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讨论具体的电影技艺和类型分析,只谈观念立场。谁要认为意识形态在电影里是不重要的,这就很意识形态了。
必须承认,两部《流浪地球》在观念上是非常保守和“主流”的。
有人夸张地说在电影院从头到尾能睡着,那是胡扯,肯定中了“瞌睡株”。但那些“温情脉脉”的桥段确实发困乏味。刘培强之于韩朵朵,图恒宇之于图丫丫,韩剧式的癌症和车祸真很烦。那些东西真是冗余,温情脉脉的虚假的个人主义的冗余。
《流浪地球2》的集体主义多了一些国家形象,智慧的顶层“庙算”,甚至震撼的老兵出列,更多是“国家集体主义”,和“moss”有些像的“訏谟定命”的全能智慧。你去做,你好好的,有上级罩着你,然后每个人是自己应对地球危机时的第一责任人。先有国,后有家,这毫无疑问,只是这国不是个别帝王将相英雄伟人的国,是全体人民的国。太老的老话了,不能否定英雄人物的突出作用,不能忘掉英雄人物是人民凝聚成的力量。
那些为修建各种移山填海的工程做出不可思议努力的人民的集体在哪里?那些抛家舍业年复一年为集体的事业做出最默默无闻牺牲的群众的集体在哪里?基层组织的关键核心作用在哪里?“硬科幻”最常见的硬伤是有想法就能有办法,不用考虑谁在做谁在干,法老俯视拉石头奴隶的视角。比如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根本就是这样的东西,突变和危机创造了历史,血肉活人连数据都没必要统计。普通人就是张着嘴看着满天陨石尖叫,对着蜡烛念佛,抱着膀子等死的样子吗?圣贤有言:“民者,瞑也”,群众就是群氓,举着牌子闹事,挨饿吃饱都骂厨子,《流浪地球》短短几页原著,核心就这个:“氦闪”爆发,精英被暴民冻死在了冰原上。《三体》里疯狂的人群石决雷迪亚兹,罗辑的街坊堪称“变诈几何哉”,想想柏拉图在对话录里对普通人的阴阳怪气,古今中外,对人民群众的反感厌恶,真是一以贯之。
电影《流浪地球2》海报
但是,意识形态不是这样分析的,简单下个判断是野蛮扣帽子。意识形态就是我们脑子里认为绝对是真的那些东西,意识形态的本质就是认为自己不是意识形态,是真理。当我们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好的时候,意识形态就发挥作用了。骂骂咧咧的战狼PTSD患者当然如此,扣帽子专业户也是如此,唯一的区别是后者不藏着掖着。如果仅止于此,意识形态分析的结果只能是用物质力量摧毁物质力量。试问,如此而已,骂则骂矣,看什么鸟电影?
一种受普遍关注的文艺作品,哪怕它是资本势力(如阿里巴巴影业之流)扶植起来的挣钱机器,只要它认真努力在编织作品,总是有意识形态分析的意义。这时,借助作品的折射,让我们看到本来被视为真理的东西原来是意识形态。让那些不承认意识形态存在的人、那些认定了一种观念是宇宙真理的人觉得自己受到冒犯,这就很好。文艺作品的本职之一就是招致不安。
电影《流浪地球2》剧照
两部《流浪地球》越来越有“每与操反,事乃可成”的味道,在小处上“反潮流”,不是大反。美国人毕竟同意了流浪地球计划,按说他们是不可能支持的,有钱人坐大飞船偷偷摸摸逍逍遥遥一走了之,其他人数字化了了事,大不了华盛顿插满小白旗,电影《2012》就那么拍的。《流浪地球》里的美国人却只是小事乱搅和,大事不糊涂,还是正面形象,生物多样性而已,但仅就如此也足够敲起拜美一神教徒的暴躁膝跳反射。更不用说在地下城名额问题上颇有睥睨之态的“告知而非商量”,“周老师”用周总理的形象召唤起来的伟大历史记忆,一鳞半爪,偶尔峥嵘。
刘德华饰演图恒宇
《流浪地球》渗透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热情,这大家有目共睹。我们想要指出的是,这种态度在老一辈电影工作那里基本是常态,对历史细节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温习一下电影《宋景诗》里对古战场令今人瞠目的还原。《流浪地球》在这个意义上是继承了新中国电影工作的敬业传统的,不仅是三个小时的影片的容量,更是每个细节的打磨。仅举一例,花了力气、极认真地用电脑合成出来的达叔的影像,没有在任何营销场合强调过,纯然一片缅怀诚心。必须指出,这种态度本身就昂扬地和现在那些文化工业的猥琐苟且形成了立场上的区分。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区分,在敬业态度上和前辈呼应,和宵小隔绝。很简单,如果《流2》票房最终不能超过那在制作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满江红》(看在岳王爷的份儿上,只说它的制作粗陋),票房这个最反动的价值指标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流浪地球》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时代唯利是图寡廉鲜耻的经济决定论,以至于有人感慨说这是在景区卖纯肉烤肠的大傻瓜,真是妙喻。
更重要的是,《流浪地球》尽了自己的努力去倾听和接纳群众的声音。在这里说其“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基于上面说过的彻底的群众立场在今天是极难贯彻的,必须有理想,但没必要事事苛责。我们的文艺圈,两股势力,唯官和唯钱,原则只是一条,自我中心,因为唯的那两样都好糊弄。一开始,我们多少会对电影的选材有疑惑,刘慈欣的短篇里,比这个更劲爆有力的很多,比如《全频段阻塞干扰》,吴京要演,绝对再能PTSD一波。剧组选小说《流浪地球》这个超大场景规模的底本,并且有意改动了小说的主题设计,从一个讽刺民粹的寓言变成了众志成城的史诗,变成了中国特色“饱和式救援”的科幻丰碑,明显有自己的考虑。
电影《流浪地球》全盘接受我们这个时代在公共领域能够听到的所有积极的热忱呼唤,当然,也大量接受了时代的不可避免的陈辞滥调。两部《流浪》像“550A”一样吸收、组合、结构今日中国的各种想象。编剧只想编好故事,前后连贯,节奏有序;导演只想完成作品,不想渗透什么神叨叨的自己的想法;演员只想演好角色,没有多余的炫技,完全其他人融为一体。一句话,在当今,这个群体保持了与自恋自大的恶臭文艺圈的最大距离。
吴京饰演刘培强
关于演员,我们还想说,有李雪健和刘德华作比,吴京最大的特点就是没什么演技,够认真够勤奋够老实,仅此而已,典型的“扁平人物”演员,但就是他,变成了影片重心。因为,这就不是一部“有中心”的电影,没有中心,没有影片的“自我意识”,一个没有演技的主角才能成为所有人的背景。
所谓“无中心”,是指没有用某个固定的“主题”、自以为是的“思想”笼罩作品,尤其没有那些“大佬”的下作的“反思”,那些装腔作势非洋人不高妙的下贱。尽可能压低自我意识,尽可能吸收时代的各种声音的文艺作品,才有尽可能接近群众的立场条件,才能站在时代意识形态战场的文艺工作者的岗位上。有论者指出,从《流1》到《流2》逐渐凸现了中国科幻的“史诗性”,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大量热情的粉丝在发掘电影细节提示出来的“流浪地球宇宙”的宏大结构。正如大刘说的,应该把“科幻片”当作“历史片”来拍,拍出历史片的厚重和粗糙。我们则认为,“中国式史诗”的价值,更在铺天卷地而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足以挟裹包容最大多数的群众的意志。
“流浪”就意味着没有方向,原著小说用这个词是想表现无奈,谁知道能走到哪一步。电影则不然,地球一路坎坷,目标明确向前冲,名字应该是“一起向未来”或“小破球历险记”。我们想,在现实中,地球既不会完全迷失,也不会有固定的轨道,这颗星球只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阶级斗争的波谲云诡中摸索自己的方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