扬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将领,也对为民族和人民作出牺牲的国民党军队的将领有过赞扬,例如出国去缅甸与日军作战而牺牲的国民党远征军将领戴安澜将军,毛泽东就有: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的挽联诗句。
由于有毛泽东的诗在,且诗中又以彭大将军来称呼彭德怀,因之彭德怀在军内党内就有了横刀立马的将军形象,因而每遇重大关键之时,毛泽东首先想到的便是彭德怀,这在党内军内视乎都有了这个认同和共识。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副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还是解放初期率兵出国去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司令员,以致于到了六十年代初期毛泽东还派他出任了大西南三线建设的副总指挥,对于毛泽东的每一项委任,彭德怀也都欣然地接受,没有推辞,足见两人之间的信任和默契。毛泽东在将将,他又在做除这首六言诗之外的另一首肯定彭德怀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字诗。
整首六言诗居高临下,大气磅礴。韵脚分别为“深”、“奔”、“军”,加之六言诗的音调顿挫明显,故读起来铿锵有力,音乐节奏感明快强烈,有极大的听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确能带给人以美得享受。
【文/邵建忠,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